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薰衣草的悲伤
薰衣草的悲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唐宋诗的不同

(2012-05-21 20:53:23)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各有特色。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李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而《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各有特色。首先这两首诗的绘景意图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即景抒情,重在一个“情”字。它有声有色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和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题西林壁》是缘景说理,重在一个“理”字,它没有描写瑰丽的景色,也没有抒发强烈的激情,而是向人们揭示了一些认识事物的规律:世上的事物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观察分析,才能获得对于事物的多面的正确认识。其次,取景的角度不同,给人的思考也不同。李白是描写了一处景,即瀑布,他的心也就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尽情将志趣投入山水之间。而苏轼则不同,他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角度,却找不到一个满意的角度来写,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我们会发现唐诗与宋诗各自独具匠心的不同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