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逃犯:论男人、女人和我们中的其他人(一)(转载出自同语)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 |
凯特•伯恩斯坦 著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良师益友John Emigh,他让我学会欢笑和表演,让我明白冲破旧习和遵循它则并无过错,他尊重我性别的改变并且幽默以对,当我以为自己和戏剧缘分已尽时,也是他鼓励我坚持下来。谢谢你,John,愿上帝保佑你——你给我提出的问题总是充满挑战。
http://www.tongyulala.org/graphics/2011/5/10/1(1).jpg
凯特•伯恩斯坦
重点优先
我一直企图融合我的生活。我努力把碎片拼合如一。结果,我的身份变成了我的身体,变成了我的风格,变成了我的文笔。然后我把为了融合自身而写下的东西展演出来,这样我不仅有了风格,还有了身份。
《1》
跨性别风格:一些时尚建议
人们开始问我关于打扮的问题。这个我喜欢!也许大家觉得医生在变性手术当中把时尚感缝进了我的身体。
我把打扮视作对身份的宣示和彰显,正因如此,只要身份仍然是重要的,打扮就会继续拥有重要性。打扮和身份之间的关联真正变得有趣的时刻,却是当人们无法属于一种可以被文化所辨识的身份之时——正如我辈。我的身份是一个爱女人的跨性别女性,而我的女性伴侣正在变成男人,这一切在我的时尚表达中都一目了然;而我的身份和我的风格都是杂烩的结果。你可明白——这里拿一些,那里取一块?就像剪切又贴上的动作。
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风格。一种跨性别风格,我以为。我在Susan Stryker、Sandy Stone、David Harrison等人的书中都能看到它。书单绵长,渺无穷尽。
但是,一种可被辨识的身份,以及属于一个拥有相似身份的人群——正是这些需求在驱动着我们的文化,而在性别与性的范畴里这种力量尤其明显。因此,男女的打扮了然有别,酷儿和直人的风格也殊为不同。
我的事例却并非泾渭分明。我自认非男亦非女,而现在我的恋人也在经历他自己的性别转变过程,这就让我非弯亦非直。这种处在边境线上的生活让我发现,我的身份愈是变得流动,我自己属于男/女、弯/直的渴望愈是消减,我的时尚表达就愈是多了戏谑而少了专横——我的自我表达也是如此。
对跨性别写作风格的认同会带来对跨性别经验的认同吗?
对时尚略有所知的人都会告诉你,时尚的关键词是“佩戴饰品”!这正是我起床穿衣的方式。由此我从生活的一个阶段转换到下一个阶段——我先佩戴饰品。这本书也有这种风格:我不时添加配料,让它足汁足味。
欢迎光临我的逃亡之旅!
http://www.tongyulala.org/graphics/2011/5/10/2(1).jpg
开始和父母一起生活,阿伯特•赫曼,3月15日
分门别类
在寻找她的伴侣——爱神——的过程中,灵魂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即是分类装满整个房间的种子。神话中说,这些种子漫过地板,堆积到几乎触到房顶的高度。我人生的头三十年,都在分类性别和性的文化种子。
《2》
艰难之处
小说死了,写作虚构的故事已无意义。看看那些不愿写的法国人和不会写的美国人吧。看看我吧,我不该写,只不过是因为我彻底外在于寻常的人类经验… 虽然外在于但却不失相关性,因为我是新女性,我令人惊骇的历史乃是粗鄙之梦与尖锐现实的可悲混合。(我应该从那隐约却逡巡的痛苦中解脱吗?这痛苦是我奇异的光辉,是我之为我而欣然付出的代价,无人可以占有我,除非那是出于我自己的意志!)
艰难之处是把它们分门别类。艰难之处是好好看看其他人,看看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这方式和“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不一样!
