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热学”之二

标签:
热量能量温度热动说热辐射电磁波光布朗运动 |
分类: 原创 |
本篇为系列文章,没有从头看的朋友请从序列号1开始看起!
“热是旋转的电子”,可以合理解释与热相关的其他现象和理论。
热力学四大定律;
热力学四大定律是人类对热现象研究的最高成果,也是对热现象的规律的最明确描述,但是,今日大学物理对于这些规律的机理却没有任何明确的解释,表明了人类对热现象的认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面我们就用“热是旋转的电子”来讨论“热力学四大定律”的机理。
1.首先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是旋转的电子”,“温度正比旋转的电子密度”,电子密度越大,相互排斥、碰撞几率也越大(在液体和气体中并使分子一起运动)。电子相互排斥、碰撞,由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扩散,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这“不可逆”过程都是由电子的同性相斥造成的。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机理,并使热学理论与力学理论、电磁学理论统一。
尽管在热现象中,宏观尺度电磁力表现不明显,但在微观尺度电子的电磁力依然存在,(温差电动势)电磁力有叠加性,温度高的地方(旋转的)电子密度大,(旋转的)电子密度大的地方,电势高,(旋转的)电子在电势的作用下,由电势高的地方向电势低的地方运动,这一过程也是“不可逆”的。
2.热力学第零定律:
在一定空间内,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相互排斥,扩散,使(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的密度趋向均匀,最终达到一致。在同一介质中,一切(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的密度相同的空间,热状态相同。热状态相同也就是温度相同,这就是热力学第零定律,也是热平衡定律。
3.热力学第三定律:
由于电子尺度极小,任何原子之间的间隙都比电子的尺度大得多。任何空间都难以阻止(旋转的)电子的进入,也就是绝对零度是很难达到的,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4.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是旋转的电子,电子与“热量”是运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粒子。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改变了运动状态变成“热量”。它们在转化过程中,粒子数守恒,电荷守恒。在现有理论范围内,热是能量,电是能量,它们可以转化,这就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也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电、热、光的转化过程中,所谓的“能量转化”,就是电子发生了运动状态的改变。
以上我们用热是旋转的电子,合理解释热力学四大定律产生的机理,使热力学四大定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热力学四大定律”的机理完全明确。使热学理论与力学理论、与电磁学理论严格统一。
用热是旋转的电子可以合理解释的其它现象:
1.
在布朗运动中,电磁力在宏观尺度虽然表现不明显。但在微观尺度仍有电磁力,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的电子密度越大,电子密度越大,微观尺度电势就越高,温度低。无规则运动电子密度小,微观尺度电势也就低,从而存在电势差,而导致温差电现象。温差电现象表明温度高低不同,,微观尺度电势不同,也只有电势不同,才能使温差电现象与电磁理论相一致,这就合理解释了温差电现象。
2.
现有理论对超导现象的解释:“……对超导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形成电流的电子按协作对的形式运动,当超导电材料中的一个电子对中的一个电子穿过时,它可以使周围的分子电结构变形,以致在其周围产生短暂的正电荷的聚集。电子对中的另一个电子可能被此正电荷吸引。按照这种理论,电子之间的这样的协作将阻止它们与材料分子的碰撞,因而会消除电阻。该理论能很好地解释1986年以前的低温超导体,但对于新的较高温的超导体,显然还需要新的理论”(见《物理学基础》[美]哈里德HALIDAY、瑞斯尼克RESNICK、沃克WALKER
现有大学教科书在讲述超导时,与以上的解释基本相同的,但不如以上更详细,可见现有理论对超导现象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并与电荷的同性相斥理论相矛盾,理论不自洽。
当热是不规则运动的电子时,超导现象我们就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当热是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时,物体中的热量越少(温度越低),旋转的的电子数量越少,对外来电子的阻碍(排斥力)越小。当温度极低时,不规则运动的电子极少,对外来电子的运动不构成阻碍时,就出现了超导现象。由于各种物体的原子、分子排列不同,对不规则运动的电子的电磁力的屏蔽作用不同,因此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超导温度。这样我们就简洁、严谨、合理的解释了超导现象。才使对超导现象的解释与电磁力相关的一切理论不矛盾。
3.
