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硕士研究生在科研上的贡献
(2012-11-29 08:34:07)
下面我想说说,哪些硕士研究生可能在研究上做出贡献?这些研究生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1,适应性比较强。他们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新方向、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有的毕业于心理系,算科班出身,但更多的人毕业于教育系,生物系,数学系,物理系,外语系,计算机系,乃至政教系,是半路出家的。他们选择了心理学,是因为他们喜欢心理学,并能很快或较快地适应了心理学研究的特点,这是他们以后在工作中能够做出成绩的一个重要条件。我说过,心理系要培养学生对研究的"悟性",知道从生活和文献中选择哪些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研究,这样他们就能主动积极地工作,并把工作做好。
2,喜欢学习,喜欢思考,阅读能力比较强,看文献多,熟悉或比较熟悉文献。阅读文献是做研究的基本功,也是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文献的熟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带过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有几位是对文献非常熟悉的学生,我遇到文献上的问题,只要问到他们,都能对答如流。他们爱读文献,有自己的文献管理方式,因为文献读得多,而且比较系统,因此能触类旁通,言之有物,不说空话,能进行很好的理论概括。在写作论文时,能够旁征博引,"上纲上线",从文献对比中,更好地揭示自己研究的重要意义。我常常觉得,一些学生的理论思维强于另一些学生,和他是否愿意学习、是否熟悉文献有着直接的关系。
3,愿意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营养。人的知识经验都是有限的,你有自己的长处,也就会有自己的短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也是无限的。要想解决"有限"和"无限"这对矛盾,就必须学会向别人学习。有些研究生愿意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营养,他们的进步就快,相反有些学生太爱面子,总怕暴露自己知识上的弱点,这样,他们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机会就少得多,进步也就慢得多。我相信,在一个知识背景不同的学术团队和研究团队中,只要愿意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营养,你就能不断充实自己,获得无尽的力量。
4,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有坚持精神。做研究,特别是做基础研究,是探索未知的东西,不确定性很大。实验结果"不满意","不顺心"的时候很多。相比之下,那些信念坚定,态度执着,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的学生,都有可能在研究上做出贡献,相反,对自己的研究缺乏信心,在研究方向上摇摆不定,做事躇铸不前的学生,研究上的贡献也就差一些。在研究工作中,智力当然很重要,但"性格决定命运"的法则也是起作用的。
5,勤奋。人的成就的大小,关键还在于自己努力的程度,基础也在于自己努力的程度,这就是勤奋。一个勤奋的人就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就喜欢读书,也愿意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营养。懒是生活的大敌,也是研究工作的大敌,一个人懒惰了,就是生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不少人在自己事业不顺利的时候,总希望寻找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此原谅自己,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只会让自己更加松懈下来,瓦解自己的意志。俗话说,要想超越别人,先要超越自己,归根到底是要在勤奋上找原因,下功夫。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起点,也有事业的起点。我说过,硕士生学习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也是为自己生命的金字塔奠定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事实说明,不少人在硕士学习阶段就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才能,工作才能,科研才能,具有很好的创造力,因而具有了很好的事业的起点,他们以后的成就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人的能力是由多个变量决定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而能力和成就的关系又是一个长期争议不决的问题。在个人能力的形成中,最重要的是遗传,教育,和个人的努力程度。人的遗传特性是无法改变或很难改变的,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在遗传基因上,个人无能为力;你已经读到研究生,受过很好的教育,是许多同辈人可望不可及的。因此,只有从“个人努力”入手,在智力和性格两方面同时下功夫,学会做人和做事,才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