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夫妻那些事》写给丁克族的残酷短信”的评论

标签:
健康教育两性女性社会性别性教育社会规范 |
分类: 性教育 |
今日在搜狐女人栏目看到《夫妻那些事-写给丁克族的残酷短信》一文,文中发出了8条残酷短信,从现实生活和电视剧《夫妻那些事》两方面颠覆了丁克族的种种“自以为”,貌似非常有说服力,实质是抓住了时尚男女挣扎在自我和传统意识中的复杂心理而给出的恶搞。作者的观点基本沉浸在中国传统男权文化的刻板模式中,没有与时俱进的在社会性别角色多元选择背景下的指导意义。在此我必须逐条评论一下:
一、丁克族以为:生孩子是我自己的事,谁也没资格干涉我。
这难道不是很合乎逻辑的吗?文中提出的残酷现实无非是中国人传宗接代的陈旧观念给青年人的沉重家庭压力。小两口的力量是抗不过双方家长和社会的压力的,为了让你被环境接受,你只能改变自己。
我想说的是,这种观念是明显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的典型中国式教育模式,也是把性和生殖割裂开,崇尚生殖贬低性的错误性观念!性的美好感受是人追求的原本动力,在人们享受性的同时,也要尽义务——生孩子。在没有避孕能力的社会,人们无法逃避性的义务,当人们可以避孕以后,人们就可以享受性而不尽义务了。这就是有避孕,没有避性的原因。尊重每个人的性权利、婚姻权利和生育权利,允许不同的观点共存,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如果夫妻必须生孩子的话,那么同性恋婚姻就永远无法被人们接受,数以千万计的同性恋国人就无法真正被人们接受。试问:这种不伤害别人、不危害社会的人们,只是因为和大多数人的性取向不同而被歧视别排挤,这难道就人道吗?没有孩子就是不孝顺,这是什么道理?不能生育的性行为就是淫秽的、变态的,那么采取避孕措施的性行为算什么呢?
二、丁克族以为:三十五岁再考虑生孩子,之前先得忙事业。
这是大都市中挣扎的男女真实的心声,值得我们思考,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反对! 文中例举的35岁以上初产妇作为高龄孕妇的不孕不育现象和高危妊娠现象确实是事实,但是这些道理丁克族绝对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怎么取舍。心存事业再不是男性的专利,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科学的进步,女性在大都市里面不再仅仅是家庭主妇角色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同样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女人想要从这个社会中得到和男人同样的尊重和理解,她们追求的自我价值感不断提升,希望事业家庭兼得的想法已经非常普遍了。男性从来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现着,原因是那个时代的女人以自己的男人和孩子为荣就很能满足了。现在时代不同了,能到大都市受高等教育的女人真的不比男性少了。女人男人都需要以自我为荣,都有事业家庭双丰收的期待,于是女性面临生育最佳年龄和事业关键时期基本同步的严峻挑战。失业在大都市面临的是无法生存,所以只能选择暂时不要孩子了。这是太需要理解和尊重的想法了,人们怎么忍心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呢?
在大都市打拼了多年的青年男女,好不容易定着春运的巨大压力回到家乡,还没来得及享受亲情的抚慰,劈头盖脸的就是逼婚的种种压力,他们真的好可怜的!家长的心愿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苦衷也需要理解啊!中国传统教育中家长的高地位是被强加的,而不是从孩子内心认可的,这难道不是悲哀吗?懂得尊重孩子,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才能更好的爱孩子,才能获得孩子对家长的爱。
这是阿Q式的自我防御。我完全同意文章的说法,现实是:试管婴儿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别以为你是幸运的那一个。临床中我遇到了太多类似剧中唐鹏、林君夫妇的病例,两人在怀孕道路上历尽失败之后,终于开始不惜血本培育试管婴儿,结果千金散尽却一败涂地,直接导致二人婚姻的分崩离析。自然怀孕生孩子还会和工作事业相冲突呢,何况是要经过复杂身体检查和用药检测的过程,以及数次手术治疗的人工受孕过程呢?试管婴儿不是生孩子的底牌!就像工作和事业需要机遇和辛苦付出一样,生孩子并养育孩子更不是简单的事情。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在选择了鱼之后就要有心理准备再也吃不到熊掌了,吃到了是幸运,吃不到是正常。人们一旦陷入了疯狂攫取一样东西的时候,就非常狰狞可怕了,婚姻是禁不住这样折腾的。
四、丁克族以为:不生孩子是我和老公商量好的,他永远都有义务配合我。
这是女性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你自己的想法也不能保证永恒不变,何况是别人的想法呢?尊重在普通人际交往中就够了,但是在夫妻关系中,更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夫妻是平等的,没有永远尽义务的一方。没有孩子,两个人共同的话题是事情就少了很多,更需要夫妻之间亲密关系的用心维护。得到一个人的感情,同样需要你付出很多东西。由于中国大城市是人多工作位子少,女性怀孕以后工作一定会受到影响,这不是丈夫的错,他也无能为力。但是想要孩子也是他的权利,你应该尊重他的想法,但是怎么做选择是你自己的事情。
五、丁克族以为:不要孩子一世轻松,老了住养老院,何其潇洒!
