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师德的内涵的理解
(2012-08-30 16:51:10)
标签:
杂谈 |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师又是教育的基础,而“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因此,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在过去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深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与思考,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1.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从一定意义上讲,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师德建设的精髓所在。师爱是一种高尚的爱,无私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师爱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尊重宽容、热情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做到公正、宽厚、仁爱、有责任心、有事业心。师之爱又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祖国的未来,做一名教师就要“爱满天下”,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和人民。
2.让人格魅力提升师德境界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从一个优秀的教师身上透出的“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躬行实践”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可以说,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合作,能够以教师的身教、潜移默化解决灌输、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师德。
3.乐教勤业,献身教育
教师的职业有苦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乐教勤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任务,以育人为乐。才能自觉的强化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必须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别人,而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苦的为教育献身的精神。
4.更新观念,努力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传统意义的传道,受业,解惑是教师职责,今天的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从“传道者”变为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夜者”转为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分数而不注重能力,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从分数奴隶转为学习的主人,要从“教”为出发点变为以学生“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学习,人的知识结构很快落后于实践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的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理解了师德的内涵,结合自己的专业,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