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名掌故》:定格地理坐标述说历史变迁

标签:
扬州地名典故江都广陵 |
分类: 地名文化 |
《扬州地名掌故》:定格地理坐标述说历史变迁
作者:佚名
http://s3/mw690/002CQzTgzy6PqFq2deq22&690
http://s3/mw690/002CQzTgzy6PqFqLcoW42&690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乡愁。作为写在扬州大地上的历史,这些地名,不仅仅是一个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乡愁记忆。”昨天,在《扬州地名掌故》读书用书座谈会上,与会人员高度评价该书的问世。正像全国作协理事李明新老师说的那样:在历史考据的基础上,讲述了有生命温度的故事,这是献给扬州2500年城庆厚礼。市政协副主席、该书主编王克胜参加了会议。
http://s7/mw690/002CQzTgzy6PqFx0V8id6&690
这是一本由市民政局和市政协文史委组织众多专家学者潜心钩沉典籍史料、寻访城市历史遗存编就的“地名专著”,也是扬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第一本正式出版成册的地名文化类书籍。
一个地名一个故事
扬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凝结了一代代扬州人的生命记忆,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市政协文史委、该书执行主编之一方晓伟处长介绍,《扬州地名掌故》共分市镇街巷、山川津梁、园林古迹、名人故居和宗教胜迹五个部分,收入地名掌故近500条。所记地名掌故,依据知名度的高低、保护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和掌握资料的多寡,或详或简,或长或短,不拘一格,并将名胜古迹与趣闻掌故相结合,集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资料性于一炉,史料翔实、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既为人们研究扬州、了解扬州、感知扬州增添了一份生动素材,为广大文史研究者、文艺创作者、外宣工作者、旅游工作者提供了权威参考,也为扬州中小学校开展乡土教育,激发学生“爱我扬州、兴我扬州”之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
市地名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扬州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每一个地名的来历含义,都从不同角度生动反映了古城的城市精神和人文价值,例如,旌忠巷、双忠祠、史可法路等,因颂扬扬州历史上守卫城市的英烈而命名;三元巷、正谊巷、太傅街、青莲巷等,系纪念出生于扬州或曾在扬州游历的历代著名文人而命名;南北柳巷、讲经墩、螃蟹巷、黑婆婆巷等,均缘于和该巷有关的劝人向善的民间传说;打铜巷、皮市街等,则记载了扬州人民勤劳勤奋勤勉的精神,等等。这一个个见证着城市历史变迁、蕴含着人文积淀的地名,如同镶嵌在扬州古老史册上的珍珠,在扬州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三大亮点】
方晓伟认为,该书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至今为止独到的阐述和总结。
扬州最早的地名——
扬州、广陵、江都、邗江
【扬州】
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尚书》。《尚书·禹贡》:“禹贡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当时将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九州之一。扬州的位置和范围,《禹贡》云:“淮海惟扬州。”“淮”是指淮河,“海”为大海,“淮海”意为淮河南北,大海以西的地区。“惟”可作“只有”解,“淮海惟扬州”就是淮海之间只有扬州的意思。扬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关于扬州有城池的最早文字记载。
【广陵】
今日扬州之地,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扬州在汉代称“广陵”,取自“广被丘陵”之意。
由于广陵位于江淮之间,是南北交汇之地,她融合着中原的粗犷和吴楚的奇谲,恢宏而质朴,庄严而神秘,形成了个性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地方风情。汉代广陵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所在,从荆国的建立到广陵国的废止,历时267年。
【邗江】
“邗”原是扬州或广陵的最早地名,是一个古老的方国,大约在西周成王时代,被称为淮夷或东夷的扬州先民已在蜀冈上建立了一个周王朝势力未能达到的方国,称为“邗”,他们占有今扬州所属市县和安徽天长、盱眙的一带地方。邗国在春秋末期被崛起的江南吴国所灭。到了雄心勃勃的吴王夫差掌权时期,他为了北上伐齐的便利和称霸的需要,在邗城下挖深沟以连通长江和淮河,于是《左传》上就有了“吴城邗沟通江淮”的记述。从秦代到魏晋南北朝,邗之地域一直隶属广陵县。