有的变性人同意我的世界观,也有不少变性人因为我写的东西而大为恼火。我认识的每个变性人改变性别的原因都不同,有多少人拥有性别,就有多少种关于性别的真实经验。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男人——关于这一点我非常清楚,而我渐渐意识到我可能也不是一个女人,至少不是许多人所定义的那种女人。麻烦来了,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我们非此即彼的世界上——这个世界却不愿劳神解释一下“此”或“彼”到底是什么。
小时候,我周围的所有人仿佛都知道他们是男还是女。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答案,不论今昔。我从来没有机会对大人们说:“等一下,到底是我的哪方面让你觉得我是个小男生?”作为孩子,我只觉得自己是那个发疯的人;我肯定有某种严重的缺陷。
有生以来,异于寻常的性别认同一直是我最大的秘密,是我最深的羞耻。并不是我不愿和别人谈论此事,而是文化中从来没有任何东西鼓励我谈论这种性别出错的感受。我成长的年代里,跨越性别生活的人都被迫深藏于暗柜之中。那些现身柜外的人要么被放到显微镜下看个精光,要么被无聊小报奚落嘲弄,要么就是在色情读物中妖艳登场,所以,隐藏是值得的。欺骗也是值得的。对朋友、家人和伴侣撒谎,装成一个远非自己的人,最痛不过如此。改变性别绝非易事,但我甘愿改变,因为所有的谎言和秘密已经让我厌倦。
这是一种奇特的谎言。它需要被表演出来——我无时无刻不在表演着那个别人以为我应该是的人。我在想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要是有人走过来,友善地问我说:“嗯,年轻人,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是男生还是女生?”我在想,要是我不曾惧怕因为答错了这个问题而备受打击,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你瞧,“变性”从来就不是一场对话的恰当主题——在晚餐桌上,在更衣室中,在座无虚席的餐厅里。
http://www.tongyulala.org/graphics/2011/5/10/3(1).jpg
儿子的诞生让母亲引以为傲。今天,我们的友谊却比母子或母女之情更加深厚
现在,我试着让提问变得容易一些。我告诉人们一个诚实的问题不会让我受伤,这是真的:冷酷的观点才会造成伤害,提问不会。但是人们仍然不肯轻易提问,或许是出于礼貌吧。大家都对一个人性别的本质避而不谈。好像非得借助某种特殊的场合,比如我的客厅、或者电视采访、或者某所大学的讲台。不说也不问才是“有礼貌的”,这令人难过。不过孩子们还是会提问的。
我和恋人在电视节目The Donahue Show上露面两天之后,我们隔壁邻居家的五岁小孩过来问我:“所以,你是男生还是女生?”这天我们和隔壁这家人已经毗邻而居两年有余了。
“我是一个曾经是男生的女生。”我回答说。她听了很开心,还说我在电视上很好看。我谢过她,我们对彼此微微一笑,然后各忙各的去了。孩子们还是会提问的,我爱这一点。
成年人不会提问。成年人害怕问说:“你是什么?”所以我们只问“你是做什么的?”以此希望摸到关于对方身份的线索。在我们的文化中,性别身份仿佛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就像在一些文化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一样。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会大言不惭地追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性生活?”除非事关工作,我们不能随便发问。关于性别与性,我们应该小心观察、自寻结论。
与直接提问正好相反,成年人用迂回的目光打量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希望如此寻得答案。这就像阅读关于变性人和变装者的色情读物,看一眼内容就知道,作者一定是些从未见过我们、却对我们满怀想象的人。
地下色情文学是一整个美妙的世界。你可能已经略知一二,它们棒极了,比如《他是她的姐妹》(懂了吧?)或者《变装婚姻》,再或者《变装陷阱》。我自己最喜欢的则是《被蕾丝俘虏》,以及《他们让他爱上这口儿》。
在我曾经以色情电话接线员的工作谋生之时,这些书倒是小有帮助的,因为打电话来的很多男人要求暂时装成女人,或者他们想知道做一个女人以及女人之间发生性爱是什么感觉。他们好奇,女同性恋者在一起都“干”了什么。这些提问令人遗憾,它显示提问者对到底怎样才能取悦一个女人漠不关心。
也有另外一群人真的喜欢性别的模糊不明,正是这种模糊不明让他们来劲。我记得一群来看The Geraldo Show演出的水手,当我的身份被宣布之后,他们紧紧地盯着我,想要知道一些什么。我能感到他们的目光在我这个手术所重建的、激素所维持的女性身体上来来回回。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样一个性征混合、性别逆转的身体为何能点燃那些火焰?我知道,这是让我来劲的事情!
