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花塘村的红楼梦境

标签:
南京江宁花塘村曹氏庄园红楼梦文化 |
分类: 探索发现 |
南京市江宁区花塘村的红楼梦境
作者:王凡
http://s3/mw690/002CQzTggy6Hh7WEoL002&690
说起《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曹氏家族与南京的渊源,在红学界已无悬念。但要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在南京江宁区一个叫花塘村的地方,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江宁街道花塘社区农民红楼读书会秘书长施德荣长年探秘花塘村与《红楼梦》的渊源,并写成一本《花塘村琐记》,他认为,曹雪芹家族在花塘村曾有曹家庄园,曹雪芹本人也曾在花塘生活过,并且把花塘的地名、地貌、风土人情搬进了“大观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那首五言绝句,对于今天执着探寻红楼梦境的人来说,也是一个真实写照。江宁花塘村真的有过一个“曹家庄园”吗?近日,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前往花塘村采访。
南京与《红楼梦》的渊源
曹雪芹家族从其曾祖父曹玺开始,至其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在南京任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之久,如今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一带即是江宁织造府的遗址。康熙六次南巡,曹家在江宁织造府中接驾四次。后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也驻于此,故将曹家这处办公加生活的遗址改造为皇帝的行宫,称之为大行宫,沿用至今。从曾祖父起到曹雪芹,曹家在南京历经近六十年,使得曹雪芹不得不对这座城市产生特殊情感。这些在《红楼梦》中也都有体现,比如他用“金陵十二钗”来命名林黛玉等人,王熙凤的绰号“凤辣子”也是来自南京话,林黛玉初进大观园,贾母就笑着跟她介绍:“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在《红楼梦》第51回,曹雪芹还写了一首《钟山怀古》的诗。可以说,《红楼梦》中到处可见到南京的影子。
2001年,江苏省红学会副会长朱永奎曾整理出一份《曹雪芹故里地名》,都是曹家与南京有关的地名,其中与曹氏府第有关的地名有:江宁府上元县、大行宫、萱瑞堂、绍德堂、楝亭、钓鱼台、西堂等;曹家的家庙及其布施的寺院有:香林寺、鸡鸣寺、万寿禅寺、万寿庵、水月庵等;曹氏另外的栖息处有:随园、小仓山房、柳谷、云舍、柏亭、小栖霞,等等。
可以说,当时南京城里随处可见曹家人的足迹。虽然如今这些地名和建筑大多不在了,但通过《红楼梦》,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寻找已经消失的“曹家庄园”
南京城郊30公里处的花塘村流传着不少曹雪芹家族的传说
http://s3/mw690/002CQzTggy6Hh829kKm22&690