现有大学教科书讲到:“当导体内没有电场时,从微观角度上看,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不是静止不动的。以金属为例,金属的自由电子好像气体中的分子一样,总是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热运动。电子的热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没有外电场或其他原因(如电子数密度或温度的梯度)的情况下,它们朝任何一方向运动的概率都一样。……(P308)电导率:
http://s3/middle/8f874b49tb0604ca73262&690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电导率减小,电阻率增加。不过应当指出,从经典电子论导出的结果只能定性地说明金属导电的规律,由(5.13)式计算出的电导率的具体数值与实际相差甚远。此外σ或ρ与温度的关系也不对。实际上对于大多数金属来说,ρ近似地与T(而不是)成正比。这些困难需要用量子理论来解决。在《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三章里(5.4节)对这个问题有个交代,在量子理论中(5.13)式还是有用的,不过对其中的物理量需要重新解释,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见《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赵凯华、陈熙谋
用热是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来解释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增高而加大:金属导体中的热量越多,也就是旋转的不规则运动的电子的密度越大,对定向移动的电子阻力越大。而使金属导体的电阻越大,这样解释即简单又合理,并与其他相关理论完全自洽。自由电子气是不合理的猜测,在第二篇《今日大学物理“电磁学”中存在的不完备、不自洽及修正》P8中对此已进行了详细讨论,这里就不再重复。
4.
在今日大学物理教科书认为气体分子都在高速运动,相互碰撞,而产生气压现象,这种观点并没有任何实验支持,而是根据布朗运动和严格的数学运算提出的,但是分子运动的作用力是什么却没有任何合理解释,与布朗运动一样,当气体温度升高分子产生加速度时,这使分子产生加速度的作用力是什么同样没有合理解释,因此今日大学物理中有关气态分子的热运动中没有明确的作用力,与力学理论相违背,不具合理性。
气态分子运动是由热量引起的,当热量是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的数量。用电子的相互排斥,引起气态分子的相互排斥(分子表面都有电子),热量越多无规则运动的电子密度越大,与分子相互排斥力越强,从而气压越大,就合理解释了气体的气压现象,并与电磁力的距离平方成反比高度一致,与力学理论相一致。这样,今日大学教科书有关气态分子的热运动,仅仅是一种轻率的臆想和数学游戏。
5.
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在三维空间里的运动是随机的多自由度,由于有磁矩和相互排斥,使其运动状态更不确定(人类目前的“智力”水平还不能确定它),更复杂,当多个电子同处于一个空间时,它们因同性相斥而无规则运动越激烈,因而导致涨落。温度越高,无规则电子的密度越大涨落程度越高,使涨落现象与热现象完全一致。今日大学物理提出的涨落观点,赋予理论以神秘色彩,使物理理论更加混乱。
6.
热噪音与温度成正比,但目前现有理论没有合理解释,用热是无规则运动的电子,温度正比无规则运动电子的密度,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电子的密度越大,导致无规则运动强度越大,热噪音越大,来解释热噪音,完全合理,并与热现象完全一致。
7.
今日大学物理中,将“熵”作为热学中的重要概念,但“熵”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人讲的清。“熵”这个“无序状态”用无规则运动的电子的随机性导致的结果来解释,再合理不过了。由于电子有磁矩和极高的荷质比,同性相斥且体积极小,到处可以运动,具有导致无序状态的一切条件,因此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的电子密度越大,电子的相互排斥越强烈,导致的(系统内)的无序状态越严重,“熵”就越大。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这一规律与电子相互排斥的性质相一致、与热学理论相一致,与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相一致。
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并非都是向无序方向发展,像元素的形成,分子的结晶,物质的凝聚,都是向有序方向发展,正是无序和有序的循环才构成了大千世界,这其中都是四项基本作用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引力、强力、异性电磁力的相吸,是使物质世界向有序方向发展,而电磁力的同性相斥才是导致无序状态的主要因素。当热是旋转的无规则运动的电子时,“熵”的概念也就可以不需要存在了。
8.