多数情况下,人们好奇地观察,却并不发问,好在当今世上像我一样的人并不罕见。以变性人和变装者为噱头的脱口秀节目收视率连月攀升。此外还有扮装表演和模仿节目——尽管我们是为了自己的乐趣才开始玩儿这些的,但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却出乎意料;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镇没准儿就有一场这样的演出。诸如“这是帕特”一类的滑稽短剧(基于一个性别不详者的真实生活)在“周六夜间直播”时段非常火爆。关于这个我后面还会提到。
如果我朝汇集着变装酒吧和喜剧俱乐部的破败街区望去,流行音乐和电影都让我想起自己作为一个变性人的面孔。如果你愿意,可以不动声色地仰望我们文化中那些最耀眼的明星人物。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着实好奇Michael Jackson(暂且不论此人的其他话题)是否会变成Diana Ross。我还听说有人为Madonna情人的性别打赌。而到底是什么让The Crying Game风行一时?有意思的是我们必定要等和提问对象有所距离之后才会问出关于跨性别的问题——我们就是无法直接提问。
关于性别的著述现在已经很多了。我一直在阅读杂志文章、报纸专栏和教科书,不论前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我阅读、观看、收听所有的商业广告。广告可是了解性别的捷径。我同时也留意脱口秀、听众致电提问的广播、电子讯息公告栏。而当我在五十年代长大时,我读的是医学报告,对小报文章也狼吞虎咽,当然还偷藏了不少色情读物——只因为我对自己以及如我之辈好奇难耐。但是,我读到的东西却把我吓坏了,吓得发抖。可我就是忍不住要读下去。
你看见了吧,我曾经是一个孤单而害怕的胖小孩,我以为自己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像那个指派给我的性别。我觉得是我哪里错了,生病了甚至是扭曲了,总之是坏得不能再坏了。我读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再次确认了我的这种感受。
多年来,有一种可能性一直被多数论文、以及被几乎所有大众媒体所忽视——文化可能不仅仅在为天生具有性别的人创造着角色,文化可能也在创造着有性别的人。换句话说,文化可能在创造着性别。没有人曾经提示过这一点,因此,站在“天然”性别之外的我,觉得自己是个怪物,而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http://www.tongyulala.org/graphics/2011/5/10/4(1).jpg
家中后院留影,年约四岁
生活在性别的边境线上,我逐渐看清了文化所制造的性别体系,它是一种非常居心不良而且挑拨离间的结构;而文化看起来无法“质疑”性别,虽说这是它自己的产物,这让事情变得更加危险。文化不失时机地指定了代表,但这些代表所进行的研究仍然是以观察为基础,而不是以对话为基础。我希望这本书带来逆转和新的潮流。希望它成为那场我自童年起就渴望进行却从未得以实现的对话。
对跨性别者不动声色、遥遥观望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跨性别者正在为自己争取文化的空间。例如,我在写这本书,而且因为变化已经出现,这本书才得以出版。直到最近几年前,我们所能写作并出版的书都只是些自传,说着那些被男子之身所羁绊的女人和那些努力挣脱女性身体的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出自那些勇士之口,他们曾在一个错误的性别之中辛苦过活——而经历了漫长的心灵探索之后,他们决定改变性别,委身另一个错误的性别而度过余生。这就是我们所能公之于众的自我形象——那种备受折磨却并不制造挑衅的浪漫故事。而且看起来,那些企图书写我们故事的人似乎总是别有用心,要不是为了证明一些什么,就是为了谴责一些什么。像Janice Raymond、Catherine Millot和Robert Stroller就延续了这样一种迷思,跨性别者都是些难以理喻、精神失常的家伙,简直就是怪物。这是文化丢给我们的包袱。文化丢给我们的旧衣服,我们被迫穿起来。
