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VID使用说明

(2012-12-06 11:14:39)
标签:

常用

字幕

磁头

未经

品质

教育

分类: AVID专区

进入AVID剪辑软体的程式后,首先必须要先设定一个新的Project,设定Project的用意在于新增或选择使用者的专案设定,可以选择所要使用的专案性质为Private(私人)或Shared(共用),但是若非在私人电脑上使用AVID程式,例如使用学校的电脑,选择私人或共用便没有差别,其他人还是可以使用你的专案进行剪辑。

新增专案时,系统会要你指定影像规格为NTSC或PAL,有关于NTSC与PAL之间的差别,请查阅相关资料。

开启所选的Project后,便进入AVID的主视窗,在这里可以看到你的个人资料库视窗、监看器视窗(Composer)、以及时间轴(Timeline)。

 

 

 

个人资料库-Bin:作用在于存放所有剪辑所用的资料和完成的影像,可以说是影像的资料夹,在开始剪接之前,必须要先设一个新的Bin,并给予适当名称,以方便做资料整理。个人资料库-Setting:在开始剪辑之前,必须对此专案的剪辑方式做喜好设定,而在诸多选项中,有少数项目对剪辑的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1. Audio Project:确定此选项中的Sample Rate(声音取样率)为48Khz;Sync Model为DV;Import Source为OHCI(视情况也有可能选择CD或Mic)

2. Bin:在此可以设定档案自动储存的时间。

3. Deck Configuration:用来侦测剪辑时用来撷取影像的器材(过带机或DV摄影机)是否与电脑连结成功,若未连结,便须将过带机或DV摄影机的电源重新启动,并按下选单中的Auto-Configuration来重新连结。

4. Deck Preference:在此选单中上方的撷取方式选择Drop Frame(丢格),让电脑自行将影像的撷取形式套用为NTSC系统所用的一秒30格画面。

5. General:可以自行设定影片起点的时码为何,预设值为00:00:30:00。

6. Keyboard:点开后会出现AVID的键盘热键(类似萤幕小键盘)。

7. Media Creation:可以改变各类影音档案的储存位置。

8. Video Display:确定此选单中DV device supports digital video input与Send video to DV device的选项有被勾选,以让外接的Monitor可以看到剪辑画面。

 个人资料库-特效捷:选单中有AVID剪辑程式中所有的各类转场效果以及影像编辑选项;特效捷径的视窗分为左右两边,左边为分类选单,右边则是选单中各式特效项目。

① Dissolve:可以使画面以渐渐透明化出现的方式衔接。

② Fade to color:让影像自画面渐渐变黑,改变而成的颜色可以自行选择。

③ Picture in picture:用来制作子母画面的效果,影像的位置和移动方式皆可自行改变。

个人资料库-Information:用以查看系统资讯(硬碟容量、记忆体资源)

 

 

 

 

 

 

 

 

 

 

 

 

 

 

 

 

 

将AVID所有的视窗依自己的喜好调整好后,呈现出以下完整介面。、(Composer视窗请勿与其它视窗交叠,否则影像将无法顺利播放)。

 

 

监看器视窗(Composer):用来让使用者可以监看已经剪辑完成的影像片段,而这个影像片段称之为Sequence,当我们自Bin中选择影像素材开始做编辑之后,Bin里面便会自行新增一个Sequence的项目,形成一个独立的档案。

 

 

 

 

 

 

 

 

 

 

 

 

 

 

 

 

 

 

 

时间轴(Timeline):是剪接时最直接对影像作编辑的地方,对于各段影像及声音所做的修改更动,或是加上特效,都会在Timeline看见,我们也可以利用Timeline上的各项工具对影像或声音片段加以注解。

将蓝线指标移到做好的效果上时,按下这个钮,可做效果的细部调整。

Quick Transition:可做转场的调整。

 Remove Effect:移除所做的特效或转场。

 Splice In:将所选取的素材范围,插入在Timeline上的片段。

 Overwrite:将Source所选取的范围,覆盖在Timeline上的片段。

 


                  

                  

1—欲监听或监看的Clip影像或声音轨(素材的

2—Clip素材中欲作用的影像及声音轨。

3—连动:勾选此项可避免剪辑过程中产生影音不同步的现象。 

4—Timeline中欲作用的影像及声音轨。

5—欲监听或监看的Timeline影像或声音轨

 

1K Tone 标准音

 

 

 

 

 

 

 

 

 

1K Tone路径:

(1)Timeline上的图示 按下后出现选单,选择Create Tone Media。

(2)Tools→Audio Tool→PH图示→Create Tone Media。

 

 

 

 

 

 

 

 

 

 

 

  设定

    1 Tone media length in seconds:可设定1K Tone的长度。

    2 Number of Tracks:选择1K Tone在声音轨上要几轨,选「2」。

Color Bar色彩校正条

路径(以学校电脑为例):File→Import→我的电脑→C槽→Program File→Avid→Avid Xpress DV→Supporting Files→Test_Patterns

