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和中国金币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厂生产的金银纪念币(章)设计大方,雕刻精美,立体感强,底面光亮如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国际钱币市场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然而,
金银纪念币(章)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较易发生变色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币产生“红斑”、银币产生“泛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金银纪念币(章)的外观质量,造成退货现象时有发生,进而也影响了上海造币厂的产品信誉。因此,对金银纪念币(章)开展防变色的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工艺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下面就我们所做的一些研究工作谈谈粗浅的看法:
从1989年起,
我们针对金币表面产生的“红斑”,
多次采用电子探针进行分析,发现在“红斑”的中心部位都含有较高的“银”或“铁”等杂质,正是这些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银”或“铁”等杂质粘附在金币的表面,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气氛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而使金币表面产生了点点“红斑”。此外,我们还通过人为的模拟试验,在金币表面故意粘附上一些“银屑”或“铁屑”或“铜屑”等杂质,
然后放入302A型调温调湿试验箱内,在温度35~50℃、湿度70~85%的条件下,经过3~5天的时间,也使金币表面产生了相似的“红斑”现象。这就可以说明,使金币表面产生“红斑”的主要原因是金币在其生产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因此,要“消灭”金币表面产生的“红斑”现象,首先就要坚决避免金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换句话说,就是要充分重视金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卫生问题,也就是在生产金币时,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艺措施和管理办法,保证其不受到任何的“污染”。否则,金币产生的“红斑”问题就较难解决了。对于这个“污染”问题,我们还进行了这样的工艺试验:即将压印前的金币坯饼,先采用一种“配制酸”进行酸洗处理,然后再漂清、烘干,把在生产过程中受到“银”或“铁”或“铜”等杂质“污染”的坯饼清洗干净,然后再进行压印。通过这种办法处理过的坯饼,
生产出来的金币,就很少再有“红斑”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