但是文化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越界(悖逆)的性别经验,现在我们开始书写这些经验的编年史。我们的故事彼此连结、犬牙交错,你在别的跨性别者的故事中也能听到我的名字。我的故事和Caroline Cossey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我的故事和已故的历史学家Louis Sullivan相并列。Christine Jorgensen和Renee Richards在她们的自传中写到了我。Sandy Stone在她的任何一堂课上都可能提到她的故事、我的故事、我们的故事。Rachel Pollack把它绘进了她的塔罗牌里。Melanie Phillips把它放入了网络空间。Leslie Feinberg穿行全国让我们的故事在政治领域里被听到。Loren Cameron则把它凝固在黑白摄影中。Kristienne Clarke把我们带入了她的电视电影。David Harrison则把我们的故事表现在周三到周日的现场舞台演出里。我们这群人现在发出了自己的跨性别声音:编辑和出版业者JoAnn Roberts,散文家和小说家James Green,社会活动家和作家Susan Stryker,出版业者Dallas Denny和Davina Anne Gabriel,诗人Rikki Ann Wilchins,诗人和散文家Max Valerio,出版业者Marissa Sheryl Lynn,剧作家和作曲家Omewenne Grimstone,表演艺术家Celie Edwards——不计其数。我们和彼此交谈,在会议室里,在通讯和期刊上,在电子讯息公告栏中。这是一个运动的开端,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已经开始卸下文化的包袱。我们已经开始在文化丢给我们的旧衣服上,缝制闪光的亮片。
在这个主题上我的声音并不代表所有的跨性别者。但是作为一个沉默了如此之久的少数群体,当它开始发声的时候,处于多数的人总是更容易听到其中较为响亮的那个声音,并且以为这个声音就代表全部。比我个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或者说比任何一种个别的观点都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质疑性别。
现在,跨性别者的声音正在和其他的声音形成交响,更多的人开始写出他们想要说的话。Suzanne Kessler,Wendy McKenna,Marjorie Garber,Jennie Livingston,Judith Butler,Wendy Chapkis,Anne Bolin,Walter Williams,Holly Devor,Pat Califia,Shannon Bell等人都在提出很好的问题,并为回答留出空间。
在这本书中我尽量注意鼓励提问,尤其是对我结论的质疑。我期待在本书出版后我将听到更多的质疑之声。提问才是艰难之处。
(待续)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良师益友John Emigh,他让我学会欢笑和表演,让我明白冲破旧习和遵循它则并无过错,他尊重我性别的改变并且幽默以对,当我以为自己和戏剧缘分已尽时,也是他鼓励我坚持下来。谢谢你,John,愿上帝保佑你——你给我提出的问题总是充满挑战。
重点优先
我一直企图融合我的生活。我努力把碎片拼合如一。结果,我的身份变成了我的身体,变成了我的风格,变成了我的文笔。然后我把为了融合自身而写下的东西展演出来,这样我不仅有了风格,还有了身份。
《1》
跨性别风格:一些时尚建议
人们开始问我关于打扮的问题。这个我喜欢!也许大家觉得医生在变性手术当中把时尚感缝进了我的身体。
我把打扮视作对身份的宣示和彰显,正因如此,只要身份仍然是重要的,打扮就会继续拥有重要性。打扮和身份之间的关联真正变得有趣的时刻,却是当人们无法属于一种可以被文化所辨识的身份之时——正如我辈。我的身份是一个爱女人的跨性别女性,而我的女性伴侣正在变成男人,这一切在我的时尚表达中都一目了然;而我的身份和我的风格都是杂烩的结果。你可明白——这里拿一些,那里取一块?就像剪切又贴上的动作。
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风格。一种跨性别风格,我以为。我在Susan Stryker、Sandy Stone、David Harrison等人的书中都能看到它。书单绵长,渺无穷尽。
但是,一种可被辨识的身份,以及属于一个拥有相似身份的人群——正是这些需求在驱动着我们的文化,而在性别与性的范畴里这种力量尤其明显。因此,男女的打扮了然有别,酷儿和直人的风格也殊为不同。
我的事例却并非泾渭分明。我自认非男亦非女,而现在我的恋人也在经历他自己的性别转变过程,这就让我非弯亦非直。这种处在边境线上的生活让我发现,我的身份愈是变得流动,我自己属于男/女、弯/直的渴望愈是消减,我的时尚表达就愈是多了戏谑而少了专横——我的自我表达也是如此。
对跨性别写作风格的认同会带来对跨性别经验的认同吗?
