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界湖桥
界湖桥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位于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界湖桥为西堤六桥之第一。界湖桥始建于1750年,石桥有三个方形桥洞,上面原有木构桥亭,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桥北原有路可直达德兴殿和西宫门,现只与西如意门和后山的路径通连。桥西原有水村居、织染局等点景,现已成为了颐和园的花圃所在地。桥东南有大船坞、小苏州街等临水建筑,站在桥上能望见半璧桥如一弯新月倒映在东逝的河水上面,其游览环境幽雅宜人。过界湖桥南行,就是堤花岸柳、委蛇曲折的西堤,而越往南行,场景越宽阔,如同舞台上徐徐开启的帷幕,万千气象次第跃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
http://s8/middle/8f609039t7919d8e47d17&690
豳风桥
豳风桥是西堤上的第二座桥梁。桥西毗邻玉河斋、延赏斋、蚕户房等耕织图中的主要点景建筑,所以,乾隆皇帝将它命名为桑苧桥。1860年,桑苧桥被英法侵略者烧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后,为避讳桥名中的“苧”字与她死去的丈夫咸丰皇帝名字奕詝同音,并忌讳其音有“丧主”之嫌,便命大臣沿用桑苧桥之原意,改名为豳风桥。豳风是《诗经》中《豳风•七月》里描写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省彬县)百姓农耕蚕桑等生产生活的诗歌。诗中反映的劳动场景与豳风桥西面耕织图中水乡泽国、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十分吻合,故引经据典用作桥名。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豳风桥的桥身与界湖桥的桥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桥洞的造型也稍有不同,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为圆形。桥洞有调节湖水的作用,中间宽大的桥洞下还可穿行小船。通过桥体形态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让游客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一种新异的感觉。
http://s16/middle/8f609039tbb028c27b76f&690
玉带桥
玉带桥是西堤第三座桥,建于1750年,整座桥体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两种石料精雕细刻而成。其样式有别于其他五座桥梁,为高拱形单孔石桥,其半圆形的桥拱、双向反弯形的曲线桥面。“长堤虽不姓髯苏,玉带依然桥样摹。”从乾隆皇帝的诗中可知,玉带桥的式样摹自杭州西湖苏堤上的桥形。它与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的绣漪桥形态相似,但玉带桥的桥券弧度呈半圆形,桥面上的栏杆数量也比绣漪桥多一槽,给人的印象比绣漪桥要高一些,而且更加圆润流畅,其实两座桥洞的高度相差无几。玉带桥西接玉河,因河水发源于玉泉山而得名,河长三里,是乾隆皇帝往来于清漪园和静宜园之间的水上御道。玉带桥东西桥身上刻有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联句,桥上正中的栏板上还镌刻着“玉带桥”匾额。用“玉带”作为桥的名称,可谓形神兼备,境界顿出。
http://s6/middle/8f609039tbb029308afb5&690镜桥
从东堤上观望,镜桥位于西堤中部,其八面玲珑的姿态既宜于观赏周围的景致,又能营造出有别于其他桥梁的艺术特征。镜桥的八方重檐攒尖式桥亭不仅造型新颖,名称也颇具匠心,自有其妙。过玉带桥南行,堤岸由宽渐窄,西堤的走向也由西南折向东南方向。行至镜桥处,内湖与小西湖隔堤相映,桥亭倩影分入水中。乾隆皇帝曾巧借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为桥名,并和以儒雅之诗:“落虹夹水江南路,人在青莲句里行。”“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游人可或坐或行于镜桥之中,身心俱能与天光云影共徘徊。
http://s10/middle/8f609039tf4e19dd66219&690练桥
练桥在镜桥之南,为西堤第五桥。此桥一改前面桥亭的式样,建成一孔桥洞,上面点缀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亭。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桥具有开阔的观赏视野,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夏日练桥西面的小西湖中盛开着一片片红绿相间的出水芙蓉。盛夏的晨曦之中,当游客行至荷塘边,亲眼目睹乾隆皇帝描绘的“白鹭惊人蓦飞起,半空犹带满身香”的画境,怎能不心旷神怡?
http://s11/middle/8f609039tf4e1a1900efa&690柳桥
柳桥,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柳,让人想起绿色、生机和活力。而“杨柳枝”、“杨柳依依”、“月上柳梢头”,又让人联想起了玉人可怜的姿态。柳桥虽得名于柳色,但究其创意还有几分杭州西湖“柳浪闻莺”的内涵。“柳浪闻莺”原是因西湖“柳浪”桥而蜚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乾隆皇帝以“柳”字点睛在桥亭上,赋予了柳桥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柳桥与环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http://s2/middle/8f609039tbb029e98b00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