这是体现了青年人不想付出,只想索取的内心。文中仅仅从中国养老机制现状出发奉劝丁克族,养儿防老还是有道理的,显然不合时宜也没说到点子上。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历若干的挫折,中国的家长尽可能不让孩子受到一点点挫折,用强加意识的教育模式实施着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得很多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前几乎是顺风顺水,从来不知挫折、打击、责任为何物。他们真的还是孩子,所以才说得出这样的孩子话。我们现在指责他们是没用的,告诉他们想法太幼稚没有意义。只能放手让他们经受生活的磨练,因为他们小时候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现在只能恶补了。孩子不是包袱,配偶不是包袱,老人不是包袱,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享受幸福的“人力资源 ”。一个不懂得付出的人,一定是不懂得爱的人,即使有了孩子,同样也会尝尽人间孤独!因此逃避养孩子的辛苦而选择丁克的人,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需要及时的心理辅导!
六、丁克族以为:丁克是一个决定,一种态度,我会坚持丁!丁到底!
这是热血青年的典型心态,如果连青年人都畏首畏尾了,社会哪儿来的活力呢?文中苦口婆心的权威丁克族不要武断的下结论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又陷入了中国式教育的刻板模式。我们应该从青年人的角度去想,理解他们的观点,给他们时间成长。一个人对生孩子的态度和观点是与年龄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今年决定丁克的人明年也许就在疯狂的备孕中。容易走极端是青年人的共性也是他们的特点,人们必须经过生活的磨练,才能走向沉稳和不惑。不要过分纠结于孩子这种冲动的言语的内容,相反要关注他们这种冲动言行背后的原因。不成熟的孩子一方面是生活磨练太少,一方面是自我成长的能力较差,需要心理援助。
七、丁克族以为:我不生孩子,但是我孝敬老人,他们无需为带孙辈付出辛苦,更有时间享受人生。
这是典型的生活在自我世界里的青年人,认为世界就是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只有自己的想法是进步的正确的,用自己的方式爱别人。文中没有抓住这个点,只是例举了很多老人都有着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况且人老了也需要享受有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如果他在世之时见不到自己的孙辈,是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这种观念和青年人的观念正好针锋相对,越这样说越引起两代人的无法沟通。殊不知,青年人这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父母的模式,正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没有交给孩子尊重不同观点的重要性,自己不会换位思考的父母是教育不出会换位思考的孩子的。还有,孩子成年之后就应该独立生活,之后的生活中你们永远有血缘关系,永远是一家人,但是你们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父母没有义务帮孩子带孙子女,孩子也没有义务让父母当上祖父母。天伦之乐虽然十分美好,但是这是不能强求的事情!
八、丁克族以为:不生孩子又怎样,老公一样会爱我。
很多女性认为生孩子的目的不是拴住老公,所以她们非常鄙视为了男人生孩子的女性。文中抛出“男人都是越老越值钱,女人的好年华就那么几年,如果没有抓住婚姻,也没有孩子,就可谓韶华渐老晚景凄凉了”的几句,就足以把她们吓得够呛了。但是,这样的视角还是在陈旧的男权文化里面打转转,实质还是在维护“女人老老实实的给男人生孩子才是正道”这本该被摒弃的糟粕。女性鄙视为了男人生孩子的观念,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她们往往过分强调了享受被老公爱,而忽略了自己要怎么爱老公,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对男权不是反对男人,不懂得爱别人的人一定是不可爱的,不可爱的人被别人抛弃是合情合理的,这与生不生孩子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