花塘村属于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距离南京市区大约30公里。从新街口出发,驱车约40分钟即可到达目的地。花塘村如今已经改叫花塘社区,干净整齐的街巷和鳞次栉比的房屋让这里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这里真和《红楼梦》有着某些奇妙的关系吗?记者怀揣疑问走进了村子。
寻找“曹家庄园”
探访点:观东村与曹上村之间
花塘曾有“水拍凉亭”“九曲长廊”盛景
据花塘社区副书记丁道宏介绍,花塘村是一个大行政村,占地12.4平方公里,下面有很多小自然村。在花塘村的西北部有一个观东村,东北部有一个曹上村。这两个地方,是与《红楼梦》关系最为密切的。传说中曹雪芹家族的曹家庄园就在观东村与曹上村之间。
丁道宏说,曹家庄园分为宅院和农田两个部分,其中宅院连同护园河大约52亩,农田则有200余亩,是正方形。从快报摄影记者的航拍照片来看,由护园河围绕的一块区域,确实呈正方形。岁月流逝,河流的走向没变,只是传说中的宅院早已不见。
花塘人称宅院为曹家大院。据说,当初曹家大院西侧约100米处有长方形的池塘。这池塘还有“大花塘”与“小花塘”之分,有一堤之隔,于是池塘中间被筑起一座亭子,并起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水拍凉亭”,亭子旁边还建起一道“九曲长廊”。
花塘村关于曹家庄园的传说是一代代传下来的。83岁的村民毕正生说,他爷爷自小迁住观东村,当时村上到处都是砖头瓦片,还有大块大块刻着花纹的青石板。几年前,村民还在观东村的水塘里捞上了一块太湖石,这些都说明花塘昔日的繁华。
曹家的田地多,长工也多,曹家的总管让长工们在东面一块平坦的空地上吃饭,又让每个长工在吃饭时顺便挑来一担土,堆在一起。因为人多,很快就堆成了一个高大土堆。从此每次开饭前,在土堆上“当当”敲锣,十里八乡都能听到。这个大土堆因此得名“饭来墩”,如今还留存着。
曹光智招来杀身之祸,曹家败落
说起曹家庄园,村民们提到一个人:曹光智。他被花塘村人神化为“天官”,传说中是曹雪芹家族在南方的近房同宗,和曹颙(曹寅之子)、曹頫(曹寅兄弟之子,过继给曹寅)同辈,是曹家的高层管家。花塘村流传着一则曹光智和“竹马”的故事。
雍正年间,曹光智在北京做官,家小住在观东村。一天,曹光智从一个道士那里得到一个宝贝,这宝贝是一根竹竿,飞跑起来就能化成一匹神奇的竹马,快如闪电。曹光智每晚骑着竹马回家,四更天再骑着去上朝,五更天就到了北京。曹母并不知道儿子每天都回家,却见媳妇的肚子突然大了起来,于是心生怀疑。一天晚上,她偷偷在媳妇房外窥视,听到屋里传来儿子的说话声,这才放心了。但当她转身回去时,不小心碰到一根竹子,她哪里知道这是一匹神马,夜里必须在露天地里吃饱喝足露水才能行走如飞,随手拿起扔进了柴火房。
曹光智早上起床后,找到这根竹子,骑着就上路了。谁知竹马半路没了力气,害曹光智误了上朝时间,皇帝怪罪他玩忽职守,把他抓进大牢,还派人查他的账。这一查,查出亏空30万两银子,落了个满门抄斩。
曹光智的妹妹曹光碧会武功,她躲过了抄家,回到花塘村。谁知朝廷有人告密,幸而她突围逃走了,临走前还带走不少金银财宝。花塘一带历来流行这一句俗话:“九里十三缸,找不到问姑妈。”这是说,曹家本来有十三缸珍宝,曹光碧逃走后,珍宝也不见了。
探秘花塘庙
探访点:观东村和观西村之间
“情人树”见证妙玉和曹家公子的动人爱情
在观东村以西有一座花塘庙,花神庙再往西去,便是观西村。
花塘社区农民红楼读书会的秘书长施德荣在《花塘村琐记》里记载,花塘庙的前身是花塘观。正是因为有“观”,才有观东村和观西村之名,因而衍生出“大观园”的猜想。
这里是不是“大观园”还不得而知,但是从观东村走出来,记者在路边倒是看到一个“大观园”。这是64岁的村民章丽平开的小百货店,他已经在这里经营了30余年。不过大观园的名字,是这些年才改的。“我们这里和《红楼梦》关系深着呢!”