捕捉影像:在开始剪辑之前,必须先将要用来做剪辑的影片素材输入至电脑,这一段过程,称之为捕捉,而捕捉至电脑的素材(也就是每一个取好了档案名称的影像片段)称为Clip。捕捉的方式分为逐段捕捉和批采集两种,分述如下(撷取时请注意:勿选取C盘为素材存放磁碟,C盘容量过低容易导致程式开启错误):

逐段捕捉

(1)在连接的录放影设备(过带机or DV摄影机)中放入DV带。

(2)在主视窗的上方选择Tools→Record(AVID 4.6版称Capture),即出现控制的

     撷取视窗。

(3)设In / Out点、命名、选择目的地的Bin、影像轨、声音轨、TC轨。

(4)按下Record的红色图示,即开始进行撷取影像(红灯亮起表示进行中)。

 

 

 

 

 

 

 

 

 

 

 

 

 

 

 

 

 

 

 

 

 

Record Tools介面介绍:

1按下Record的红色图示,即开始进行撷取影像(红灯亮起表示进行中)

2按此变更撷取模式:逐段Record / 批次LOG

3选择影像轨、声音轨,点亮后表示有选取。

4输入Clip的档案名称。

5素材存放的硬碟位置,可自行更改。

6显示硬碟所剩的可存取空间(时间)。

7设In / Out点

8侦测外接式录放影设备(过带机or DV摄影机)是否与电脑有正确连结。

9更改DV带的名称,并以此工具扫瞄读取DV带的资讯。

10预转:使磁带与磁头更为密合,减少错误发生。

 

批次捕捉

(1)在连接的录放影设备(过带机or DV摄影机)中放入DV带。

(2)在主视窗的上方选择Tools→Record(AVID 4.6版称Capture),即出现控制的

     捕捉视窗。

(3)将上方CAP模式改为LOG的模式。

(4)设In / Out点、命名、选择目的地的Bin、影像轨、声音轨、TC轨。

(5)设完In / Out点后,原本视窗中半月型的图示会变为一支笔,按下笔的图示,

     便会在指定的Bin内出现此段影像的名称、长度等资讯,但在监看器视窗中

     则会出现Media Offline的资讯。

(6)在Bin内选择欲汇入的Clip,并将之反白。

(7)在主视窗上方选择Bin→Batch Record,即完成批次撷取。

 

 

 

 

 

 

 

 

 

 

 

 

 

1 设完In / Out点后,此图示会由半月型图示转为一支笔的图示。

2 按此变更撷取模式:批次LOG / 逐段Record


剪辑

剪辑分为非线性剪辑和线性剪辑两种。利用电脑的剪辑程式来做剪辑的工作一般称之为「非线性剪辑」;而利用各式盘带机做互拷的剪辑方式称之为「线性剪辑」。非线性剪辑和线性剪辑最大的不同在于线性剪辑的工作方式,必须依照画面的顺序一步一步的从资料带上转录至完成带上;非线性剪辑则可以按照自己方便的剪辑顺序作画面的编排,可以先将影片最终的部分完成,再来做起始的部份,快速的编辑自己所需的影像,对于各式的电脑特效及转场安排也较为方便。最基本、常用的剪辑方式有一般剪辑和三点剪辑两种:

【一般剪辑】

(1)从个人资料库的小视窗中选择Bin,并开启已经汇入的Clip。

 

 

 

 

 

 

 

 

(2)从开启的Clip影像中设定要用来编辑的In / Out

 

 

 

 

 

 

 

 

 

 

 

 

 

 

 

 

 

     1  点影像的Timecode

     2  按此选择影像的In点

  3 —  按此选择影像的Out点

  4 —  Clip影像中,要用来编辑的In / Out点

 

【三点剪辑】

(1)在Sequence的Timeline上先设好In / Out点的位置

     p.s. Timeline上选取好In / Out点的区块会以不同颜色显示。

 

 

 

 

 

 

 

(2)在开启的Clip影像中,找寻适当的位置加入「In点」

 

 

 

 

 

 

 

 

 

 

 

 

(3)把选取好的影像自Clip拖曳到已经设好In / Out点的位置,系统便会自动符

     和In / Out点长度的影像加入Sequence(可以选择插入或覆盖模式)

【音频剪辑】

为了避免影像的声音有忽大忽小的现象,当影片完成初步的剪辑后,必须检查各段影像的声音有无不适当之处,比如部分音量过大或过小,或是要藉由声音的渐渐转强或转弱来衔接不同的片段,便必须倚赖各项声音编辑工具来调整。

调整音量方法-1

(1)自Timeline视窗的左下角的快速选单中勾选Audio Auto Gain

 

 

 

 

 

 

 

 

(2)在Timeline上欲做声音调整的部份做Mark点注记(Mark点的快速键-N)