对时尚略有所知的人都会告诉你,时尚的关键词是“佩戴饰品”!这正是我起床穿衣的方式。由此我从生活的一个阶段转换到下一个阶段——我先佩戴饰品。这本书也有这种风格:我不时添加配料,让它足汁足味。
欢迎光临我的逃亡之旅!
分门别类
在寻找她的伴侣——爱神——的过程中,灵魂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即是分类装满整个房间的种子。神话中说,这些种子漫过地板,堆积到几乎触到房顶的高度。我人生的头三十年,都在分类性别和性的文化种子。
《2》
艰难之处
小说死了,写作虚构的故事已无意义。看看那些不愿写的法国人和不会写的美国人吧。看看我吧,我不该写,只不过是因为我彻底外在于寻常的人类经验… 虽然外在于但却不失相关性,因为我是新女性,我令人惊骇的历史乃是粗鄙之梦与尖锐现实的可悲混合。(我应该从那隐约却逡巡的痛苦中解脱吗?这痛苦是我奇异的光辉,是我之为我而欣然付出的代价,无人可以占有我,除非那是出于我自己的意志!)
——Gore Vidal, Myra Brechinridge
艰难之处是把它们分门别类。艰难之处是好好看看其他人,看看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这方式和“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不一样!
有的变性人同意我的世界观,也有不少变性人因为我写的东西而大为恼火。我认识的每个变性人改变性别的原因都不同,有多少人拥有性别,就有多少种关于性别的真实经验。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男人——关于这一点我非常清楚,而我渐渐意识到我可能也不是一个女人,至少不是许多人所定义的那种女人。麻烦来了,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我们非此即彼的世界上——这个世界却不愿劳神解释一下“此”或“彼”到底是什么。
小时候,我周围的所有人仿佛都知道他们是男还是女。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答案,不论今昔。我从来没有机会对大人们说:“等一下,到底是我的哪方面让你觉得我是个小男生?”作为孩子,我只觉得自己是那个发疯的人;我肯定有某种严重的缺陷。
有生以来,异于寻常的性别认同一直是我最大的秘密,是我最深的羞耻。并不是我不愿和别人谈论此事,而是文化中从来没有任何东西鼓励我谈论这种性别出错的感受。我成长的年代里,跨越性别生活的人都被迫深藏于暗柜之中。那些现身柜外的人要么被放到显微镜下看个精光,要么被无聊小报奚落嘲弄,要么就是在色情读物中妖艳登场,所以,隐藏是值得的。欺骗也是值得的。对朋友、家人和伴侣撒谎,装成一个远非自己的人,最痛不过如此。改变性别绝非易事,但我甘愿改变,因为所有的谎言和秘密已经让我厌倦。
这是一种奇特的谎言。它需要被表演出来——我无时无刻不在表演着那个别人以为我应该是的人。我在想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要是有人走过来,友善地问我说:“嗯,年轻人,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是男生还是女生?”我在想,要是我不曾惧怕因为答错了这个问题而备受打击,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你瞧,“变性”从来就不是一场对话的恰当主题——在晚餐桌上,在更衣室中,在座无虚席的餐厅里。
现在,我试着让提问变得容易一些。我告诉人们一个诚实的问题不会让我受伤,这是真的:冷酷的观点才会造成伤害,提问不会。但是人们仍然不肯轻易提问,或许是出于礼貌吧。大家都对一个人性别的本质避而不谈。好像非得借助某种特殊的场合,比如我的客厅、或者电视采访、或者某所大学的讲台。不说也不问才是“有礼貌的”,这令人难过。不过孩子们还是会提问的。
我和恋人在电视节目The Donahue Show上露面两天之后,我们隔壁邻居家的五岁小孩过来问我:“所以,你是男生还是女生?”这天我们和隔壁这家人已经毗邻而居两年有余了。
“我是一个曾经是男生的女生。”我回答说。她听了很开心,还说我在电视上很好看。我谢过她,我们对彼此微微一笑,然后各忙各的去了。孩子们还是会提问的,我爱这一点。
