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思维导图
(2014-04-29 14:12:22)
标签:
司寨乡初级中学孟艳莉 |
分类: 司寨高寨 |
赏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思维导图
司寨初级中学
孟艳莉 学科: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在演讲中,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从论说文的角度上去看,本文的开头介绍演讲的主要内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信息技术XMIND的环境下思考作者是如何分析问题的。思维导图的第一分支主题是提出问题,这个不是难点,赏析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明白作者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别看简单,因为不是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找到了。很多时候我们当老师的觉得问题很简单,但是往往有几个学生出乎你的意料之外。我相信这不是学生的智力有问题,问题出在注意力的集中上,出在兴趣的调动上。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上的辅助手段,不能把它看成是万能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熟悉课文,才能画出思维导图,才能更好的赏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观点。
文章的开头很重要,象这篇文章开头就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接着开始就上段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的部分是文章的第二个分支主题,它由两个子主题构成。作者先从国内入手,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入手,开头运用了道理论证,充分说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教育人们适应一个社会制度,而不是研究学问。然后举了儒家传统思想的一个代表人物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具体论证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很有说服力,令人信服。第二个子主题是说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一是道理论证,二是举例论证。作者举的例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只埋头苦读,对于实验研究帮助不大。更具有说服力,再次重申科学研究需要实践精神,实践精神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那怎么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呢?学生举了物理上的马德堡半球试验,说明大气的压力特大。我说:“能否从生活中谈谈?”学生陷入思考。时间过了一会,还没人想到事例。我倒先想到了一个。我提示:“那天,我在黑板上写不上字……”有好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那是小强在黑板上划蜡了。”“请说完整。”“把蜡划在黑板上,粉笔写不上字。”“还能举其它的例子吗?”“夏天自行车的气不能打得太饱,否则容易爆胎”“……”思路被打开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格物致知。我拉响了礼花的引线,学生给了我满天的礼花。学生需要引导,教师就是引导者。
第三个分支主题是解决问题。今天的教育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呢,顺理成章地解释了格物致知的两个意义。最后来了一个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下的XMIND对于赏析文章很有帮助,分色块进行赏析,开发全脑,加深记忆。有一条很关键,学生学会了方法,还得勤快起来,动手去做,去耐心的坚持下去,进步才能更明显。要想很好的运用思维导图关键在学习的主角——学生。他们需要持之以恒,思维导图和语文赏析才能成为绝佳的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