一个连“能量”都不知道为何“物”的传统理论,提出“暗能量”、“暗物质”概念。本身应该是荒唐的。既然不知道能量是什么,那么即使暗能量摆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它。但是,当热是无规则运动的电子时,“暗能量”、“暗物质”就可以很好解释了:热是能量,是不规则运动的电子,电子是物质。热辐射辐射的即是能量,又是物质,电磁波、光都是热量,又是能量,宇宙中广泛存在的3K(2.735K)微波辐射,也就是不规则运动的电子。是能量、是物质。用射电和电磁波去探测这些“物质”时,由于它们的质量与探测它们的物质质量相同,而不能形成180°反射的。它们也会因同性相斥而互相避让。因此用现有技术手段是探测不到的。(只能被动接收到它们的自发辐射),因此它们是“暗”的。但是因为它们有作用“力”(电荷和质量)而可以通过周围空间物质的分布状态而确认它们的存在,这就是暗物质的起因,也是暗物质的本质。热是暗物质的一部分,使“暗物质”、“暗能量”得到部分解释,而(宇宙空间在现有理论范围内已知)还存在大量的离散分子、原子和其他带电粒子。因为它们本身“或表面”都有电磁力,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探测手段中的物质(电磁波和电子),都相互排斥,互相避让,可以形成正好180°反射的几率微乎其微,因此也是很难探测到的。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它们是探测不到或难以探测到,因此它们也是“暗”的物质。其实地球大气中大量的氮分子、氧分子即不反射可见光,也不反射电磁波,相对于可见光和电磁波来说,氮分子、氧分子也是“暗的物质”,在现有探测方式中,只要不反射“可见光”和“电磁波”的物质,它们就都是“暗”的物质。这样“暗能量”、“暗物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明确解释。
当热是旋转的电子,电子是物质时,热即是能量又是物质,能量的物质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么,所谓“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9.
化学能和原子能都与原子结构有关,详细讨论都要涉及原子结构,因此详细讨论由《原子结构》一文进行,这里只做简单讨论。
在原子裂变和聚变中,参加反应的是构成原子中的全部粒子,而参加化学反应的只是原子中的少数价电子,以氧化为例;两个原子才有一到两个电子参加反应,从参加反应的粒子数计算,相差2个数量级,从参加反应物的质量上算差了3-4个数量级,在原子裂变和聚变中,参加反应的全部粒子都以极高的速度向外辐射,使被辐射物体发生相变,发生相变的物体中原子间隙中存在着大量游离电子,由于空间的改变而被排出物体外变为热量。同时根据相关的理论,辐射时的γ光子使被辐射物产生正、负电子,正、负电子相遇还要产生γ光子,γ光子辐射还可以再一次产生正、负电子……。这种与“链式反应”完全相同的反应可以使正、负电子放出的数量达到数个数量级,这样原子能与化学能之间数量级上的区别就得到了合理解释,原子裂变与聚变反应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反应后的质量亏损正是那些辐射出去的物质。有关原子能与化学能的区别与原子结构有关,这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讨论原子结构需要许多篇幅,在《论原子结构》一文中对原子能与化学能有详细讨论,请参阅本文作者《论原子结构》一文。(P93—94)。
化学能是参加反应的只是两个原子中的少数价电子,在反应过程中,使电子发生旋转就是化学热(如燃烧和爆炸),反应过程平缓,电子被引出就是电(如各种电池),详细讨论请参阅本文作者《论原子结构》一文。(P93一94)。
热辐射辐射电磁波和光,光、电磁波和热都是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由于电子有磁矩,电子只有朝向有序时电磁力才有叠加性,这与磁体的性质相一致。带电体显示电磁力(电势)时,电子的朝向是有序的,这是一般电力系统显示电压时的电子朝向状态
以上论述已经远远超过现有理论对热现象解释的合理程度,对判定“热是旋转的电子”的结论的论证已足够充分。其它与热有关的现象,这里不再一一论述了。
“热是旋转的电子,温度正比旋转的电子的密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作出了如下合理解释;
明确解析了“热力学四大定律”产生的机理;使热力学四大定律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人类对热的认识由表象上升到明确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布朗运动”机理,使“布朗运动”中的“分子力”与力学统一、与“四项基本作用力”统一。
