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船工》解说词欣赏

(2012-05-14 18:27:56)
标签:

优秀

纪录片

船工

解说词

欣赏

分类: 优秀纪录片解说词

    (歌词)重庆开头,嗨嘿,两条江,嗨嘿。

《船  工》

解说:

谭邦武老人已经九十一岁了,在三峡一带,他是出了名的驾长。老人十六岁开始驾船,急流险滩里从没失过手;八十多岁的时候,他还能摇橹摆渡,下水救人。

字幕:谭邦武    91   土家族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船工 

字幕:2002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新镇

解说:

谭邦武老人的四个儿子都是官渡口镇的后靠移民,老伴去世以后,他和二儿子住在一起。

老二一家五口人,靠着几亩山地过日子。明年库区蓄水后,大部分山地要淹掉,一家人生活来源是个大问题。老人主张打条木船,蓄水后搞点特色旅游。

同期声:

我们虽说搬上来了,明年水一涨,我们还不是在河边上。我们祖辈都驾船,那怎会离得开船呢!古人说,肥田赶不上一个瘦店,瘦店赶不上一个烂船,船是个宝贝东西。

字幕:谭邦武的二儿子 谭联林

谭邦武的二媳妇 桂长英

同期声:

我们把船做成古代那种样子,哪个爱玩的,上船可以玩一下,我们可以弄几个钱。

现在没有这样的船了,一条河里可以说没有这样的船了。

解说:全家人商定,抢在蓄水前把木船打起来。

 

字幕: 中国长江三峡 巫峡峡口

1995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老镇 

解说:

官渡口老镇紧邻巫峡峡口,历史上是个重要的船舶周转码头,进出峡口的船只大多要在这里打货、歇息。

移民拆迁以前,老人的家就在江边上。

同期声:谭武子,吃饭啰 ,谭武子。吃饭啰

字幕:  谭邦武妻子  彭必秀

 

字幕:  2002年11月6

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现场直播

解说:

谭邦武老人特别关心三峡大坝的进展,1997年第一次大江截流时,他还驾船去了现场。今天三峡大坝导流明渠截流他又守在了电视机旁。

同期声:

那一车石头,几十吨一个,我看有百把吨,吓死人。

我怕是水泥倒的,那不是水泥,完全是开的山么,挖的高山。

这超过了鲁班水平,我看,黑了天,这么大一河水,把它堵起来了,得不得了。

 

解说:

谭邦武的老伴去世快一年了,按土家人的习俗,得立块象样的墓碑。

字幕:谭邦武妻子的墓地

解说:

老人驾了一辈子船,和老伴在一起的日子不多。这次他想打块生死双人碑,自己死后就和老伴埋在一起。可他担心四个儿子为打碑的钱闹矛盾,特意找老二来商量商量。

同期声:

你母亲去世快一周年了,(她临终前)说,你们在社会上不能下贱,再遭孽(穷)些,丑(坏)事不能搞,她说这些话把我的指甲咬着说不出话来。我说你想说的几句话我晓得,我一定给你做到,你们母子一场,(这次立碑)不能把她吃亏啊。

字幕:谭邦武的二儿子谭联林

同期声:这件事您放心,我负责把这件事办好。碑负责立好,您不要发愁,钱我出,工我请,他们认就认,不认我一个人认就行了。

怕的是(碑)弄来了,你一嘴我一舌我就没得法了。

我敢说这个话,莫说千把块钱还拿得出来,就是拿不出来我从栏里拖头猪(卖了)也值千把块钱。这好大个事呢。

 

字幕:20032   巫峡口沙坝

解说:

农历新年一过,老二就请人在峡口沙坝上搭建草棚,准备造船了。                      

字幕:谭邦武妻子  彭必秀

解说: 正式开工时要给师傅发红包,老二给父亲也算了一份。

同期声:爷爷,给您封的红包

不要,不要,

拿着,给你的

恭贺你天长地久,地久天长,荣华富贵,金玉满堂。

 

解说:

这次打船,谭邦武老人算是儿子请的总设计和总监工,可几位木匠师傅却不大买账。开工没几天,双方意见就有了分歧。

 

解说:

谭邦武老人一心想打条自己最理想的木船,可木匠们却不大理解,上午上底板,他们又没按老人的意思办。

同期声:你这画的模型啊。

这个定的三尺二( 1.1);上面定的六尺四(2.1 ),这两个方面,一分不能少,一分不能多,就以这条线为主,往上挺一点,挺一寸就窄了二寸;挺两寸就窄了四寸,这个墨怎么搞得好,船怎么做得好呢。

你跟他们说了没有,我说了他们不听我的。

他不听,我是老板,他是师傅,他怎么能不听,

他觉得他那个师傅高得很,他想做什么样就做什么样。

那您不说,我和他们去说。

 

解说:

一夜间,峡江两岸下了场桃花雪。雪天开不了工,谭邦武老人赶紧上山请人写碑文。

同期声:向师傅,我想请您帮忙写个碑文。

您现在是四世同堂,您把子孙(名字)说一下,我记一下。

我这里还有个孝单子。

孝名单子?您怎么不早说,是谭妈去世时写的吧,全在上面嘛。当时谭妈去世时还有重孙没出世的呢。

  添两个在上面。   叫什么名字?

解说:算起来,老人膝下子孙三十好几,可要他一一道来,还把他难住了。

同期声:没取学名,乳名就是小名取了没有。

小名我还晓得,叫谭银娇。

写乳名也可以。

谭银娇,哪个娇字?

你要问文字我就不懂了。

 

字幕:来帮忙抬呀

 

解说:

沙坝上闷了好多天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早上,三位木匠又和老人吵了几句。他们找老二摊了牌,说是不干了。

同期声:

你父亲这么说,你又那么说,我们到底听哪个的呢,按一个要求才能搞得好,你们父子俩要商量清楚。

他说的话我确实很怄,说我今天一天都搞不好,说这样的话,我的妈,我一天都搞不好。

这条船做下地以后要花六千多块钱,我心里不疼啊!动不动就说不搞了,我心里蛮火。再说老头也是90岁的人了,早晨吃了中午不知能不能吃,老小老小不听他的算了。

 

字幕: 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官渡口镇开始拆迁。

 

解说:

一连四五天的阴雨,歇下来的时候,老人最喜欢哼几句船工号子。他能把峡江两岸的大小码头、名胜古迹、风物特产一一唱出来。

同期声:他唱的是什么呢

老仙时刻,大家恶狠狠地往前撞,云端站,我看看世上立公难,

有的行恶他又不行善,他造的罪恶,那个喊号子的,一喊往拉纤的身上一扑,堆如山,这个词写得好,老仙特来把轿搀,天空降下一只船。这个调子好,这个词好。我硬听得钻心。

字幕:谭邦武老人的孙子谭承魁

同期声:还是要继续唱下去。

重庆开头,两条江。

上有坛子,下有缸。

 

解说:

在三峡,象谭邦武老人这样高龄的老船工屈指可数了。作为三峡历史的见证者,经常有人来拜访他。老人最喜欢带他们到对岸的纤夫古道上走走,讲讲船工纤夫过去的生活。

字幕:三峡古栈道

同期声:这个纤痕勒了千百年才摩擦(出来的)。这两个口子、这个是大纤绳勒了的,这么粗的(纤绳);上面是细点的(勒了的),船小些。你看,几十条索一起在这里,恶狠狠地往前奔,就勒了这么深的槽子。

解说:

八百里峡江,九滩十三峡,凶滩恶水是出了名。自从江上有了船,岸边就有了拉纤的人。长年累月,用竹篾编成的纤绳在石头上磨出一道道纤痕。

 

解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几位木匠师傅逐渐理解了老人的想法,比较尊重他的意见了。

 

解说:

谭邦武老人最喜欢和年青人聊聊闯滩的那些经历。青滩是三峡出了名的险滩,有年腊月三十,老人在那里遇上两百多号船等着过滩。

同期声:

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观察水的流量。最少看了四个钟头,才把船拉出去。这一盖过去离那个船还有两丈(六米五)多远,颠簸又大,船原是这样的,一颠颠直了,隔三四丈远靠不拢。

那时也没办法了,恶狠狠地把船靠上去了。一撞上去,在大船上撞得一震。过去了,那就不管船撞烂好,不撞烂也好,一哄就往大船上一贴。我就喊,捆起,就(把缆绳)绑在栋梁上了。