成年人不会提问。成年人害怕问说:“你是什么?”所以我们只问“你是做什么的?”以此希望摸到关于对方身份的线索。在我们的文化中,性别身份仿佛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就像在一些文化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一样。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会大言不惭地追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性生活?”除非事关工作,我们不能随便发问。关于性别与性,我们应该小心观察、自寻结论。
与直接提问正好相反,成年人用迂回的目光打量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希望如此寻得答案。这就像阅读关于变性人和变装者的色情读物,看一眼内容就知道,作者一定是些从未见过我们、却对我们满怀想象的人。
地下色情文学是一整个美妙的世界。你可能已经略知一二,它们棒极了,比如《他是她的姐妹》(懂了吧?)或者《变装婚姻》,再或者《变装陷阱》。我自己最喜欢的则是《被蕾丝俘虏》,以及《他们让他爱上这口儿》。
在我曾经以色情电话接线员的工作谋生之时,这些书倒是小有帮助的,因为打电话来的很多男人要求暂时装成女人,或者他们想知道做一个女人以及女人之间发生性爱是什么感觉。他们好奇,女同性恋者在一起都“干”了什么。这些提问令人遗憾,它显示提问者对到底怎样才能取悦一个女人漠不关心。
也有另外一群人真的喜欢性别的模糊不明,正是这种模糊不明让他们来劲。我记得一群来看The Geraldo Show演出的水手,当我的身份被宣布之后,他们紧紧地盯着我,想要知道一些什么。我能感到他们的目光在我这个手术所重建的、激素所维持的女性身体上来来回回。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样一个性征混合、性别逆转的身体为何能点燃那些火焰?我知道,这是让我来劲的事情!
多数情况下,人们好奇地观察,却并不发问,好在当今世上像我一样的人并不罕见。以变性人和变装者为噱头的脱口秀节目收视率连月攀升。此外还有扮装表演和模仿节目——尽管我们是为了自己的乐趣才开始玩儿这些的,但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却出乎意料;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镇没准儿就有一场这样的演出。诸如“这是帕特”一类的滑稽短剧(基于一个性别不详者的真实生活)在“周六夜间直播”时段非常火爆。关于这个我后面还会提到。
如果我朝汇集着变装酒吧和喜剧俱乐部的破败街区望去,流行音乐和电影都让我想起自己作为一个变性人的面孔。如果你愿意,可以不动声色地仰望我们文化中那些最耀眼的明星人物。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着实好奇Michael Jackson(暂且不论此人的其他话题)是否会变成Diana Ross。我还听说有人为Madonna情人的性别打赌。而到底是什么让The Crying Game风行一时?有意思的是我们必定要等和提问对象有所距离之后才会问出关于跨性别的问题——我们就是无法直接提问。
关于性别的著述现在已经很多了。我一直在阅读杂志文章、报纸专栏和教科书,不论前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我阅读、观看、收听所有的商业广告。广告可是了解性别的捷径。我同时也留意脱口秀、听众致电提问的广播、电子讯息公告栏。而当我在五十年代长大时,我读的是医学报告,对小报文章也狼吞虎咽,当然还偷藏了不少色情读物——只因为我对自己以及如我之辈好奇难耐。但是,我读到的东西却把我吓坏了,吓得发抖。可我就是忍不住要读下去。
你看见了吧,我曾经是一个孤单而害怕的胖小孩,我以为自己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像那个指派给我的性别。我觉得是我哪里错了,生病了甚至是扭曲了,总之是坏得不能再坏了。我读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再次确认了我的这种感受。
多年来,有一种可能性一直被多数论文、以及被几乎所有大众媒体所忽视——文化可能不仅仅在为天生具有性别的人创造着角色,文化可能也在创造着有性别的人。换句话说,文化可能在创造着性别。没有人曾经提示过这一点,因此,站在“天然”性别之外的我,觉得自己是个怪物,而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生活在性别的边境线上,我逐渐看清了文化所制造的性别体系,它是一种非常居心不良而且挑拨离间的结构;而文化看起来无法“质疑”性别,虽说这是它自己的产物,这让事情变得更加危险。文化不失时机地指定了代表,但这些代表所进行的研究仍然是以观察为基础,而不是以对话为基础。我希望这本书带来逆转和新的潮流。希望它成为那场我自童年起就渴望进行却从未得以实现的对话。