章丽平领着记者来到花塘庙旧址,如今这里已经被用作粮管所。花塘庙早已无所寻踪,但是两棵白果树据说已经几百岁了。两棵树紧挨着,一公一母,当地村民把它们叫做情人树。章丽平说,关于这两棵树,也有一个动人民间传说,从老一辈人那里传了下来:
清朝初年,花塘观住着几个道姑,供奉的是送子娘娘。道姑中有一个主持,名叫妙玉,长得十分清秀。她原先在曹家大院里,不知道什么原因,成天哭泣,曹家老太太只好成全她的心愿,让她在花塘观里做了道姑。
妙玉在道观院子里种了两棵白果树,两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寒冬腊月一到,树叶掉尽,在大雪纷飞时,她就将树枝上的雪块,储蓄到一个小口的瓦罐里,雪化成水,装了满满一罐。而这雪水是专门用来款待曹家公子的。
还有更奇的事,凡是公子坐过的椅子,就是她的椅子;公子拿过的芭蕉扇,就收进她的匣子里;公子喝过的茶杯,就是她的茶杯;公子来了,是她的节日,公子走了,她就没了笑容。
后来,曹家闯了大祸,被官府抄家,要满门抄斩。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公子悄悄跑进道观,他和妙玉抱头痛哭,直到深更半夜,后来就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乡亲们都说,他们其实已经化作两棵白果树。
“普光寺”对联出自曹颙之手
在施德荣的记录中,花塘观更早以前是普光寺。在民间传说中,普光寺是曹家的家庙,门口还有一副对联“花山垂宇宙,塘水分阴阳”,据说一直保留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还有老人记得对联旁的一行小字是“原江宁织造曹大人撰联”。这个曹大人是谁?当地人说,就是当时曹家社会地位最高的人曹颙。而曹颙,也被认为是在花塘村建造曹家庄园的人。
普光寺有一个大石槽留在今天观东村中,远远看上去像一口井。石槽上“普光寺”几个大字清晰可辨。施德荣说,有专家从刻在上面的文字分析,普光寺在康熙甲午年二月(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竣工。那正是曹颙在江宁织造府任职的年份。
普光寺被毁后,1870年左右重修,但是对联仍然使用,并且用了上下联的第一个字“花”和“塘”作为新庙的名字,这就是后来的“花塘庙”。
寻找曹氏后人
探访点:曹上村
已故村民曹宏德认为自家是曹雪芹后人
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教授高国藩来曹上村采访时,曾经拜访过曹宏德老人,他自称是曹雪芹的后裔。高国藩曾在论文中详细记载了这次见面。当时曹宏德说:“我的爷爷对我说过,我的祖先是曹雪芹。”高国藩问:“雪芹两个字怎么写?”曹宏德说他不识字,写不出来。高国藩又问:“是不是下雪的雪,芹菜的芹?”他连连点头说:“对了对了,就是他,我爷爷说过,我的祖宗就是曹雪芹,他是那雪地里的芹菜,尽管被大雪埋着,可是茎始终是青白的,嫩里透青。”高国藩当时喜不自禁:“终于找到曹雪芹的后代了。”
曹宏德老人两年前去世了。他的儿子告诉记者,小时候听父亲说过他们是曹雪芹的后人,知道曹家在村里盖了九十九间半宅子,后来家败了,更多的细节不得而知,“都忙着种田,哪有时间听他说这些?”
花塘村的“红楼”地名
花塘也有“四大家族”,袭人姓花源自花塘村?
施德荣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高国藩教授就考证和指出,江宁花塘一带的村名、地名与《红楼梦》中大都巧合。花塘这一带也有四大家族,“曹王史薛”,对应的是曹上村、小王庄、史家村以及薛家凹子,还有观东、观西、街东、街西村,观东村是大观园的东门,观西村是大观园的西门,街东、街西,对应的就是荣国府和宁国府了。
另外,甄家、花家、葫芦庙、铁槛寺等书本中重要的地名都能在当地一一找到对应。再如王夫人的3位陪房周瑞家的、吴兴家的、郑华家的,姓氏正可与花塘附近3个村庄相对应。
多位专家曾来花塘村考察
两块石碑揭秘花塘村与曹家渊源
http://s16/mw690/002CQzTggy6Hh86ks2P9f&690
花塘村与《红楼梦》的关联不仅引发当地村民的热情,也引起了红学家的关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陆续有专家前往花塘村考察调研。在专家们的眼里,花塘村与《红楼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近日,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采访到其中三位专家。
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文
第一个走进花塘村的红学家:高国藩
从一块碑上得到《红楼梦》与花塘村相关的线索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高国藩告诉记者,他是第一个走入花塘村考察的人,也是第一个把花塘村带入《红楼梦》爱好者视野的人。而这一切,要从三十多年前的一次讲课说起。
1982年,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高国藩到徐州的江苏省文化干校给全省文化馆长讲授民间文学课,在课上,高国藩讲到自己曾在南京江宁县采风写成了一篇《红楼梦中的民间谚语》的论文。为了多收集和《红楼梦》有关的民间文学,他问在场的文化馆馆长们:“《红楼梦》与南京的关系这么密切,南京江宁的农村到底有没有《红楼梦》的民间故事呢?”
