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学习写字应注意的事项

(2012-03-22 15:17:23)
标签:

幼儿写字

杂谈

分类: 儿童心理

最近,宝骏对于写字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从幼儿园回到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写字,对于幼儿写字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幼儿书写分四个阶段:

涂鸦——随意线条书写——模仿书写——正式书写。根据幼儿发展理论,写字必须等到幼儿小肌肉发展成熟后再来学写字较适合,通常是在上小学前(学前班)。中班孩子要着重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训练,增进孩子手腕、手指的灵活度,以及手眼协调能力,为以后的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学写字的环境、工具要求

幼儿学写字,要有良好的环境。幼儿的视敏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调节能力也较差,光照一定要充足,以免近视。另外,幼儿的呼吸量大于成人,年龄越小越需要洁净的新鲜空气,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呼吸量会更大,因此要保证室内空气清洁畅通。

(三)要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坐的姿势要端正,幼儿骨骼还在继续骨化过程中,很易变形,姿势不正确,时间一长,可能会影响幼儿胸廓,脊椎的健康发展。

    1、坐姿
    头正:书写时头摆正,不能向左或向右偏,并略向前倾,眼睛距书本一尺(大约30厘米)左右。
    身直:胸挺起,背撑直,胸口离桌沿一拳(大约10厘米)左右。
    肩平:两肩齐平,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臂开:两臂自然张开,左手五指伸开按纸,右手书写。
    足安:双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两脚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和脚跟同时着地。
    2、握笔姿势
    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均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
    (1)大拇指、食指、中指自然弯曲,分别从三个方向捏笔,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依次靠在中指下方;
    (2)大拇指在笔杆左下侧,食指在笔杆右上侧,中指在笔杆下方;
    (3)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
    (4)拇指和食指用第一指节前端捏笔,中指用第一指节侧上部顶住笔;
    (5)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指根处,笔杆和纸面成50度左右;
    (6)捏笔处离笔尖一寸(大约3厘米)左右;
    (7)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小指不能碰手心;
    (8)手腕伸直,不能勾手腕或向上翻手腕。
    3、要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的要求。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家长为了省去削铅笔的麻烦而给孩子买自动铅笔,即省事又美观,孩子也喜欢,但是自动铅笔不能用力,一使劲就断,怎么能练好字呢?所以,我们提倡让孩子用硬铅笔而不是自动铅笔。
     按笔顺规则写字,一般老师和家长们都比较重视,经常强调,但是我观察有些孩子并不按规则要求去写。例如写“口”,需要三笔写成,有的孩子只用两笔就写好了,原来他把第二笔“横折”与第三笔封口的“横”合起来自创了笔画“横折拐”。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学前阶段并未严格按照书写的笔顺规则去练习写,只要写对就行。这样不按笔顺规则写字又成了一个不良的习惯,成为学生写错字的主要原因。“口”他这样一拐还能对,等写“曰” “自” “目”等字时他也不按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去写,还是一拐,再写里面的横画,这样非常容易少笔画。再如写“隹”字,如果按笔顺规则应该是右边写完三横再写竖最后再加一横,可有的孩子偏写两横后就写竖,然后再加一横,这样就容易少一横。这些例子在孩子们上小学中高年级时面对越来越复杂、笔画越来越多的字时会更明显。所以我们学龄前的孩子更要注意,可以教他写字,但提倡书空写(按笔顺规则)描红、仿写,为孩子继续学习汉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让我们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入手,培养孩子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指导孩子练字的过程中使其懂得怎样布局可以使字的间架结构平衡美观,带领孩子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唤起孩子健康向上、积极愉快的心理反应。孩子从不会写字到会写,从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这是一个意志力锤炼的过程。
    (四)
学习活动的评价

幼儿在自我评价方面已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对别人的评价开始有了批评态度。因此,对幼儿学习活动结果的评价不能太简单笼统。说好,要说出好在哪里;说不足,要帮助分析指导。

(五)时间不宜过长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习字时间不宜过长,以10—20分钟为好,但必须持之以恒。写字还是帮助孩子改造气质消极方面的一种手段。比如,一向沉默寡言、慢条斯理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写快一些,常常兴奋、手脚不停的孩子,可以引导他进行适度的自我控制,写慢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