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尼亚舅舅》——人艺的妥协与不甘

(2015-01-20 11:37:20)
标签:

人艺

万尼亚舅舅

剧评

沐风枕流之室随笔

分类: 随感

今晚(119日)1930,人民艺术剧院开年大戏《万尼亚舅舅》预演。我最近一段时间看人艺的戏,赞的少,吐槽的多,比如复排的《小井胡同》和新排《公民》。但对李六乙先生的《万尼亚舅舅》,我要“点赞”——真的好。

幕间休息的时候,在人艺前厅被央视记者截住,让我谈几句感想。我大约说了如下的话:“戏才看了半场,还不能作出完整的评价。但仅就这半场而言,我觉得很好。一向喜欢契诃夫的剧,今天人艺的《万尼亚舅舅》,让我想说这样几句话:‘绝望的俄罗斯,冷峻的契诃夫,可怜的万尼亚,残酷的李六乙’。为什么说他是‘残酷的’?因为这个剧把人间一切希望、梦想、爱情,甚至幻想,统统撕碎,这才是悲剧的精髓,也是戏剧艺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可能有的观众觉得节奏比较拖,舞台呈现比较沉闷,我以为,近年来一些比较‘闹’的‘话剧’对观众有误导,以为不热闹、不逗笑,就不是话剧。我希望人艺多演一些《万尼亚舅舅》这样的有重量、有痛感的戏,传达一下戏剧艺术理念、培养一点大众欣赏趣味。”

铃声响了,我知道说什么都是废话,匆匆进场看戏去了。

我的“废话”其实不是无所指的,在前厅的留言本上,确实有观众写了“沉闷”、“节奏慢”等留言,还有的说那个吉他手弹得让人烦躁。我理解这些观众,因为他们早就远离了戏剧——特别是远离了正宗的悲剧艺术,他们已经不习惯“进入戏剧”,不习惯对戏剧中的特定环境做两三个小时的“介入”,不习惯在“介入”后与剧中人物同悲喜,而只是坚持着一个诉求:我自己的日子足够他妈沉闷平庸的了,干嘛还要我在剧场更沉闷平庸?

我不是在挑战普罗大众,我自己就是“普罗家族”如假包换的一“众”,但观众席的所见,还是不能不说:开场没有几分钟,我身边两个姑娘就悄悄溜走了,此后不断有人离场,还有人索性在观众席里玩儿手机、看网络小说、甚至睡觉。中场休息后,空座很多,我已经可以从最后一排座位挪到中间了。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人艺演出《雷雨》和《吴王金戈越王剑》时观众莫名其妙的爆笑,想起杨立新先生的“出离愤怒”。

人艺——其实不仅人艺,整个中国戏剧都面临着这个“死结”——坚持,还是取媚?坚持,会越来越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取媚,会越来越远离戏剧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这个姥姥,不是“玛丽娜姥姥”;舅舅,当然也不是“万尼亚舅舅”,你要改变他们?那你死定了。与丈二舞台相比,这世界庞大如怪兽。

人艺能排演《万尼亚舅舅》,我想,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取媚。生活的平庸、沉闷、虚假、无望,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离、怯懦、排拒,已经足够让人产生“尖锐的羞耻感”,还有什么理由在舞台上弄虚作假、强颜欢笑、插科打诨、出乖弄丑?

不取媚,这才是最打动我的——尽管我已经很久不曾被人艺打动了。

但是,在全局的最后一幕结尾处,人艺还是有所妥协——“契诃夫舅舅”太压抑了,我猜想,李六乙先生也许怕把观众彻底压垮,所以他才赋予结尾一抹“亮色”——一抹寄托于上帝与虚妄未来的“亮色”。在契诃夫的原剧本中,索尼娅姑娘说出了一下一段台词:

 

我们,万尼亚舅舅,要活下去。我们要活过无数无数悠长的白日和疲倦的夜晚;我们要耐心忍受命运所加给我们的考验;我们要替别人工作,无论现在或在我们的老年,都得不到一点儿休息。当我们的时刻到来,我们会没有一声怨言,辞别了这个世界;而在那边,在坟墓的那边,我们会说:我们受过苦,我们流过泪,生活对于我们是苦的——上帝会怜悯我们的,而你和我,舅舅,亲爱的舅舅,我们就会看见那光明的、美丽的、可爱的生活啦;我们会欢乐,我们会温柔地、以一抹微笑来回顾我们所忍受的种种苦恼——在那时候,我们就会有休息啦。我有信念,舅舅,我有着火热的、激情的信念……我们会有休息的!我们会有休息的!我们会听见天使的歌唱;我们会看见整个天空罩满了灿烂的光辉;我们会看见所有人世的罪恶、所有我们的苦难,全都湮没在广大的慈爱里啦;慈爱会充满整个世界,而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变得和平、亲爱、甜美,有如一个温柔的爱抚。我有信念,我有信念……可怜的、可怜的万尼亚舅舅,你哭啦……你一生从来没有欢乐,可是,等着,万尼亚舅舅,等着……我们会有休息的……我们会有休息的!我们会有休息!

 

而在人艺的演出中做了更改——除了索尼娅的独白,还让叶莲娜出来,重复了这段独白,而且,给她安排了一段赤足踏入溪水的“抒情秀”,甚至让观众嗅到了溪水浸泡稻草的清香。我以为,这是人艺对观众的“妥协”,我深深理解他们的苦衷——不妥协,又能怎样?

然后,此时,那个戏份儿极少的吉他手突然把手中的吉他摔了个粉碎,这个动作衔接着索尼娅的“抒情秀”,造成极大的矛盾冲突——人对这样的生活,究竟是和解了,还是更对抗?是找到了答案,还是更纠结?思考与质问是停止了,还是爆发了?

我非常喜欢这惊人一“摔”。这在契诃夫的原剧本中是没有的。我以为,这是人艺对“妥协”的“不甘”。

人艺,包括整个中国戏剧,“妥协”是不可免的了,但我希望在戏剧艺术创造者的心中,存留一丝“不甘”。也许,希望就在这一丝“不甘”中,得以存活、得以延续、得以传承、得以……等到一个未来。

谢谢人艺。谢谢李六乙先生和濮存昕先生等所有艺术家。

                                                               1月20日凌晨2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之旅(7)
后一篇:冬之旅(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