在座的一位江宁地区的文化馆长就告诉他,江宁地区的陆郎乡一带流传着《红楼梦》的民间故事。得知这一消息,高国藩非常高兴。
回到南京后,高国藩就开始着手查找江宁与《红楼梦》相关的资料。他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南京香林寺遗址中发现的一块《庙产碑》。
香林寺原是南京城内一个大寺庙,位于太平门内,但后来毁于战火。上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发现并收藏了这块碑。在这块碑上,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前织造部堂曹大人买施:秣陵关田二百七十余亩,和州田地一百五十余亩。”
这里出现的“前织造部堂曹大人”是谁呢?据红学家吴新雷考证,“曹大人”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理由是:香林寺创建于明代,原名兴善寺,属江宁府上元县,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玄烨第三次南巡时曾游此地,并亲笔题额,改名为香林寺。
经查考,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十日抵上元,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住在曹家,而且还接见了曹寅的母亲孙氏(即玄烨幼时的奶妈)。曹寅是玄烨的亲信,每次接驾都是主持者和陪同者。他联络南京城内著名的佛寺,也都跟康熙南巡有关。由此可见,“买施”四百余亩田地的“曹大人”应该就是曹寅。
而曹寅买的“秣陵关田”在哪儿呢?就在今天的江宁秣陵镇附近,而秣陵镇离花塘村不远。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流连于淳化一带
这一发现,让高国藩立刻想到了《红楼梦》第53回乌进孝交租的情节,乌进孝是贾家一个大庄头,每年都要给贾家交租。
但花塘村究竟是否和曹家有关,仅凭这块碑还不能说明问题。1992年,高国藩第一次踏入了花塘村,开始了他的调查。
到了这里后,他发现这里确实有很多关于《红楼梦》和曹家的传说,而通过当地村民的介绍,他发现花塘村附近还有好多村子与《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相吻合,这里有曹上村、王家村(又名王家、王家庄)、薛家凹子(又叫薛家)、史家村(现改为新府)、兴隆村等。
这些传说和地名究竟是巧合还是曹雪芹真和这里有关联?高国藩一时也分辨不清,但可以确定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肯定到过江宁。在曹寅所著的《楝亭集》中就收录了一首《淳化镇》的诗,诗云:绿树连村响麦枷,井泉无碱饭无砂。肖摇惯熟山园路,开偏蘘荷向午花。
淳化镇与花塘村也不远,因此可以推断曹寅可能也到过花塘村或者是经过这里。可惜的是没有史料证据。
但不管花塘村留下的这些传说是当地村民附会也好,真有其事也好,在高国藩看来,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的宝贵财富,应当引起人们重视。因此在考察完后,他写了一篇《花塘村与红楼梦之谜》的文章,但当时并未发表。到1995年,他再次带学生到花塘村采风,写了一篇短文《江宁陆郎乡红楼梦传说采风记》,发表于《南京史志》,想不到此文风行一时,将花塘村带入了红学迷的眼帘,花塘村开始成为红学迷们重点考察的对象。
第二个走进花塘村的学者:童力群
他提出大观园原型就是花塘村
湖北鄂州职业大学的童力群教授在看到高国藩写的那篇《江宁陆郎乡红楼梦传说采风记》后,也开始了对花塘村的研究。
