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培智学校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4-03-03 19:11:05)
标签:

教育

马红英
华东师范大学


共同探讨几个问题
一、培智学校教材的选择与使用问题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三、教师的教学技能问题
判断:智障儿童教育的价值
特殊教育的功能与效能最终取决于课程的质量,而课程的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则基于课程设计者对特殊教育的价值判断。
国家提出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智障群体的教育期望和教育预期。
是国家对智障群体教育的价值判断。
是从事智障儿童教育、研究全体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培养目标决定教育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思考:
1、公民素养的内涵?并以此决定针对智障学生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取舍。
2、理清 生活适应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1)学科知识教育与生活技能发展的关系
(2)文化素养养成与社会融入间的关系
3、反思:培智学校目前的教育内容能否达成国家的预期目标?
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空间有多大?
一、培智学校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1、选自他处教材
普通小学教材、学前教材
特殊学校教材(轻度教材、特殊学校出版和未出版教材)
网络、报刊杂志
一、培智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2、自编教材
(1)筛选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
A、实用
B、科学
C、健康
符合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理解力


 2、使用他人教材须思考几个问题:
(1)如何编排被选教学内容的教学序列?
学科教育序列?儿童认知序列?生活主题的序列?
(2)如何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多媒体、社区情景、社区教育……
(3)不同教材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衔接?
(4)如何平衡好本学科内部各知识点的关系。
(5)如何平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水娃娃的孩子》。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的选择与描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与设置
(四)教学环节的设计
(五)教学时间的有效分配 
(六)练习设计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粗泛
仅描述障碍类别、程度,而对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和能力缺乏分析、描述。
2、教材分析流于形式
仅写明教材来源和内容,缺乏对该内容在形式学习中的意义、困难,或与前期、后续知识和技能如何衔接缺乏思考。
选择不同的教材,还应该思考不同教材间的衔接问题。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选择与描述的问题
1、选择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此内容的基线水平、学生接受信息的感官偏好、已有生活经验……
教学实施:有些目标制定过高或偏低,不符合学生的基线水平,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官偏好、生活经验。
故有些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为“空目标” 。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目标)
2、教学目标的上下位关联问题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在内容、教学顺序、难易度上要有关联,并且不能错位。
目标描述含糊,个别教学目标等同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3、完成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明?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
4、三维目标如何设定
三维目标中的后两维单独列?还是隐含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怎样提炼和描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5、目标描述用词与句式不科学
行为目标的描述用词应该用操作性强、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方便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目标描述的句式为:行为动词+宾语(行为结果)


1、行为——结果
     说出——商品名称
2、行为——结果——标准
    背诵——第一段儿歌——无错误
3、条件——行为——结果
   能用尺——测量出——桌子的长度
4、条件——行为——结果——标准
 在5分钟里——计算——6道数学题——无差错




6、如何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部分教师尚无对每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意识。
一些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从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数量上看、与重/难点的设计没有关联或关联度不高。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目标)
7、分层目标怎样设?怎样表述分层目标更科学?
(1)分层目标的设计层次不清,甚至将目标要求的难易度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弄反了。
(2)表述含糊,多用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减少目标的个数来表现分层目标。如,在老师的帮助下……,(帮助的方法、程度?)




 分析教师选择教学目标问题的缘由:
1、教师缺乏对参与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基线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偏好的研究与分析。
2、教师缺乏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3、教师缺乏对本次教育结果的预估。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重/难点)
(二)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
1、设计依据不明;
2、重难点间缺乏必要联系。
确定教学的难点,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环节)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
1、环节设计过多、过少;
2、环节转换过频或死板;
3、教师缺乏对各环节完成结果的评价。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时间分配)
(四)教学时间的有效分配 
1、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线水平和教学内容对该内容教学所需的时间做整体考虑;其次,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2、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不宜设计太满。
3、教学进度应充分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和教学目标、任务如何达成。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练习)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练习具有教育教学、发展和反馈等诸多功能。
由于练习能够清楚地反映教学成果,因此练习成为教师获得直接反馈、调整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 
基于此,每个教师应该重视练习的设计、执行、批阅、反思。




目前,练习设计中的问题:
1、练习内容问题
(1)目的不明确;(2)针对性不强;(3)层次不清楚。
表现在:一些练习内容因学生没有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故不会做,起不到练习作用;而有的练习难度太低,做了意义不大。
由于练习针对性不强,有些练习对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作用有限。




2、练习方式问题
(1)练习形式单一、方式简单、缺乏趣味性。
(2)指导语啰嗦、无关信息太多。
(3)一次的练习量没有科学的计算,随意性大。
(4)分层设计的练习缺乏分层依据。
(5)不讲求效率:“开火车” 的方式因浪费教学时间,故备受普教质疑,但在特校怎样使用值得研究。
二、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练习)
(6)游戏化倾向:教师误将游戏化的练习形式看成本次教学的主要任务,忘了练习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价值。
教师在设计练习活动前应该思考:
如何使练习的成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最小化,练习效率最大化。






好的练习设计是怎样的?
1、能够体现教学目标。
2、能够反映重/难点。
3、促进学生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4、提供教学反馈,提供调整教学的依据。




设计练习应考虑三个问题:
1、练习内容:反映基础知识,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2、练习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反映知识与技能间的衔接。
3、评价标准:反映学生的学习基础、发展目标。


练习设计要注意:
1、因练习的量有限、练习的意图要明确。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练习重点。具体看:
(1)对理解/掌握新授知识或技能起铺垫/基础作用的内容应该是练习重点。
(2)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练习重点。
(3)具有迁移作用的知识和技能是练习重点。




 教师在设计练习问题上应该思考如下问题:
1、在作业设计上您花费多少时间?
2、您所设计的练习是否能反映您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3、设计练习时您是否考虑怎样的练习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您所将知识/技能的掌握?
4、怎样的练习是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5、您如何按照学生的差异设计练习的量?
6、您是否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您是否从学生的作业中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
7、您是否认真地进行了作业的讲评?
8、您是否依据作业反馈修改您的教学计划?
三、教师的教学技能问题
1、讲解的问题
A、有些内容未讲透;
B、有些讲解语过于随便,用词用句不规范,故教学语言不具示范性。
原因:A、准备不充分,有些内容没有备清楚;
B、对学生了解不足,没有教育期望;
C、未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D、举例不当,造成错误。


2、提问的问题
A、提问前缺乏话语转折,学生没有转换任务的时间。
B、有些提问语罗嗦,冗余信息多,不知回答什么。
C、有些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没有及时评价;
D、教师较少对其他学生进行问题理解的确认;
E、个别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临时改变任务,使学生难以适应新的任务。


3、演示的问题:
A、演示前缺乏必要的任务交代;
B、演示中缺乏观察指导。
C、如果有指导,观察用语往往随意性大;
D、演示后缺乏对所观察物的集中表达和分析。




4、导入的问题:
A、导语罗嗦,且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高。
B、有些教师为导入而导入,导入方式不恰当。
C、导入耗时太长。


5、多媒体使用的不足
(1)多媒体代替教师的现场演示(朗读、书写)。
(2)长期的视觉刺激,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下降。
(3)学生无现场感、多媒体对学生的刺激作用有限。
(4)教师为使用多媒体花太多时间,挤占的是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分析的时间。
(5)一点有了媒体课件,教师便不再努力分析学生,而套用课件。
结 语
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是一项非有价值的工作。
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是一项科学性非常强的工作。
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对执教者有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养和教育素养。
如果一堂课上完,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学到的东西不多,这样的课我们是不认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