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围炉笔记〉不打球的日子要读书

(2014-11-11 15:37:32)
标签:

读书

圣经

哲学

分类: 诗和散文

早晨上班的路上,看到马路边翻飞的落叶,想起了一句别人说过的话:男人属于秋天,可是男人读不懂秋天。内心再刚硬的汉子,站在秋天的长城口,望着漫山遍野,那红的黄的褐色的叶子一片片离开树木,都会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夫人总说男人到了秋天最软弱,一定要吃点中药补补身子。也不知道她从什么地方整的药方,每年都是熬好了弄成一袋一袋的拿给我喝,虽然不知道到底是补什么的,但是在这冰凉的深秋,还是感到身体里充满了暖暖的生气。

 

红高粱红透了大半个神州。原来不怎么爱看电视的母亲,也和我每天晚上从新闻联播开始锁定山东卫视。我问娘为什么喜欢九儿,她说这个孩子有主见,有想法。余占鳌是个不喜欢用脑子的人,他之所以喜欢九儿而不喜欢恋儿,也是因为九儿能给他一种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吧。

 

到了秋天,男人就变成了未成年人,心里会空落落的,特别想找个人唠唠嗑,特别想有个人能帮自己拿主意。也许,在成熟的女人看来,男人一辈子都是未成年人吧。想起了德国启蒙哲人康德的一句话:

 

所谓未成年,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假他人的引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头脑。倘若其原因不在于缺乏头脑,而在于没有他人的引导就没有决心和勇气使用自己的头脑,那么这种未成年就是咎由自取。”

 

   昨天去球场继续骑三轮,不过同组的打了一个猴饮湾,也算沾了点喜气。回来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真的是大碗,因为喝的是米酒,也真的是大块,因为啃的是猪蹄。

 

天气越来越凉了,没球打的日子也快到了。冬天干什么?想起宜山公的围炉夜话。一杯香茗一卷书,一抹夕阳一壶酒,似乎是读书人的最终归宿。可惜篝灯之下没有对坐之人,只有自己煨山芋烧红薯,拿几本书读一读了。可读些什么书呢?上次宅女姊姊说想读读启蒙时代的哲学,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没有启蒙运动,就没有如今的世界。这个比蒸汽机的意义要大得多。

 

中国向来不缺各种古籍,治国修身的,为人处世的,养生之道的,桃源归隐的,忧国忧民的,执手相看的,大江东去的。但是中国好像没有现代意义上启蒙书籍。如果说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应该有一些,但是经过天朝教育部门的“去粗取精”,那个时代的声音几乎只剩下鲁迅一个人呐喊了。而18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后来都成了“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的宣言,让我们这些长在赤旗下的学子,没有沾上四书五经的蒙昧,也没有受到自由化的精神污染,何其“幸”哉。

 

我的知识结构就是这样形成的。一方面它来自“利维坦”,是体系化地强加在我头脑中的无神论,进化论;另一方面来自“江湖”,这个江湖好像也是被人精心筛选出来的,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那寥寥无几的西方哲学书籍中,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们都说上帝死了!所以,生活在这片从来就没有耶和华的土地上,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被“启蒙”,辩证唯物成了理所当然地的“科学真理”,这样的结果,却让内心充满了对这个所谓“真理”的强烈怀疑和反抗。这种怀疑开始长芽,就开始向往那个真正的而不是别人筛选的“江湖”,那个宣称不服从的“江湖”,偷偷地去读一些那时候还是禁书的柏杨和李敖,似懂非懂地喊着民主和自由上街,学生的时代就是这样懵懵懂懂地过去了。

 

后来花前月下,再后来油盐酱醋,读书都只是一些闲书,而且零零散散。

 

再后来,读到圣经,又燃起了我探究生命本质的热情。可是在我耳畔,总是响起那些向中世纪黑暗神权举起启蒙旗帜的灿若繁星的大哲们的声音,难道真的是哲学高于宗教吗?难道信仰就是一种迷信吗?1783年,让整个欧洲陷入狂热的鲁纳尔迪的热气球,是不是早就宣告“理性”和“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探究自身探究宇宙奥秘的唯一手段?现在的欧美,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少,是不是启蒙的结果?有启蒙就没有启示?如果我有这些疑问,还要告诫自己:一本圣经就足够一辈子用了,是不是自欺欺人?

 

所以,我要读书,读启蒙时代的哲学。是以本文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