驾长就上了船。他把我的肩膀一拍,他说你真个神人,哪个敢走青滩出满塞往南边走。我说那也没有办法,今天是腊月三十了。

 

解说:

清明节就要到了,下午父子俩提前收工,上山看看碑文写得怎么样。

同期声:您这个东西的确写得好,不过我还想提点要求。

我的母亲抚养我们的时候,和我父亲都走了些曲折的路,遭了些孽(吃了苦),我想把我母亲在双碑上提上几句。

那这个可以。

我父亲替上下溪沟(的人)装柴救人,赵家湾的尚发扬是他救的。那时候他(父亲)都八十岁的人了,你晓得吧。硬是把他救起来了。他不会水,是个高山的人。

就这个事,那就感谢您,我们回去了。

你放心吧。

关键是清明节前要办这个事。

 

解说:

三峡今年雨水多,原计划一个月完工的船拖了两个多月。桅杆船篷还没做,手头就没钱了。老二俩口子心里着急,借题发挥上了火。

同期声:

你一天到晚在那里吼,我看今天怎么搞,还不把猪卖了给别人开工钱,开玩笑的呀。

你婆娘操心操多了。你不要操心操多了,别人的包谷(玉米)都点了,我们的包谷都没点,工又找不到,你准备怎么搞的。我身上钱也没有了,你不给我几个钱。我给你鬼钱。你不给钱,就懒得点,让它荒着。

你少在那里闹。

我就是要闹,买洗衣粉的钱都没有了,你还算什么男人,啊,我问你。

你再给我说一句,不得给你做,硬是不得给你做。

真家伙,真家伙还是假家伙,我又怕你啰,叫你快点来,快点来,两耳光打死你。

 

字幕:  1997年,官渡口镇全面搬迁。 

2002928下午4时,官渡口镇最后清库爆破。

官渡口老镇废墟

 

解说:

天终于放晴了,谭邦武老人马上安排人缝“布条”。“布条”指的是“白帆”。驾船的人怕翻船,最忌讳说这个“翻”字,与“帆”同音的字,都有别的叫法。

同期声: 我唱个情歌给你们听听。

唱唦 ,我唱给你们听啊。

正月探妹是新春,婆家请个媒人来求亲,

你到婆家去我的妹呀,我又怎么舍得你。

解说:

想到儿子们手头都不宽裕,老人决定用自己积攒的两千块钱打碑,可还差点。今天他想再来侃侃价。

同期声:

这个价最少要两千四,

两千四百块钱,我看太高了吧?

现在石料又贵,要这样才打得起。看您老年人,最低两千二,优惠两百块钱。

在我这里你还要少一点,……搞两千块钱。

您这么说就蛮吃亏,蛮吃亏啊。本来优惠不起,您这么大年纪,专门来一趟不容易,算了,就按您的两千块钱,嗯。

我是个驾船的,你也晓得。你在河里用得着我,我一定给你帮忙。不是我吹牛的,在官渡口这一带,有好多人都喊我叫“水府三官”(水神)。(别人说)坐在他船上不要紧,就当坐在你自家的沙发椅子上。以后我慢慢感谢你,这次把你吃了亏。

 

解说:

由承娃子提议,新船装了台柴油机。承娃子开过三四年机动船,摆弄这些是他的强项,爷爷和父亲都得听他的。

字幕:谭邦武老人的孙子谭承魁

同期声:

承娃子,这个舵究竟怎么搞,是拿起来划还是不划。你说说看。

就这样搞,怎么搞。

我原来说了,那个舵和挂机一样,下那样的口子才好搞,说了不相信,这不好上也不好下。

也不是我不相信,我不在场,你不要埋怨我。这个事你们以机器为重,我以木舵为重。

解说:

老人守在茅棚两个多月了,大事小事操碎了心。昨晚,为做船篷的事,他又和老二闹了一场,到现在还憋着一肚子气呢。

同期声:

