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高三了,儿子十八了,儿子成年了。
昨晚请高三的儿子吃了一顿“准成年”(或说成年实习期)的一顿大餐,进行了第一次真正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谈话。引用我小时候新闻简报的话:“宾主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交谈”。
谈话中,我给他“揭秘”了很多故事,使他端着碗,瞪着我,特诚恳地冒出一句:“你这人这么‘坏’哪?!以前咋没看出来?”嘿嘿…这就是我的得意之处,让你看出来?“你的未来是我的过去,你玩儿的都是我玩儿剩下的。”这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现在和儿子可以交底儿了,也给大家讲讲故事,供各位正在培养孩子——不,是儿子,的家长参考。女儿可不能这样养呀,否则就嫁不出去了。
首先说说学龄前的惩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到惩罚是很正常的。中国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话有点过,但没有棍棒可能会出更多的“混蛋”。现在和外国人学习“激励教育”,把孩子说的像花儿一样,但是有时候却发现对于纠正错误,“激励”的手段似乎有限。其实外国人也讲惩罚的。我们看电影“小鬼当家”的第一集不就是因为家长惩罚孩子,把他关在阁楼上给忘了,才引出孩子一个人在家而发生的故事吗。因此,古今中外,惩罚孩子的事情很正常。但惩罚不是打骂,重要的是你要让他知道他的错误在哪里,另外,要让他感觉到威慑,而不一定是疼痛。
2岁时以前,儿子非常好“管”。只要我一皱眉,一瞪眼,他就马上会说:“爸爸、爸爸,我错了。”“哪儿错了?”“我也不知道。”表面严肃,心理美极了,也很开心——看,我多有威慑力。
4岁了,“错误”越来越多,惩罚越来越多,越来约重。我专门买了一个长长的鞋拔子作为“法器”,“不听话”,就“军法处置”。当然,我们是有约在先的,什么样的错误如何惩罚,需要和他先讨论,商定,制定出规则,甚至包括惩罚的数字以及轻重等细节。在规则之外的一律不予“惩罚”,即使在惩罚前,我也会征求意见,你说是轻打呀,还是重打?当然结果傻子都知道,目的是强化他被惩罚的印象。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突然有一天他开始和我讨价还价了。“爸爸,你能不打我吗?”“什么意思?”“我犯错误你不许打我。”“那怎么办?”“和我说呗。”估计他听到了哪位大人说要对孩子说服教育之类的话。
“如果说不听哪?”“就再说。”“再不听哪?”“再说”“还不听哪?”“反正你不能打我。”“好吧,不打你了。”
一个方法已经在我头脑中产生了。几天后,儿子照常“犯错误”,我问他,“怎么办?”“反正你不能打我,你说话算话。”我说话的确算话。
“好吧,拿个凳子。”
“干嘛?”他按照我的要求,拿了一个元凳
“站在上面,不许下来。”
他站在上面,显得很兴奋,“妈妈”他叫道,“爸爸让我站在凳子上了。”
十分钟过去了,我在看我的书,好像把他忘了。
“我能下去吗?”
“不能。”
“我站不住了。”
不理他。
“我要上厕所。”
“去吧,回来接着站。”
……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谈话开始,接受求饶,分析错误。最后,他承认错误。
几天过去了,儿子又来讨价,“爸爸,我犯错误你能不打我,还不让我站凳子吗?”
我想想,说:“行。”
又犯错误了,他得意地看着我,像是在挑衅。
“去吧,躺床上。”
“干嘛?”
“不打你,也不让你站。让你躺着,多舒服呀。”
“哈哈……”他不是爬上去的,是蹦上去的,看得出来他的得意。
一个小时过去了,睡着了。两个小时,醒来;三个小时,不许下来。再求饶,……。
对于孩子来讲,无论什么方法的惩罚,重要的是让他能感觉到你的不认可和他的失去。无论占凳子还是躺床上,他都失去了活动的自由,而孩子是呆不住的。
无论如何惩罚他,最后一道程序一定是谈话,像祥林嫂那样的谈话。因为惩罚只是手段,让他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