(3)直接以滑鼠指标调整注记之处的音量大小,使用此方法最多可增加至12db的音量。

 p.s. 音量表到绿色满是最适当的,超过一点黄色也可。看1K Tone比较其他音量的大小,因为1K Tone最标准。

 

调整音量方法-2

 

路径:Tools→Audio Mix

 

 1.按下去可开到8轨

 2.. 有几轨声音轨。

 3.连动。

 4.用滑鼠移动小方块即可调整声音。

 

 

 

 

 


【字幕】

(1)制作字幕:从主视窗选单中选取Clip→New Title或Tools→Title Tool或者从Composer下方的快速选单中的「T」,即会出现Title Tool的视窗,而制作完成的字幕会储存在所选择的Bin中。字幕必须以剪辑的方式将字幕档放入Timeline中,并要经过Render(电脑特效运算)的过程才算完成。

 

 

 

 

 

 

 

 

 

 

 

 

 

1 各式编辑工具,可以调整字形的位置,并制作圆形、方形及直线。

2 背景颜色选择,点选V钮后,利用左边的Background色板选取颜色,亦可选择透明;要做黑画面,可选择黑色的背景。

3 字型、字型大小、斜体、粗体选择,并可选择排列方式是靠左、置中或靠右。

4 字体阴影的方向及深度控制,可直接以滑鼠游标操作。

5 颜色及透明度调整,亦可对字体边缘之颜色或阴影座样式选择。

6 可让字幕滚动。

7 边框粗细。

(2)导入由其他程式制作的字幕档案:例如由绘图软体Photoshop制作之图片字

 卡,必须存成TGA档案或PSD档案格式,经由主视窗选单中选取File→Import

 进行汇入,但无法再对字幕加以修改。

【音频】

导入CD或音乐档案:

(1)开启欲放置音讯的Bin。

(2)在主视窗选单中选取File→Import,选择声音档案的位置及曲目。

(3)系统会问询问是否要将声音取样频率转为目前专案的指定格式,按确定即可开始输入。导入其他音讯(TapeMD):

(1)在主视窗选单中选取Tools→Record

(2)选择声音来源(Line-In、Aux…)

(3)为音讯命名,选择指定Bin的位置。

(4)外接设备播放声音的同时,撷取视窗按Record图示,即可完成录音。

麦克风配音:

(1)先确定麦克风线与电脑主机正确连接。

(2)在主视窗选单中选取Tools→Audio Punch-In

(3)选择声音来源以及欲作用的音轨。

(4)将Timeline上的蓝线移至欲作用的片段,设In / Out点作为注记。

(5)撷取视窗按Record图示,即可开始以麦克风收音汇入档案。

 

 

 

 

 

 

 

 

 

 

 

 

1 试录。

2 欲放入的轨。

3 Record图示,按下去即正式录音。

4 选择音讯来源,调成Line-In麦克风。

输出

为确保影片的品质,必须将剪辑完成的影片利用外接式的录放影设备(过带机or DV摄影机)回录至DV带上。输出影像回DV带的过程如下:

 1.检查是否已完成影片的剪辑,有无遗漏错误之处,有无未经电脑运算过(Render)之特

   效或字幕(电脑会在输出时给予适当的提醒)

 2. 检查DV带是否已正确找到欲输出影像之时间位置。

 3. 选取主视窗上方的Clip→Digital Cut

 4. 确定一切准备就绪,按下红色录影键即开始进行输出(若是有输出准备工作未完成,电

脑会给予提示)

输出步骤:

  1 检查欲输出影像的视讯轨及声音轨是否都有。

  2 按下去即开始输出。

  3 如果确定整段影像输出则勾选Entire Sequence

  4 决定是否要在影像终点添加一段黑画面,可自行输入黑画面的长度。

  5 自行决定输出的方式是以电脑控制或是手动控制(非特殊情形不建议用手动控制)。

  6 输出方式选择:

    Sequence Time-根据Timeline上的TC录制。

    Record Deck Time-从带子停顿的地方开始录。

     Mark In Time-从带子设的In点开始录。

  7 避免影像开始的部分有遗漏,可设定影像输出时,开头所预留的时间。

  8 按此确定外接式的录放影设备(过带机or DV摄影机)是否有正确连接上。

  9可输入带子上的In / Out点。

 

 

输出成其他格式

路径:主视窗选单中选取File→Export→Options...

建议制带规格

   最开头插入10秒彩条(Colorbar)及1K tone。输出影像回DV带时,终点添加黑画面10秒,作为安全画面。

Digital cut疑难排解:

  过带机没有与机器连动上

检查过带机与电脑主机间的线路是否有正确连结上,启动过带机是否有发出音效。

  Timeline里音轨的音质与格式不同

到Clip里执行Audio Mixdown,将音轨融合同样格式。

  Timeline上的特效没有render

到Clip里执行Render in/out,将特效运算过一遍。

  DV带的Rec锁扣停在Save的位置

  DV带是全新未录制过的

请利用过带机录至少30秒的画面,使过带机能抓到T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