一说这也会做,那也会做,说的人多得很,他到底能做什么呢。这不是阴合阳合,在社会上混饭吃,妖言惑众,要有本领才行。

他又不懂,有什么办法。那个木匠,我说你帮我修个“能杆”,做个“羊娃”,我不守在那里说,他还搞不成器,不晓那个东西得怎么搞的。那难道说我说错了。他想把我斗得一无是处,你们不行唦。我没想充能,我这大把年纪了,已经浑身掉了井,只剩两只耳朵挂起了,我还充什么能,冲得出去早就冲出去了,还到今天。

 

解说:

木船升帆得几个人配合,儿子孙子都没干过,靠老人一个人忙前忙后,就有些顾不过来了。

同期声:把板子横一块,莫扯起,哪里是挂那边。

这个叫力绳,这个力绳都没栓紧,有时掌到中间滑了。

我说的你要好好地听着。

听着,承娃子,爷爷说的要记在心里。

我这个爷爷就像这太阳快落了,我这些东西不想把它带到土里去,就是要教给你们。

好,我把力掌起来,看看今天什么风向,

好,听爷爷的掌起来。

 

解说:

新船下水之前,老二请了个皮影戏班子,一来图个吉利,二是答谢周围的邻居。

皮影戏是三峡人喜爱的民间剧种,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近些年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了。

 

字幕:1997118日,三峡大坝第一次大江截流 ,谭邦武老人和儿子孙子前往现场。

 

字幕:200356日凌晨   新船下水前祭拜水神

同期声:日积食粮,天地开张,上上下下,顺理成章。

日积食粮,天地开张,上上下下,满满堂堂。

 

黑场字幕:200361日,三峡大坝下闸蓄水。

 

同期声:

    原来镇政府的房子全淹光了,这永世千年都看不到了

老街今天十二点以前全部淹完了。

淹光了么,连向国先的屋都淹了嘛!我准备搞三部网,那里搞一部,马上湾搞一部,这里搞一部,搞点鱼,旅游的来了一个月还能弄几个钱,马马虎虎,下面的田全部淹完了,两亩地全都淹完了。

 

同期声:这里淹过了,这个纤痕在下头,水涨起来淹过了,在前头窑湾的拐角处看有没有。这里淹过了。推桡,慢慢推,

解说:

三峡大坝第一次蓄水受到了世人关注。这段时间,来三峡的游客不少,这两位就是想亲眼看看纤痕被淹没的最后时刻。

同期声:哎,那里还有一点,还有一点。还有尺把水就没有了,后半天(下午)就没有了,这两天一过想看这个纤痕是不行了的。

 

字幕:第二天上午,长江三峡最高处的纤痕淹没了。

字幕:63日,巫峡口造船沙坝淹没。

      6月5,官渡口老街淹没。

2003610,三峡大坝坝前水位达到海拔135米高程,数千城镇村庄消失在水位线下。

 

黑场字幕:一年后

 

同期声:重庆开头,嗨嘿,两条江,嗨嘿。你们都要帮忙搭腔啊。

        上有罈子,嗨嘿,嗯,对了。下有缸,嗨嘿

字幕:巫峡链子溪

解说:

蓄水后,三峡里小沟小溪的水也涨起来了,木船进出更加方便。时常有游客租用老二家的木船,每个月可以弄个千把块钱。因为机器跑的快,驾船的事基本上交给承娃子了。

同期声:您现在不开船了,可以享清福了。

本来你这个说法是对的,享清福,但我还没有这个思想。我在河里搞了几十年,创造了一些经验,我只要是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我还是想继续干下去。明年我一定要再打条船。

您这么大年纪还有这个雄心壮志,您应该靠他们养活了,他们应该孝敬您了。

干到那一天了,硬是爬都爬不动了,去他妈的,算了!

 

 

 

 

 

 

 

 

片尾字幕:

编导:姚松平 朱军华

摄像:刘德东 张宁 鲁澧  田青

摄像助理:徐 巍

编辑:韩 玲

字幕:汪 君

解说:彭 松

特技:吴 琳

音乐:宋 力

合成:鲁勇  周刚

技术:彭波平 李卫涛

制片人:郭跃华 习容

技术监制:于宪生  李晓桦

监制:景高地 何玲 王正忠

总监制:唐源涛 蒋隆荣

湖北电视台

        夷陵电视台 联合制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