【江都】
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区,地处于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东与泰州市接壤,北与高邮市毗连。江都区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江都先后属吴、越。汉初,称扬州为广陵郡。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前元四年),江都始建县,隶属于江都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称江都者,按郭璞《江赋》云:“表神委于江都”,大意是说江都之地,是以江水都汇于此而得名。另一说称:江都者,“乃江淮的一大都会”。
二说并存,皆与水有关。有据可考的江都历史,当从西汉建县开始,它的治所从隋朝以来直到解放前久一直设在扬州,所以江都的历史沿革与扬州密切相关。
鲜有提及的名人故居——
任半塘故居、洪为法故居、桑愉故居
【任半塘故居】
任中敏故居位于毓贤街20号,建筑风格为晚清民国式样,原貌保存基本完好。
任中敏,又名任二北,号半塘,1897年生于江苏扬州,191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从词学大师吴梅教授学宋词和金元散曲。上世纪30年代后,他历任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师范学院教授。著有《散曲概论》、《曲谐》、《唐戏弄》、《唐声诗》、《唐大曲》等。尤以《唐戏弄》为代表作,超越前人,独树一帜,蜚声中外,为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
【洪为法故居】
洪为法曾租住参府街72号。建筑风格为晚清民国式样,原貌保存基本完好。
洪为法(1899年-1970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史专家、文艺评论家,祖籍仪征,世居扬州。曾用名炳炎,字式良、石梁,解放后以字式良行世。幼年家贫,靠舅父资助入学。“五四”运动开始后,洪为法力谋文学上的解放,提倡白话文,写新诗,做新立说,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1921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中文系。在校期间,开始与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通信结交,并成为扬州唯一的创造社成员。1959任扬州师范学院讲师兼图书馆馆长。
【桑愉故居】
位于扬州天宁门街8号,坐东朝西,为典型的前店后居式民居,现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面街两进店面用房,皆三间,第二进东墙设中门,进门为一小院,有书斋面南,沿北墙和西墙叠石少许,绿树葱葱,修竹摇弋。东南角有一小门通向院外。
桑宝松(1929-1979),江苏扬州人。名愉,字保松,又作宝松,号阿松、无咎、若木、吾久等,以字行。斋馆名有:乐观楼、饮瘿瓢馆、建宁券室、夜识庵、平安草堂等。桑宝松一生酷爱金石篆刻,治印逾千方,是扬州印坛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与罗叔子、孙龙父合称为江苏“印坛三宿”。他的书法和篆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得到海内外书法篆刻名家的广泛赞誉。
【耿鉴庭故居】
耿鉴庭故居坐落在市区皮市街东侧耿家巷28号、32号,占地面积约760余平米,现有各类房屋大小约270余平米。
耿家巷28号住宅:现大门朝东,入内披厢两间,出披厢大庭院一方,南端朝北即历史遗存旧屋小三间两厢。此庭院朝南为一顺四间翻改建不久的五架梁式房屋,西接一套房密室,共一顺五间。其实,此处房屋前大庭院中间历史上还有一进房屋。与前后房屋对应,形成前后三进组合。后因故而拆除。当今在南首朝北的房子实际是此进对照房。朝北对照房东南边原连有一门楼。当今在耿家巷耿氏住宅东南隅仍见残存青砖砌筑的门墙(门洞后来用砖封闭)。这门实际上原是耿氏住宅正门。
耿家巷32号住宅:为扬州普通民居建筑风格,大门朝南,其西数十步出巷头即抵皮市街。进入大门内,小天井一方,东、西两侧各接披屋一间。天井北隔墙一道,中开一门,入内天井一方,朝南主房一进,五架梁式,三间二厢,体量不大。堂屋前六扇槅扇上棂条木刻“十字八方套四方”图案、下裙板浅刻如意纹式图案,厢房窗扇棂条图案与堂屋槅扇棂条图案对应,窗扇下横长坐窗“十字海棠式”图案均为此进老屋增添少许古韵特色,根据陈旧程度判断,约为同治后期所建。
别有洞天的私家花园——
匏庐、汉庐、怡庐、明庐
【匏庐】
