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
乘车路线:赤峰—宁城县天义镇—天义到铁匠营子的车—大明下
辽中京大定府虽然不是辽国的首都,但由于其建于辽中期,国力强盛,又赶上了百余年的辽宋结盟和好时期,都城建的比首都上京还要好,还要大。辽中京的位置在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大明乡因大明城(辽中京城)和大明塔(辽中京城大辽塔)而得名,这是因为辽中京城一直延续到金、元两代,于明朝被毁,从明之后,人们便只能看到辽中京的废墟和大辽塔,也就被人们称做大明城和大明塔。
塔与公路间是一排土墙,明显的古城墙遗迹,但从辽中京遗址平面图中并没有这道城墙呀,带着疑问走进了塔北的辽中京博物馆,讲解员告诉我,辽建的中京城后被金、元两代所用,又加修了不少城墙,应是那时所为。辽中京博物馆是一座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馆内收藏和展出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历史文物4300件。其中,陈列的辽代文物居全国之首,件数最多,也最完整。这些或古朴或精美的文物记载着宁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更是一部辽代的兴衰史,具有较高的科研考古价值。
大明塔属于十三级密檐式八角实心砖塔,其总高为80.22米,仅次于陕西泾阳县的崇文塔和河北正定县的开元寺塔,是我国第三高塔,若从体积上讲,则属全国第一。据说晴天时,百里之内可见,今天飘起了小雪,走得近了才看见。全塔由底座、中层、塔身、密檐及塔顶构成。最底部的塔座高16.21米,屹立于高约6米、宽约50米的龟背形土台上。土台以上高5.5米的部位,比上部粗大,这是清代对塔进行维修时造成的。整个底座共有八个面,每面宽14米,一周共112米,直径为35.6米,其横剖面为八角形。中层上面高4.99米的部分,上有浮雕和二层仰莲,莲瓣宽约40公分,而且上下错对,披着色彩,十分秀美。越过中层便是塔身。塔身是最能反映佛塔神韵的部分。大明塔塔身高10.99米,每面宽13米,并且每个面的转角都雕成小塔形砖柱,柱的基础部分有仰莲座,柱面上刻有红色的佛名楷书文字,文字叙述的是释迦牟尼佛祖一生活动中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和用他的舍利建造的塔名。两柱间高大的券拱佛龛虽然离地面很高,但看上去每个佛像都清晰可见。佛龛内的佛像安祥地端坐在莲花台上,个个头顶彩绘佛光,表明佛法无边;两手放于胸前,右手心向外,好象在诵咏经文。
大明塔塔身的上端,从正南开始到东南面止,共有八面佛像。南面的是观世音菩萨(菩萨是佛教里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接下来依次是:西南面慈氏菩萨,西面虚空藏菩萨,西北面普贤菩萨,北面金刚手菩萨,东北面妙吉祥菩萨,东面除善菩萨,东南面地藏菩萨。另外,在每一面菩萨的右下角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并刻有八句佛语,分别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八件大事。八面佛像的雕塑风格和唐代的雕塑风格基本接近,人物表情十分庄重肃穆,形体丰满,姿态典雅。至于佛像的高大程度,与国内所有塔上佛像相比,则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观世音佛像最为精美罕见。每面佛像的顶部都雕有宝盖,宝盖下方两旁腾在空中的是飞天。飞天的下方是力士和站在佛两侧的守护神。八个面中,东、西、南、北四个正面是守护神,其余四面是力士。塔身的上面是佛塔密檐,共十三级。密檐总高39米,每道檐之间的距离自下而上逐渐缩小,除第一层上瓦的是大板瓦外,其余各层全部以砖代瓦。每层塔檐下都挂有风铎。铎是古代宣布政教或发生战事时使用的一种大铃铛。此塔上的风铎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铎下挂有奔马状、圆形及金刚样式的铁锤,每当清风徐来,风起锤动,击打风铎,站在数里之外,仍能听见悦耳的铃声。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21489412.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25190482.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31996654.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41152567.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43579327.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50022173.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52971019.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8/01/06/6/2008010618355555301.jpg
