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高尔夫# 启杆之前的小动作

标签:
高尔夫体育杂谈 |
分类: 看图学高尔夫 |
上次我讲过,虽然我是学牛顿力学的,但我对用力学的原理解释挥杆理论不以为然。因为挥杆的动力来源于活蹦乱跳的一个人,而不是一套经过精密计算制造出来的机器,所以你不可能搞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模型”来精确地分析挥杆过程。换句话讲,如果把挥杆过程看成一个动力学系统,那么它应该是非线性的,是“混沌”的。
混沌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问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蝴蝶效应”,这个发现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茨。在《混沌学传奇》有这样的描述:
“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伦茨(E‧Lorenz)在皇家麦克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但由于一时不慎,他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称为‘蝴蝶效应’......洛伦茨1979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
学文科的人可能觉得这段叙述比较乏味,那我们看看美国电影《蝴蝶效应》:伊万有一个不堪回首的童年,长大之后他有了穿越时空的特异功能,当他一遍又一遍地穿越到童年去更改当年做的错事,回到现实世界却发现这里又变得一团糟。虽然是个惊悚片,却是很有意思的主题:如果我们的童年不是那个样子,那我们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这种“蝴蝶效应”在高尔夫挥杆里会经常出现。即使是顶尖的职业选手,他在启动挥杆的时候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点儿偏差,而这种微小的差异,带来结果却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喜欢高尔夫这项运动之前,觉得看美巡欧巡的电视转播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儿。后来,随着对高尔夫认识的提高,慢慢地看出一些端倪来。昨天黄承富老师在微博中提到,顶尖的选手们在上杆顶点的手腕动作并不相同,这就是内行看门道。
可是我的目光却投向了挥杆开始的那一刹那。这是输入端,在这个输入端,每个球手在做些什么呢?他是通过神马办法减少输入数据的误差呢?启动挥杆之前的一套动作,在高尔夫比较发达的西方语境里有一个专门的单词,叫"Pre-Shot-Routine",翻译过来就是“击球前例行动作”,包括选球杆、试挥、瞄准、把杆头瞄向目标、整理双脚双膝双肩方向预备站姿等这些连贯的动作。好了,你已经在小白球前取好了站姿,马上就要启动上杆了,我要说的正是这时候。这个时候的动作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他在无数次练习和比赛中养成的习惯。这个小小的动作,能让内行的观众看出选手的内心世界,知道他此刻最在意什么,他是怎样减少输入的误差。
具有代表性的是“萌神”杜夫纳,他会在这一时刻像只可爱的小狗晃尾巴那样摇摆两下球杆。这个动作并不是萌神发明的,本-侯根在他著名的《五堂课》里讲过这个Waggle,说这个动作可以让身体保持放松,小臂和手腕流畅顺滑。
PGA选手当中最谨慎(没有之一)的基根-布拉德利,做完准备之后好像又想起了什么,重新回到球的后方瞄准,然后重新站位,观众甚至会为他数数,看他重做多少遍。如果作为周末高差的我学他这样,反复来回多次,然后气沉丹田,呼地一下打出死赖死,肯定会被同伴和球童骂死。可是人家是布拉德利,他反反复复地来回,却让我们感觉到他一丝不苟的性格。
老虎伍兹似乎没有太多的小动作,但是如果这时候有那位看客的相机闪了,或者谁小声嘀咕,他的聚精会神的目光会严肃得有些可怕,他甚至会作出骂人的口型只是没让别人听见。然后,他会重新做一遍Pre-Shot-Routine。
这些小动作,有些可以模仿,有些却无关紧要。只是他们这些顶尖高手们认真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我码了这么多文字,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看到这里的看官们心里就会开始骂我了:耽误时间,什么玩儿影。
现在在家里看电视,无论是170高网频道还是169高尔夫频道,基本上是把播过的大赛一遍又一遍地重播,我也就一遍又一遍地重看,还是让我看到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我觉得这些东西看上去很微小,但会产生“蝴蝶效应”,运用好了绝对是秘密武器,运用不好就是自残自废。学还是不学,您自己看着办,我不负任何责任。
首先,是我的偶像卢克-唐纳德的手腕前压。这个动作我在西文里找到了对应的名词:Forward Press。这个动作就是在起杆之前手部向目标方向有一个微小的“压”的动作,然后紧接着上杆。无论在Tee台、球道还是果岭,都能发现他这个微小的习惯。
还有在启动上杆之前,右膝内扣的一个动作,我忘了是哪位选手,但是那个动作印象非常深。西文里好像叫"Knee Kick",如下图所示。职业选手们在上杆之前膝盖很少动,即使动也非常快非常小,很难看出来。但那位选手的这个动作却很慢很明显,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练习场试用,觉得对固定右腿有奇效。
两位个子不高但身体像坦克一样的选手,韩国的崔京周,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莫里纳利,都有一个显著的习惯,就是在起杆之前会把下巴偏向右侧,好像是先找好上杆顶点时头部的位置,所以一直到上杆顶点他们的头是不动的。这个动作可以放在上面那些小动作之前。
还有很多这一类的小动作,包括女子选手,我们在现场或者电视观看比赛的时候,可以仔细地观察。当然,不是说你掌握了这些小动作,就能把高尔夫打好。全挥的练习还是必要的。只是,这些动作有时候对身体的协调和节奏还是非常管用的。就像百米比赛时,裁判喊“预备~”的时候运动员抬起右膝蹬地,就等着那声枪响的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