合理解释了为什么热量在液体和固体中传递速度缓慢,在空气和真空中辐射;
合理解释了为什么热辐射辐射电磁波和光;
合理解释了电、热、光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的本质;
合理解释了“热传播”。现象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温差电”现象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金属电阻随温度而加大”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超导”现象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空气膨胀”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涨落”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热噪音”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熵”、的机理;
合理解释了“暗能量”、“暗物质”;
合理解释了化学能与原子能的区别;
……
以上这些现象和这些现象的机理用“热动说”都是不能合理解释的。
热是旋转的电子,最大程度的合理解释与热的本质相关的现象,最大程度的合理解释了这些现象的机理,论证过程与全部最基础理论全面自洽,使所有相关理论严谨、明确,使人类对热现象的认识,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已是目前人类对“热”现象的本质认识的最充分、最合理。逻辑最严谨的结论。同时也是物理学所追求的最高形式。
结论:
热是旋转的电子。在液体中和固体中,以不规则方式运动,在空气和真空中以辐射方式运动——这就是电磁波和光。
热量是旋转的电子的数量。
温度正比旋转的电子的密度:
T∝cσe
C
温度正比旋转的电子的转数:
T∝ve
Ve
热量是旋转的电子的数量。温度正比旋转的电子的密度。使人类对热现象的认识提高到微观粒子层次。这是目前人类在现有认识水平上对热现象认识可以达到的最高层次。
热量是旋转的电子的数量。温度正比旋转的电子的密度,使热学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热量”和“温度”得到明确解析。
热是旋转的电子,热辐射辐射电磁波和光,电磁波和光都是旋转的以波的轨迹运动的电子,这就使今日大学物理中“电转化成热,热辐射辐射电磁波和光,光是电磁波,电磁波也是光,它们只是频率不同,其它一切都相同”的理论变的严谨、明确,使电子、热、电磁波、光的关系彻底明确,使电、热、光转化的物理图像简洁、明确,使电、热、光转化并守恒的本质
热量是旋转的电子的数量。温度正比旋转的电子的密度。是目前物理学中对“热”的本质的论述的理论中最完备、最自洽、最合理的理论,是逻辑最严谨的理论。
历史上有关电子直接变成热的实验:
历史上曾经有过电子直接变热的实验,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公认的是“热动说”,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温伯格讲到;“我们讨论一下汤姆逊在1897年得到最可靠的质荷比所使用的方法。在这个方法里,阴极射线被引入一个小金属收集器中。收集器不但能捕获阴极射线的电荷,也能俘获动能,并将它转化为热”(见《亚原子粒子的发现》[美]斯蒂芬·温伯格
历史上的问题:
历史上热质说因不能解释摩擦生热和水的4℃以下的反常膨胀而被否定,那时还没有发现电子,人们对微观领域还一无所知,现代科学已知,任何物质都存在大量电子,其数量之大,在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用电子数量来解释摩擦生热现象,是完全合理的。戴维用冰做的摩擦实验,那时认为冰是很“冷”的,没有“热量”存在,其实戴维所用的冰虽然人“感觉很冷”,但仍然在200°K(卡尔文温度)以上,戴维的实验结论在那时看似合理,实则是人们的误解和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由于电子在原子表面,物体摩擦时,首先接触的是电子,通过摩擦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没有使电子发生旋转,物体就带上“电”,摩擦时使电子发生旋转就变成了“热”。普遍情况下带电和热是同时产生的。究竟以那一种现象为主,是由材料的性质决定的。摩擦时可以使物体中大量电子发生旋转,因此摩擦可以生产大量的热。水的4℃以下的反常膨胀,是由于部分水分子在4℃开始趋于有序排列,使分子空隙加大,造成的膨胀,与热质说不矛盾,因此历史上否定热质说的理由不成立。当然,历史上认为热量是没有质量的微小粒子,也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