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高尔夫入门退而求其次发力还是不发力 |
分类: 高尔夫漫谈 |
如果说高尔夫的挥杆有“标准动作”的话,大家一定记得这张机器人普洛的挥杆。据说这是一位博士通过研究超过100位顶级职业选手挥杆动作而创建的挥杆动作,堪称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击球模型。还说如果每天看上10分钟,功力就会自长,100天之后立减十杆,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我的屏保用了1年,还没什么效果。
冥冥之中,我相信一定有一个“标准动作”,能将球击的最远也最准。这个动作也只有普洛能做100次也不出差错,人是很难做出来的。我相信有“标准动作”,是因为我们至少可以像这位博士那样,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计算出什么样的动作是无限接近“标准动作”的。博友中间有很多理工男,比如投资公司总经理qujp,比如夏阿姨岛上的仙人海岛山居,比如笑笑门的掌门天天笑,也曾从各种角度谈到挥杆当中的力学、几何学、人体工学等等原理。
我相信挥杆有原理,但是一个原理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理论。而什么样的理论适合于自己,又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周末球手,我们完全没有可能去接近那个“标准动作”,所以我提出了“退而求其次”的“理论”。我认为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应该有三个层面:1)好;2)不好;3)至少不坏。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第一个层次(好),完全可以追求第三个层次(至少不坏),这样就可以避免产生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不好)。
我比较认同小郁童鞋的努力,他通过这几年的积累,自创了一道“手捞球理论”。当然,这个“理论”可能不完全是自创的,肯定也参考了很多教科书杂志和教练的视频,可能有对有错,还需要完善,但是这个“理论”显然是适合他本人的,通过最近他的成绩可以证明。
其实我写博文的目的也是如此,我希望通过翻看资料和写作,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理论体系”。我的很多博文应该都不太像标准动作和原理的阐释,也是这个原因。但是,我至少可以说,我是在避免自己的“理论”背离高尔夫真正的原理,我的“理论基础”就是:能“好”就好,不能“好”就“至少不坏”,绝对不能“不好”。这可能和我打球的目标有关,我不会去转职业,也没想靠着打球养家糊口,我只想把它作为一个爱好,打球说得过去别太难看,和别人打有赢有输就行了,所以说要求很低。
也许我的“理论”成“体系”之日,也是我的动作“成型”之时吧。这两天总结自己的挥杆,我陆陆续续写了几篇,比如下杆的时候如果不能下身主导就可以上下身同时转(避免上身比下身快);比如挥杆轨迹打不出in-outside就打in-to-in(避免outside-in);比如重心转移有问题就可以将重心留在左脚(避免击球时重心在右脚)......我赶脚这是周末业余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
今天上午翻看博友们的文章,看到海岛兄有一篇关于发力的文章,说放松击球不是不用力,“不发力,准确的说是不乱发力。要按顺序,节奏合理的调动身体各部位发力。”我本来想对这个问题写点什么,但是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写。如果说不发力,那球是怎么打起来的?如果说发力,那就要写神马部位发力神马部位不发力,神马时候发力神马时候不发力,神马顺序发力是正确的神马顺序发力是错误的,最后只能请出那位皇帝没当好,诗歌却写得让人回肠百转的李后主,道一句“剪不断理还乱”,心头不知道会是神马滋味?
岛主的文章里写道:
放松挥杆,先是握杆的放松,放松的手指握杆带来放松的手腕,放松的手腕就不会引起小臂紧张,小臂不紧张,肘关节就不会僵硬,肘不僵硬,大臂和肩膀就自然。从肩到手这种放松状态,
在英文里名词是:“tension free”。反之,一个僵直的连接就只有动力传递功能,而不具备动力放大功能。铰链和合页这些柔软连接就可以放大角速度,双截棍的棍头速度就比用整根棍快,鞭子的鞭梢速度也可以远远快于握把。高尔夫中手腕就是动力链中的铰链。
发力还是不发力?这个像莎士比亚剧中著名台词的问题,难道是打球人的魔咒?
我“退而求其次”:不要去想发力不发力,我把这个问题改成“松”和“紧”。就是1)预备时握“松”;2)上杆顶点时放“松”;3)击球时握“紧”;4)击球后再放“松”。
我不知道这样符不符合原理,但确实简单多了。
前一篇:【高尔夫漫谈】退而求其次(3)
后一篇:破九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