对跨性别者不动声色、遥遥观望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跨性别者正在为自己争取文化的空间。例如,我在写这本书,而且因为变化已经出现,这本书才得以出版。直到最近几年前,我们所能写作并出版的书都只是些自传,说着那些被男子之身所羁绊的女人和那些努力挣脱女性身体的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出自那些勇士之口,他们曾在一个错误的性别之中辛苦过活——而经历了漫长的心灵探索之后,他们决定改变性别,委身另一个错误的性别而度过余生。这就是我们所能公之于众的自我形象——那种备受折磨却并不制造挑衅的浪漫故事。而且看起来,那些企图书写我们故事的人似乎总是别有用心,要不是为了证明一些什么,就是为了谴责一些什么。像Janice Raymond、Catherine Millot和Robert Stroller就延续了这样一种迷思,跨性别者都是些难以理喻、精神失常的家伙,简直就是怪物。这是文化丢给我们的包袱。文化丢给我们的旧衣服,我们被迫穿起来。
但是文化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越界(悖逆)的性别经验,现在我们开始书写这些经验的编年史。我们的故事彼此连结、犬牙交错,你在别的跨性别者的故事中也能听到我的名字。我的故事和Caroline Cossey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我的故事和已故的历史学家Louis Sullivan相并列。Christine Jorgensen和Renee Richards在她们的自传中写到了我。Sandy Stone在她的任何一堂课上都可能提到她的故事、我的故事、我们的故事。Rachel Pollack把它绘进了她的塔罗牌里。Melanie Phillips把它放入了网络空间。Leslie Feinberg穿行全国让我们的故事在政治领域里被听到。Loren Cameron则把它凝固在黑白摄影中。Kristienne Clarke把我们带入了她的电视电影。David Harrison则把我们的故事表现在周三到周日的现场舞台演出里。我们这群人现在发出了自己的跨性别声音:编辑和出版业者JoAnn Roberts,散文家和小说家James Green,社会活动家和作家Susan Stryker,出版业者Dallas Denny和Davina Anne Gabriel,诗人Rikki Ann Wilchins,诗人和散文家Max Valerio,出版业者Marissa Sheryl Lynn,剧作家和作曲家Omewenne Grimstone,表演艺术家Celie Edwards——不计其数。我们和彼此交谈,在会议室里,在通讯和期刊上,在电子讯息公告栏中。这是一个运动的开端,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已经开始卸下文化的包袱。我们已经开始在文化丢给我们的旧衣服上,缝制闪光的亮片。
在这个主题上我的声音并不代表所有的跨性别者。但是作为一个沉默了如此之久的少数群体,当它开始发声的时候,处于多数的人总是更容易听到其中较为响亮的那个声音,并且以为这个声音就代表全部。比我个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或者说比任何一种个别的观点都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质疑性别。
现在,跨性别者的声音正在和其他的声音形成交响,更多的人开始写出他们想要说的话。Suzanne Kessler,Wendy McKenna,Marjorie Garber,Jennie Livingston,Judith Butler,Wendy Chapkis,Anne Bolin,Walter Williams,Holly Devor,Pat Califia,Shannon Bell等人都在提出很好的问题,并为回答留出空间。
在这本书中我尽量注意鼓励提问,尤其是对我结论的质疑。我期待在本书出版后我将听到更多的质疑之声。提问才是艰难之处。
(待续)
前一篇:怎么开口和自己高中的孩子谈避孕
后一篇:[转载]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