匏庐位于扬州巿甘泉路211号,原是一座私家园林,由民国年间扬州第一家商办汽车公司——镇扬汽车公司经理卢殿虎所建。此园之所以取名“匏庐”,有人说是此园形似从中剖开的匏瓜,故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匏”叶苦而果实能包容,卢殿虎自喻自己的人生未展抱负,如匏叶之苦,而但必须要包容别人的不理解,如匏实之必容;故取此名。究竟何种说法为主人取名原意,或两意兼而有之,而今已难以知晓。新中国成立后,此园一直为机关驻地。1962年5月,匏庐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殿虎(1876-1936),字绍刘,江苏宝应白田铺人。早年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毕业后,任海州中学校长。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署第三科科长,江苏省教育团公有林总理,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及淮扬道道尹等职。卢殿虎退职前后,一直关注家乡的交通发展现状,早在1918年夏,卢殿虎即有倡议从瓜洲至清江(原淮阴市),沿运河堤修筑公路之举。1922年底,卢殿虎经过矢志不渝的奔走呼号,终于建成了扬州第一条公路——扬(州)圩(六圩)线,并开办了扬州第一家汽车公司—商办镇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扬圩线的营运。
【汉庐】
位于石牌楼7号,原为清盐商许公澍住宅,清道光年间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现代扬州书法家陈含光及牙雕家黄汉侯先后在这里居住。汉庐占地面积1069.23平方米,房屋31间5厢,建筑面积807.01平方米。住宅由火巷分为东西两路,南北向前后各三进。陈从周称汉庐为“扬州北向住宅一例”。
【怡庐】
怡庐位于嵇家湾2号,为当时的钱庄主钱益之先生所有,其西有约6米宽彩砖路通向不远处的文昌广场。董玉书的《芜城怀旧录》说,这位钱益之先生曾在院大街北首,开了一所名叫“德春”的钱庄,赚了一些钱,于是就请民国初年扬州的造园名家余继之构筑了这座私家园林。
【明庐】
位于广陵路122号,为扬州民国时期匏庐、汉庐、怡庐、明庐“四庐”之一。宅主姜氏,民国初年扬州某营造社主任,承包南京国民政府某建筑工程发财以后,购广陵路122号他姓旧居,并将其改建,称“明庐”。前为住宅两进,均为三间两厢。后为花园。南围墙门额题“明庐”两字,内有厅房一座,明三暗四,西首厢房内保留圆形罩隔。
相关报道
《扬州地名掌故》问世 见证城市文脉传承
中新江苏网扬州1月7日电 (记者崔佳明)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凝结了一代代扬州人的生命记忆,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7日,由扬州市民政局和扬州市政协文史委组织众多专家学者潜心钩沉典籍史料,寻访城市历史遗存,编辑的《扬州地名掌故》一书正式面世,向扬州城庆2500周年献礼,这是扬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第一本正式出版成册的地名文化类书籍。
据扬州市政协方晓伟介绍,该书共分市镇街巷、山川津梁、园林古迹、名人故居和宗教胜迹五个部分,收入地名掌故近500条。所记地名掌故,依据知名度的高低,保护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和掌握资料的多寡,或详或简,或长或短,不拘一格,并将名胜古迹与趣闻掌故相结合,集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资料性于一炉,史料翔实、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既为人们研究扬州、了解扬州、感知扬州增添了一份生动素材,为广大文史研究者、文艺创作者、外宣工作者、旅游工作者提供了权威参考,也为扬州中小学校开展乡土教育,激发学生“爱我扬州、兴我扬州”之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乡愁。作为写在扬州大地上的历史,这些地名,不仅仅是一个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乡愁记忆。”扬州市政协常委、市民政局分管地名区划的副局长王振祥感慨道,他说,扬州,作为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每一个地名的来历含义,都从不同角度生动反映了古城的城市精神和人文价值,例如,旌忠巷、双忠祠、史可法路等,因颂扬扬州历史上的守卫城市的英烈而命名;三元巷、正谊巷、太傅街、青莲巷等,系纪念出生于扬州或曾在扬州游历的历代著名文人而命名;南北柳巷、讲经墩、螃蟹巷、黑婆婆巷等,均缘于和该巷有关的劝人向善的民间传说;打铜巷、皮市街等,则记载了扬州人民勤劳勤奋勤勉的精神,等等,不一而足。这一个个见证着城市历史变迁、蕴含着人文积淀的地名,如同镶嵌在扬州古老史册上的珍珠,在扬州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扬州地名掌故》一书的出版,是对扬州地名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新尝试,是为普及地名知识而作的新探索。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言:希望读者在捧到这本书,读到这些地名以及地名背后那些充满生命温度的故事的时候,能够看到历史在闪光,找到我们城市的根与魂;也更加希望古城扬州在诸如此书编撰等添砖加瓦之举的助推下,加快建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早日跻身“世界名城”之列。(完)
(百家讲坛网www.bjjtw.org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