一个《序言》
(2023-01-15 09:24:52)
标签:
沐风枕流之室随笔原创一个序言 |
癸卯春节将至,接到耀章兄寄来的《走街串巷逛北京(四)》摄影集,编辑、出版都这么快,是我没有想到的。去年中秋的时候,他请我给新集子写个《序》,这在我,自然是理当效劳的。
今天看见了这本集子,这是近些时日中少有的一件快乐事……
序
耀章兄的第五部摄影集——《我爱北京——走街串巷逛北京(四)》又付梓、面世了。与前四部不同,这部集子集中记录了120条北京胡同的流光剪影,算是耀章兄辛勤“写”下的又一部“北京影像史记”。
明代文人士大夫方逢年在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作“叙”时反复说过:“燕不可无书,而难为书”;“燕难为书,燕不可无书也。”北京的胡同,确实是难以尽述、又无法忽略的存在。老北京人俗语常言:“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我曾向家父求证过这句话,一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父亲说出了另外的解释:“胡同三千六,水井一千八”。这个解释尤为别致,因为“胡同”,毕竟与蒙元人的“水井”有着语词源流的关系。其实,数量几多,何尝不都是概说?旧京数百载,王朝几兴亡,真正能沉积下来的,不是它的数量、名称,甚至不是它的青砖墙、灰筒瓦、石门墩、老枣树,而是积年盘磨浸润出来的“人气的包浆”。它以醇厚温润、从容沉稳的气度,“等闲迎送时风雨”,即使推土机轰轰而过、新小区名目时新,它也不过就是换了件簇新的褂子,朝阳仍照青藤,晚风吹老黄花,炸酱面的香味儿仍飘出矮墙,茉莉花茶仍沏了一大瓷缸子,鸽子虽然少了,可家雀儿仍会在檐间叽叽喳喳,叫醒睡意朦胧的早晨,安顿缭乱疲惫的黄昏。北京的胡同,不是不变,而是对时代之变澹然相待,因为它知道,它的“神”是可以超越风来风去、云聚云散,而至久远的。这,也许正是对“燕难为书”的一种当代解读吧。
耀章兄祖籍并非北京,认识他的时候,我才十六、七岁。此后我东奔西走,竟再也无缘回到北京的胡同定居。而耀章兄和我长姐慧均这一家人,一直生活在宽宽窄窄的胡同里。所以,他对北京胡同的了解远胜于我。耀章兄并不是专业摄影家,他早年从事过商业和新闻,几十年岁月匆匆,他或奔波于事业,或困顿于家事,我从旁观看,他真正留给自己的时空其实是少之又少的。直到七旬过后,才有暇重新开始对生活的书写记录、对人生的感叹吟哦,他对摄影的专注、认真、热情、坚持,让我想起初识的那个三十岁出头、清健朗润的耀章兄,可见青春终不负于人呐。
阅看耀章兄拍摄的北京胡同,时间不觉静了下来。有人说:“字如其人”,其实摄影作品又何尝不“如其人”呢。耀章兄的胡同摄影,没有玩儿技术的拼贴P图,没有玩儿观念的猎奇搞怪,他甚至不摆弄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好多照片不过是手机随拍而已,但传递出画面的,却是一种平正、安详、温暖和说不出的雅静从容。这很像久居胡同的他的为人,也像是北京胡同特有的底色。从这个角度说,耀章兄拍北京胡同,或北京胡同被他所拍,真可以说是先意后形,因缘相合,物我之间,浑然无分,相契相形,相得益彰而倍之。
愿耀章兄不要停下走街串巷、寻找和记录美的脚步,这种“北京影像史记”还只是开篇,还有更多的风景在等待着他。
愚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