出博物馆大门后沿墙右拐,走到一个叫南城的村庄,村中有一条东西向的大道,沿大道一直向西,过村不远后就会看到一座小塔,小塔坐落在辽中京城外城中,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此塔高24米,底座长3.3米,平面为八角形,是砖筑十三级密檐式塔。小塔没有台基,而是平地而起,这一点与大明塔不同。基座高2.7米,八个面的正中都雕有蹲伏状伏狮和力士。力士与伏狮上部有砖雕通周单瓣仰莲,仰莲至第一层檐以下是佛龛,龛上雕有伞盖。东西南北四个正面的佛龛为券形,龛内无佛像,其余四个面的佛龛浮雕而成,龛内各雕有胁侍一对,胁侍头上雕有飞天。塔刹为小塔式,南面有小佛龛,上用砖雕宝珠和火焰封顶。
从小塔望去,大塔的样子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仅仅是辽中京城内城的一面城墙的距离。
说到这,介绍一下辽中京城的规划辽中京原城布局建筑仿北宋的都城汴梁,城池为方形,全城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周长15400米;城墙高4至6米之间,宽11至15米。现在,只有西城墙保存比较完整。内城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40米,周长7000米。最里面的皇城呈正四方形,每边长1000米,是全城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皇帝居住和处理军机大事的地方。,而这外城城墙的长度恰恰是从天义到这里的距离,我从天义坐车而来用了40多分钟,对于辽中京之大,我是有所准备的,但这走下来,还是大大出乎我所料,看看图中所示的半截塔位置在外城之外,更是没有信心走下去了,再加上天又下雪、还要赶车,只得下次再去了。半截塔位于辽中京城外西南角上,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此塔平面为正八角形,属实心密檐式砖塔。塔高14米,东西南北四面均有佛龛,两侧有雕砖云纹两朵。佛龛内原有佛像,今无存。其余四面雕有胁侍和并列的小塔状饰物。塔座正南面有一洞穴,入洞两米后向东拐进有一空间,高、宽各约2米,是塔宫,早期被打开。此塔过去疑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路(辽中京大定府元代曾为武平路)大地震时倒塌,近年维修时专家认为就是一平顶塔,而非半截塔。
返回的路上意外发现一座石碑,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看它的位置,应该是内城南门——阳德门通往外城南门——朱夏门的大道上,大概是为此而立。
据资料记载,这条大道宽65米,换到今天,应是双向10车道的大马路了,便是在沈阳,这样宽阔的马路也不多见,可见辽中京当时的繁华程度,不愧为当时亚洲数一数二的大都市。现在大道及两侧都成了耕地,不过在上面走走也好,感受一下吧。只见脚下的残砖碎瓦越来越多,甚至还有陶罐、水缸、瓷器的碎片,这在其他辽金城址里是不多见的。
辽中京是辽西历史上的重镇,它先是仅次于上京的重要陪都,后来逐步成为辽朝中晚期的首都,先后经历了辽、金、元、明四个历史朝代,因此,它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辽、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京城在其建成后的几十年中不断扩建,不仅殿堂庙宇鳞次栉比,而且手工作坊、商贾街市也很多,象冶金、瓷器等工业相当发达,车、马、农具的制造更为精美、适用。中京的建立,对我国北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元1006年,辽中京正式成为皇都,自辽圣宗开始至辽灭亡,历时116年。
大道的尽头是一堵土墙,土墙的断面十分清晰,一层泥土一层砖瓦的碎片,这便应该是内城南门——阳德门的遗址了,抬头看到城墙上立有一石碑,果然刻有“阳德门遗址”的字样。
过阳德门沿城墙向东走便到了天义通往赤峰的大道上,经赤峰到林东,就是我的下一个目的地——辽上京,辽国的皇都所在。这次的行程有些匆忙,中京城内的皇城都没有去,下次的路线都想好了:先到皇城大殿的遗址,沿穿城而过的小河子到保存最好的西外城墙,然后沿城墙而到半截塔,最后来到半截塔南端的辽代的发源地—老哈河河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