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乌佛堂镇价值壹分代用币

(2014-05-12 10:03:26)
标签:

佛堂镇

分类: 金华记忆
    2014年5月11日,得朋友惠让获“佛堂镇价值壹分”币一枚。

    佛堂古镇,以其神秘的街巷布局,成片的集建筑、绘画、雕刻三大特点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群而赢得中外考古建筑专家的极大兴趣。佛堂古镇这条长520多米,有300多年历史的商贸古街,全是明清建筑。民居群中保存着大量还好的宗祠、厅堂、碑坊、庙宇、码头、浮桥匾额等遗迹,无处不散发着佛堂古镇的古代文明和浓厚的商业氛围。

    义乌江的南北两条支流,在佛堂镇北的双江口汇合后,自北向南直冲佛堂古镇而来。在佛堂镇的浮桥头一折后,又自东向西一直流入金华的婺江,经兰溪的兰江,桐庐的富春江,过杭州的钱塘江汇入东海。因此形成江往南流,街往北走二条既平行错开,又朝向相背的轴线,象征了佛堂古镇“招财进宝,肥水内流,商贸兴旺”的商业特点。

    佛堂镇的古街俗称“直街”。它从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与下街三段。布局富有诗意:古镇老街南北向,东街西街各一旁;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四条横街朝江走,茶楼酒馆到处有。新市基和老市基,分设直街南北头,各有香樟当帐伞,柴市米市“伞”下放,买卖生意都兴旺。

    佛堂古镇街巷规模不大,布局规划却十分高明科学。直街与横街,宽窄结合、分工明确。据建筑规划设计的专家、行家们考证,佛堂古镇的街巷布局跟北京的街道布局安排十分相似。江边的十几个码头遗迹,目前保留得十分完好。现代称之为农贸市场的新、老市基,是明清时期就形成的柴市、米市,安排十分得体,科学,合理。古镇上的主街副街、横街和市基边的店面屋,均是二层的楼木结构房,是当今不多见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街道两旁,木雕画廊、鳞次栉比。条条巷弄窄而弯曲地连接着直街、东街与西街,如此布局便于人货分流、搬运、疏散和来往方便。四条横街的西头是四五百米长石砌堤岸,一列的江边码头,最繁盛时足有16处。各处码头串过西街,抵达直街,把上岸货物运送到西街直街各家店铺。这里又是茶馆、酒肆的集中地。这些茶馆酒肆尽是二层木结构的店面屋,二楼倚街的一排小阳台,宽五十公分,整齐而又古色古香。都装有高约五十公分的用木雕花板,或用圆车木拼装成的“美人靠”。构成了一条格外幽雅别致的佛堂古街所独有的街巷风景线。走到此处,见物思景,仿佛耳旁听到当年从美人靠内传出悠扬的琴声,婉转动听令人心醉;如见当年一个个美如嫦娥西施般的女招待,翘着她的兰花纤指,倚偎在美人靠上,向街口来客卖弄风骚。

    明末清初,佛堂镇商业发达,光开茶馆酒肆、钱庄当铺、田料百货的殷实商贾多达400余家。店前搭棚子、棚下摆摊子、摊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商品的集散、销售量远远超过当时的县城稠城镇。那时候仅仅佛堂镇提供的商贸税收,就要占当时全义乌境内各个集镇总和的一半以上。今年319日,金华市、义乌市政府领导,陪同专家、学者参观佛堂新屋里八面厅遗迹时,参观者偶然俯首从墙角的垃圾堆中拾得一块长63公分、宽22公分白底红字的搪瓷广告牌,烤瓷上印着“国货男女套鞋批发”,“上海宏大橡胶厂”、“香炉牌”、“注册商标”等字样。经专家鉴定,此牌属公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告招牌,可见当时佛堂商人接受西方文明招商经商手段已相当成熟。

    佛堂镇始建何时,史无明载。然佛堂地名的来历应当说与镇东的双林禅寺有关。据《义乌县志》记载,在佛堂镇的燕里村,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石族,在杨宅建水轮泵站时出土过战国时代的青铜剑。可见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前几年在建剡溪村至佛堂镇的公路时,又出土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它又为佛堂的地域历史推前到了白垩纪年提供了实物依据。据传,南朝梁晋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的天竺僧达摩,因释前缘来义乌双林寺拜会傅大士,共成佛道,恰逢江水泛滥,遂投磬江中,救出百姓。后人为歌颂达摩“普渡众生”,便在投磬处建了“渡磬寺”,此寺现在佛堂竹园村西,常年香火不断。因寺内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句,遂名此地为佛堂。佛堂称市,据清·嘉庆《义乌县志》卷一,第37页载:“佛堂市:上市廿四都,下市廿五都”。横跨在廿四都与廿五都之间,可见当时已初具规模。据佛堂镇王蒲潭《凤林王氏宗谱》内记载:佛堂浮桥,始建于清乾隆庚辰(1760)年。说明距今240多年前,佛堂已成为“旁据水道、四方辐辏、吸贾牵车,江上桅杆林立、船筏泊岸如蚁”的商埠。据《佛堂镇志》资料载:佛堂镇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是义乌县最早的一个商会,商会下设同业会。当时义乌全县各地烧饭用的铁锅、犁头、耙齿,也由佛堂镇的“陆记”铸造厂浇铸。据传,义乌的第一盏电灯在佛堂先亮;第一个动力碾米加工厂在佛堂首办;全县最大的水上运输业联合会在佛堂成立。由徽商在佛堂开办的“胡开文墨庄”生产的笔、墨产品,除销往诸暨、东阳、永康、金华、兰溪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销往杭州、嘉兴、上海。当时的佛堂商会,为了活跃市场,促进市场货币流通,还曾用镍(锡)铸造和牛皮纸油印过在佛堂镇各家商店流通兑换的钱币。这种种经商行为,促进了佛堂工商业的发展。据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臧励和等编写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365页记载:“佛堂镇:在浙江义乌县西南三十一里的东阳江东岸,县境各市镇,以此最为繁富。”据资料记载:佛堂镇的邮局,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旧中国地图,把佛堂镇地名与浙江省杭州等城市一样标识。因此,那时候外省人写信,只要写上浙江省佛堂镇即可收到。据义乌市博物馆的馆藏出土文物解说词称:1984414日,稽亭窖藏出土的银圆124枚,其中民国开国币39枚,鹰圆24枚,袁大头29枚,龙圆32枚;19841225日,原佛堂区校窖藏出土银圆389枚,其中鹰圆336枚,光绪龙圆53枚,另外还有大量的银并蒂链、银元宝、银手镯、银耳环、银戒指、银佛象、玉印章、玉带钩、玉灯笼、玉如意等等。这不仅证明了当时佛堂镇的繁荣与富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藏主怕朝代变更怕宝物没收的自私抵制心理。几百年来经营规模较大的商行老板,都先后在佛堂镇购置土地,建造了一幢幢规模宏大的白墙青瓦、马头砖墙高出房顶的大院;用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品装点门面、窗棂。这样的建筑既装饰古镇、古街、古巷,又展示了各种材料、各种工艺的各种流派,就像为神秘而美丽的佛堂古镇,披上了一层诱人的面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