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师德培训 |
教学目标
1.理解与掌握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方式;
2.掌握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自于彼此的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或自尊被践踏,那么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愤怒的情绪或抑制消沉。
(1)
(2)
(3)
(4)
(二)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并真诚自然地对学生表达关爱。
(三)
“同理心”,就是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成人和儿童的思考方式更不相同。作为成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在与学生相处地过程中应多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
(四)
信守承诺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不要轻易许下承诺,三思而后行,一旦承诺就一定做到,如此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此外,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只有在遵守双方保密约定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卸下防卫和恐惧心理,坦白诚实地与教师沟通 。
案例阅读:以下案例均摘自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Ⅲ——老师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一书。请分析其中所反馈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附件:/案例阅读.doc
|
1.站在教师门口,当学生走进教师时,向他们问好,切记要直呼学生的名字。 2.找时间与学生聊一聊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情趣爱好,这样的机会每天﹑每周都会有。 3.学生在场时,给家长打电话赞扬学生。 4.给学生拍照片,并在教室里展示。 5.放学后参加这些学生的集会。 6.每天都选出两位学生(如在午餐厅里)并与之交谈。 7.在校外(如在电影院﹑运动比赛中或杂货店)如果你碰巧遇到了学生,应该直呼其名,交谈时间不必太长,只需亲切地打招呼。 |
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
(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技巧
1.理解学生
理解包含着对他人情感变化的敏感和与他人在情感上的相通。学生需要理解,特别是在他们心烦意乱﹑情绪不佳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首先体现在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允许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当学生感到被理解时,他们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劝告。
2.掌握倾听的艺术
下图显示了人际交往的集中典型状况
http://www.zhejiangedu.com/zhejiang/upload/ckeditor_files/img/2012/03/1332933588507.jpg
当学生感到有难题时,教师需要采用反应式倾听;当没有难题时,进行正规的日常交往;当教师感到有难题,需要对学生有所要求时,需要采用健康交流方式。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的技巧,其基础是:教师必须有倾听的意愿和强烈听的渴望。一旦教师学会了倾听的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1)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在交流中,教师不能烦躁不安,不要背对学生,或是一边忙着别的事情一边听。
2)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声调,谈话中的停顿﹑动作﹑体态﹑语速以及声调的变化﹑眼泪﹑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一切能传递重要信息的细节。
3)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谈话: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说完,而不要去打断正在行驶中的思想和感情的列车。即使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也要等到学生需要时再说出来。
4)适度地回应:在倾听同时,配合适当的回应则能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与尊重,如专注、点头、微笑等,适切的回应词如“这样哦!”、“你目前的情况我以前也遭遇过”等。注意避免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陈述,而只是以自己的话重述说话者的想法与感受。可以以“你认为”、“你的立场是”、“你似乎”、“你觉得”来开头进行表达,尽可能正确陈述你所听到的并描述他自己的感受与态度,不要在他所给的信息中增加或减少。
反应式倾听的技巧
(1).用教师自己的话去表达交流中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而不是去评价它。
(2).通过对学生感受的准确反应来表明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
1)范例
2)“你觉得很难过, 因为……”
3)“你的眼泪是…….你自己决定要不要说?”
4)“我看你哭得很伤心,我猜……”
(3).通过对具有开放式答案的开放式问题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要求学生详细讲述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表明教师对他们谈话的内容感兴趣。
3.健康交流的方式: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诉诸言语
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时,最重要的交流技巧就是系统地阐明尊重学生的并且是建设性的问题。教师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关于要求的阐述,这就是健康的交流方式。
当教师只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谈自己对此的体验和感受时,学生会觉得有压力,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何会有压力,这就等于在你跟学生之间的交流设置障碍。
健康交流方式的三个步骤:
(1)教师说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说出对所关心的事情或行为的想法
(3)教师说出希望学生做什么
4.运用非言语信息
沟通的表达方式包括文字沟通、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其中非言语沟通又称为“肢体语言”沟通,通过诸如眼神、姿势、手势、表情与身体动作等,来强化或表达意涵。有经验的教师会恰当地运用非言语信息来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如恰当地使用“眼神的接触”,不但能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而且能使学生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并能借此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赞同或反对。有经验的教师也会使用许多不同的手部动作来奖励或是制止行为。若在教师与学生有相当的默契时,成效更大,如伸出食指放在嘴巴上,表示“安静”,全班立刻明白而安静,这都比口头上的责骂来得有效。同样的,恰当的面部表情能传达真挚、诚恳、温暖、使学生如沐春风;通过轻轻摇头、皱眉头等方式,可以事先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5.用鼓励代替表扬
德瑞克斯(R. Dreikurs)认为:称赞与鼓励不同,因为称赞乃是在学生将工作做得很好时才给予的。如,“功课作好了,乖孩子!”,“你吉他弹得好棒!”而鼓励则是针对学生的努力,而非成就。“你的报告准备得很认真!”,“我发现你真的很喜欢弹吉他!”有些人认为,表扬被人们过度使用,人们对表扬的作用估计太多,而且使用不当。许多学生已经变得对表扬“上瘾”,对自己所做的任何琐事都期待得到表扬。老师经常利用表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强化或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但是,任何人不用多久就能看透如此这般的表扬和认可是大人们有意为之的,学生们就会认为教师是在操纵他们,是不诚实的。
不合适的表扬:
(1)带有讽刺意味的“表扬”
例如,“祝贺你,准时到这里。你总是磨磨蹭蹭,我还以为你不会准时来呢。”“你的测试成绩确实不错,我也为你整天在课堂上漫不经心而能考出好的成绩而感到十分惊讶。”
(2)与学生观念不相符的表扬
当老师的表扬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学生会失去对老师的正直和诚实的信任,并且会感觉没有得到认可。
(3)过度表扬
过度表扬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紧张,这是让人难以承受的重担,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找回真实的自己。
并不是说教师不应对学生说任何带有正面的表扬意义的话,学生确实也需要鼓励和积极的反馈。交流好的感受是重要的,要慷慨地与学生交流好的感受。不过,使用典型的表扬语言不如你预想得那么起作用。之前提到的健康交流方式是一种用来鼓励学生的好方法。
下面是使用鼓励语句的例子:
“谢谢你在这次谈话中这么有礼貌,使我能够集中精力说出我自己的想法。”
“我十分感谢你今天在班上的出色表现,我知道你在努力完成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把握与学生的交往距离
为什么说师生关系不应是一种朋友关系?http://www.zhejiangedu.com/zhejiang/upload/ckeditor_files/img/2012/03/1332942836719.gif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班级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之间人际距离过大,不利于彼此之间的互动,对教育教学必然会生产消极影响。但也不是说师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越近越好,应当有一定的界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友善”的师生关系 (being friendly),而不是朋友的师生关系(being friends)。
师生之间保持距离感的意义:
(1)保护教师
(2)提高师生对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
(3)有利于教师公正心的维护
帮助教师与学生拉开距离的具体策略:
(1)把握好师生人际交往的频率和场合。
(2)把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紧密结合起来。
(3)通过职业化手段强化教师的职业形象学生拉开适当的距离。如教师穿着统一的正式职业装,体现自身的职业角色,从而与学生有所区别;要求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使用正式的称呼;提供教师专用的场所,不允许学生随意出入等。
(4)不让学生问及自己的隐私。当学生问及自己的隐私时,教师应加以拒绝,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人际交往存在的界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