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练习初学高尔夫入门 |
分类: 看图学高尔夫 |
今天这样不冷不热的好天气,坐在办公室本身是个浪费。无奈有个客户要来,只能等。
早晨到练习场的时候,前面打位是一对小夫妻在练习,看来刚入门不久。我看到好多夫妻打高尔夫,都是先生先学,等到快单差了,再鼓励老婆去学。我不知道这样是为了满足男同志虚荣心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所以看到这对夫妻一起入门,还是觉得很新鲜。他们两个一个人看手机(估计是网上的标准视频什么的),纠正另一个人的挥杆,恩恩爱爱得不得了。
今天看到黑牡丹眉眉的《初学者到底要找什么样的教练?》,说初学者不要图便宜找那些速成的小教练,要找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好教练,才能打下好的基础。灰常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正如天津博友愚大象所说:好教练太少。
什么样的教练才是好教练?这个问题有些大。前两天看到169高尔夫频道介绍吉姆-福瑞克的片子,他说他的教练一直是他的父亲。我们知道福瑞克的挥杆动作是很独特的8字型,和教科书上的标准动作相去甚远。既然他的父亲本身就是教练,为什么没有从小就纠正他的动作呢?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看起来漂亮的动作不一定是好的挥杆,看起来不太对劲的动作却能打出漂亮的球。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
这应该就是好教练的标准。一位优秀的教练,不是按照教科书一二三四教你,而是根据你的情况,为你量身订制。我们知道在时装界,量身订制是比名牌还要高出一大截的奢华。能够做到这种水平的教练应该不多。它需要理论和实践双重的深度,也需要对不同个体准确地把握。
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名牌。那些名气大的教练应该有他名气大的理由,所以简单的思维即是名气大=好教练。如今国内高尔夫比较发达的京津、沪三角、珠三角,PGA、SGA名头的洋教练和留洋教练似乎是这样的一波。然后就是十几二十多年在江湖上闯出自己名号的一些国内教练组。
但是,这些名牌教练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使得更多的人去找球童转正的助理教练,或者找会打球的熟人教,还不行就开始自学。我不反对自学,这也是磨练自己的机会,但是自学一定要有自学的门道,要知道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怎么一步一步来。
前些天维清兄写了两篇博文,大意是高尔夫要从短杆开始学,而全挥要从7铁开始学。这两篇文章写得很透,讲清楚了为什么要这么入门。从推杆和切杆开始,动作幅度不大,掌握握杆和杆头方正地挥杆;而到了全挥阶段,7铁属于长短之间的分界线,比较能体会全挥的方方面面。这些说法表明维清兄的条理是非常清晰的。
今天看到最新7月号的韩文版《Golf
Digest》,介绍了一位PGA教练最新推出的“Double
Tornado”教学体系,有点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意味。这个理论的创始者认为:挥杆是以脊椎为轴心,这是不变的真理。但是,恰恰是这个“以脊椎为轴心转体”的前提,把所有人的注意力从开始就转向高尔夫的难点。我们应该从什么动作开始学习高尔夫?让我们暂时忘掉那些违背人体习惯的肌肉动作,从简到繁,一步一步打开高尔夫之门呢?
这个连载是7月和8月两期,这次是第一期。我整理在下面,希望不仅对初学高尔夫的人有用,而且对经过一段时间动作又开始变形的球友也有帮助。最好,这篇文章能给国内教练界一个启示,让我们能不断去开发一些课程,让菜鸟们不是一上来就赶脚这玩艺太折磨人,玩两天就不想玩了,而是充满乐趣地学习进步。
先看看图。
作者是这样定义“Double
Tornado”的。顾名思义,“双龙卷风”应该指两个旋转。作者把它分成“大龙卷风”和“小龙卷风”。“大龙卷风”指的是身体的转动,“小龙卷风”指的是手腕和前臂的转动。上图中,1-2分别是手腕和前臂的转动,3-4分别是肩膀和身体的转动。作者认为,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从第4个转动开始学习的,这是最难的部分,所以非常不合理,应该按照上面的顺序从1-2-3-4,一节一节学习。把每一个阶段练好了,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对这几个阶段,他是这样描述的:
(1)手腕龙卷风
手腕的动作可以用半挥或者更小的幅度来体会。这个动作是我们打出“既远又直”的球的基础。没有手腕的释放,不仅会为斯赖斯折磨,还体会不了节奏,打出忽左忽右的球。如果你掌握了手腕的转动,就有办法持续地增加杆头的速度,增加击球的距离。
(2)前臂龙卷风
这是手腕龙卷风的扩张型。在熟悉了手腕释放的基础上,在通过击球区之后让右臂缠绕在左臂上面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不要忘了上节做的功课,必须先做手腕的转动,然后紧接着让两个前臂贴在一起。
(3)肩膀龙卷风
从这个阶段开始是“大龙卷风”-身体的转动了。肩膀的转动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复杂,只要你认真地完成了上两节课的内容,那么在“前臂龙卷风”的基础上让手臂抬得更高一点就行了。往往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柔韧性,想更多利用身体的转动打球,所以产生了很多问题。肩膀的转动就是让手臂能抬得更高一些,这样可以利用更大的落差形成更大一些的龙卷风了。
(4)身体龙卷风
手腕、前臂和肩膀龙卷风再扩张一些,就是我们想要的“身体龙卷风”了。所以,你不要一下子跳到这个阶段,如果你一步一步走过来,“肩膀龙卷风”做多了,身体自然会有转动,而你的柔韧性会让你慢慢体会到自己转动的极限。不要太着急,柔韧性也是能够一点一点好起来,你的距离和方向就会有保障了。
---------------------------------------------------------------------------------------
作者显然是从“小转”到“大转”,每熟练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很自然就延伸下去。这个思路非常值得赞扬。就是有了几年球龄的球友,每次到练习场,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方式循序渐进的热身?
前一篇:不推不敲谈推杆(5)-实战篇
后一篇:古老的推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