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能言画”——读《沧浪诗话》有感
(2016-07-01 18:11:30)| 标签: 沧浪诗话古诗 | 
《沧浪诗话》共分为“诗辩”“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章。“诗辩”主要阐述理论观点,相当于整部《沧浪诗话》的总纲。“诗体”则探讨了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则评论了历代诗人的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观点,最后,“考证”是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以及诗人进行了考辩,虽然比较琐碎,但又不失系统性,其中偶尔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文学思想。
“诗辩”中,作者认为“论诗如论禅”,将诗与禅相结合,又谈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处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学力”并不是保证一个人的诗歌成就的关键所在,而“妙悟”才是。而对于“妙悟”能力的获得,在“诗辩”的第一部分也有提到“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轼,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籍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依照这段文字可以见得,作者认为“妙悟”的能力是从阅读前人的诗歌作品中培养出来的,而且不是任何诗作都有助于人们习得这项本领,必须是那些名家之作才能促使人们对这种艺术特点的领悟。并且这种阅读是指“熟读”“朝夕讽咏”,也就意味着要直接去感受欣赏作品。久而久之,便能习得“妙悟”这以能力。
作者在“诗辩”一章中还提到“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即是指诗歌创作的本意是吟咏情感心性。下文还提到“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查阅了资料,知道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用的是佛经上的比喻,指羚羊到晚间把自己的双角挂在树上栖息,可以避免猎狗找寻踪迹,而后面的“空中音,相中色,水中月,镜中像”都体现出盛唐诸人创作将自己的情性融于诗歌创作之后所产生的“意犹未尽”之感。而“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终非古人之诗也”则反映出作者有点反感具有这种种行为的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作风。
“诗体”一章探讨了诗歌体制演变,以及各大家各大派的风格并且罗列了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品以及名句,可见作者博览众诗之功底以及为《诗话》所做的辛苦整理。
“诗法”一章中第一节写道“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句,五曰俗韵”与第七节“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相呼应,都表现出了作者希望作诗者能够遵循作诗之本意“吟咏情性”而不是连篇累牍卖弄文采。这一章中感悟最深的一句莫过于“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作为学习文学的人,尤其能够明白这种创作过程中自己的心理感受,也十分同情贾岛当年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注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心情。创作不仅是指诗歌创造,还有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都是如此,“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最初创作时什么都写,当意识到写出来的作品不尽人意时,就心生畏惧不敢再创作,到最后及至“妙悟”时又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诗评”一章中作者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评论了历代诗人的诗作。“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道出了作者对谢诗之推崇,而“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与“子美不能成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则体现出作者对李白杜甫二人成就高低的中立立场。文中还讨论了其他各时代以及各类别诗人的对比以及作品对比。总之,作者是个极其具有文学功底之人。
“考证”一章则是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以及诗人进行了考辩,读之尤为系统可信。
《沧浪诗话》被定义为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宋代最富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这些特点在读完这部著作之后才真正的感受到,并且为作者严羽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