童力群一直致力于研究曹雪芹所写的大观园原型来自哪里。2001年,童力群来到花塘村考察。童力群根据书本中某地至某地的方位和距离,在实地上找相对应的地名。 比如,曹上村与花塘村,对应贾府与花家(花袭人家),《红楼梦》第十九回中说“幸好袭人家不远,不过一半里路程,转眼已到门前”。曹上村至花塘村,正好0.5公里。这样的巧合组合,大概有30多组。而在对花塘一带地形以及山水态势分析后,童力群发现,花塘地形、主河道和大观园中所描绘的山水态势完全吻合,唯有一点不同的是水的流向。童力群随后提出了大观园“花塘”意念原型说,认为花塘村就是大观园的原型。
他还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情人树”传说,推断曹雪芹就是传说中的“曹家小公子”。童力群分析,曹雪芹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到曹家被抄家时,已经虚岁17岁,到了谈情说爱的时候,因此他和花塘的妙玉相恋非常有可能。
曹雪芹被抄家时,时间也正好是冬天,即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而传说中曹家小公子失踪的时间也正好是“在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时间如此吻合,不得不说是现实的折射。
所以在童力群看来,大观园完全是曹雪芹根据花塘村构思的。
但是,童力群的观点在主流红学界并未得到认同。江苏省红学会副会长朱永奎就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说这些都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实际证据,要拿来说服人是很难的。
江苏省红学会也曾来花塘村调查
曹家捐给寺庙的田产被卖给了常明发
2008年,江苏省红学会也走进了花塘村。朱永奎说,关于花塘村的种种传说,目前有据可考的不多,但其中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确实在花塘村附近买过地捐给香林寺,二是花塘村发现的一块石碑上的人名与曹氏家族确实有渊源。
曹寅在秣陵关购买了二百七十多亩香火田给香林寺,这些地很可能就包括花塘村,因为花塘村距离秣陵关很近。
朱永奎说,在过去,大户人家买地捐给寺庙,虽然不收这些地的收成,但对这些地还是有管理权的,比如他们可以在这些地附近建家族墓,而一个大户人家修建的墓地是需要人打理的,因此很可能会派族人过来打理,有人来势必就要修建房屋别业居住。如此看来,花塘村里的曹上村很可能就与曹家有关。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
朱永奎说,根据香林寺《庙产碑》上的记录,当年曹家在秣陵关买的地后来有部分被香林寺的僧人典卖了。在乾隆五十五年,“前僧卖秣陵关田四十三亩零于常明发名下,卖价三百二十两。”
朱永奎他们调查发现,常明发的后人依然居住在秣陵镇附近,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调查,能够部分还原当年曹寅买地的范围,从而能进一步确证曹寅与花塘村的关系。
花塘村朝阳庵石碑上的曹姓施主与曹雪芹同宗
而在花塘村里发现的一块石碑,似乎也暗示曹家与花塘村存在某种关联。
朱永奎说,这块石碑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题为《鼎建山门碑记》,是从花塘村朝阳庵遗址中发现的,石碑上也刻着当年曾捐资修建朝阳庵的人名。在129位施主中,有9位姓曹,名字分别是:曹世豪、曹世宝、曹亿龄、曹豫龄、曹顺龄、曹颐龄、曹汝元、曹必售、曹硕望。
朱永奎他们经过与辽阳曹氏家族宗谱比对,发现这9位曹姓的施主中,有几位是能与曹氏宗谱续接上的,比如曹世豪、曹世宝,他们与曹雪芹先祖曹世选同辈,比曹寅的辈分还要高三辈。
但现在居住在花塘村的曹宏德家族,因为史料缺乏,他们与曹雪芹家族的关系无法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