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门
关门,是关隘的主体部分,也是关隘的标志。它不仅是战时关隘防御的组织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平时盘查行旅、征收关税等履行关隘行政职能的门户。
作为平时进出关城的出入口,以及战时敌方的突破口与守备者反击敌人的出口,关门同样遵循中国古代门户的建筑形制与管理制度。
古代城门的门口之上,在早期多用木过梁,唐宋以后一般改为砖或石块砌成的拱券形门洞。为了增加门洞的稳固性,还在城门附近设有一段条石砌筑的台基。门洞内装有双扇高大厚实的木门,两侧设古称为“植”的门柱,门框即为楹木,且均用铁皮包裹。为防止撞击或火烧,木门多包有铁皮,或用铁板以铁钉夹铆于木门两面。门本身也装有辅手门环,内侧置门闩及锁环,或装机杼。门闩为坚韧的硬木,称关木,俗称门杠,关门时横贯于门后,两端嵌于墙体的凹槽中,并配键孔、鼻纽等设施,供关闭城门时加锁。关木通常为上下两道,关闭开启均需要使用官长印信,门卫制度严格。在不少城门外墙之上还镌题额,为关城或城门名称(图一)。
http://s15/mw690/002COh8Tzy7kelWdK1g1e&690
图一 黄崖关关城南城门(天津市黄崖关
长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提供)
先秦时期还在门洞内侧设悬门,即一种与关城外门相辅的内部二道门,汉称重门(图二)或槎碑(牐板)的内城门。在门两侧有滑轨,可通过滑道由绞车吊起,上下启闭,功能类似现今的水闸,主要用于在敌方攻破大门进入时,紧急下闸,封死门道,或诱敌深入,围堵聚歼。根据《墨子·备城门篇》的记载可知,这种悬吊的城门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并于后世更加完备。
先秦时期还有“凿门”之制。据《武备志·器式》卷12《守城》载:“凿门为数十孔,敌逼城门,则出矛戟,以强弩射之,谓之凿扇。暗门,更于兵出入便处潜凿城为门,外存尺余,勿透,以备出兵袭敌。其制:高七尺,阔六尺,内施排沙柱,上施横木搭头,下施门,门阖。常伺敌间出奇兵以袭击之。仍于城上多积巨石,及虞敌人犯门,即下石击而断之。”这表明凿门作为历代相沿的一种城门形制,是指门之上开有小孔,防御者通过这些孔洞用弓弩或矛尖射击刺杀前来破门纵火之敌。
http://s15/mw690/002COh8Tzy7kelYwUEu4e&690
图二 重门示意 ( 引自明
茅元仪《武备志》)
2.瓮城
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常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一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即谓“瓮城”(图三)。因依附于城门,且与城墙连为一体,两侧亦设有箭楼、门闸、垛口等防御设施,瓮城常被视为关城重要的防御设施之一。
http://s8/mw690/002COh8Tzy7kem1vKo767&690
图三 瓮城示意图(
引自明
茅元仪《武备志》)
据汉简记载,瓮城的初期雏形,类似汉代各关塞城障所筑“回门”,即在城门外所筑一道围墙,且再迂回并左右另开一门。其基本建置在五代和北宋时期得以迅速发展。
“瓮城”取义为当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也可称为月城、曲池。瓮城的建筑特点是瓮城城门通常与所拱卫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即瓮城开门避开正门的方向,多采取侧向开门,形成迂回,这样既可以保护城门免于受到正面攻击,又可改变敌人的进攻方向,同时还可增大城池的防御纵深,使城门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比如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的雁门关,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据记载,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的瓮城,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便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门额书刻“雁门关”,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即瓮城门楼。而雁门关围城则随山势而建,周长5
000多米。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3.水门
长城许多重要关口都设有水门,即在墙体下方构建流水的通道,如古北口就设有3座水门用于排水。另据《南齐书·周山图传》的记载,“山图断取行旅船板,以造楼橹,立水栅,旬日皆办”,以及《陈书·韦载传》关于“高祖闻文育军不利,乃自将征之,克其水栅”的描述,表明“水栅”是设置于水中的栅栏。秦汉以来,边防关城往往“因河为塞”,在河口建关更是明清时期修筑长城的主要特点,因此横跨峡谷河津以控扼要冲的水关关城,通过在城墙设置水门(为关城城内或城外排水泄洪的出口),并设水栅作为防护,成为水关关城派兵驻防的守御点之一。另为加强防卫,关城附近的河流谷地,通常用竹木铁条或绳索作为水栅拦堵设防,或在通航的水道设置开合式结构的门户,派兵丁把守,用以控制检查过往船只,如甘肃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河道关津渡口附近的关城都曾设有水栅。
—————————————————————
《通典》卷152《守拒法附》载:“城门,悬板木为重门。”见: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茅元仪《武备志·器式》载:“右闸版,与城门为重门,其制用榆槐木,广狭准城门,漫以生牛皮,裹以铁叶,两傍施铁环,贯铁索。凡大城门,去门阖五尺,立两颊木,木开池槽,亦用铁叶裹之。若寇至,即以绞车自城楼上抽所贯铁索,下闸版于槽中,外实以土,防火攻;内枝以柱,防倾折。”见:茅元仪:《武备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茅元仪:《武备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本文引自《中国长城志 建筑》
首部全面记述中国长城的大型史志体学术著作
http://s5/mw690/002COh8Tzy7kem4ebIM9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