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秉爱》:许多中国人的脸

(2012-05-01 23:45:24)
标签:

秉爱

纪录片

移民

脸谱

杂谈

分类: 网络转载

相信任何看过《秉爱》的人,都很难忘记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张秉爱的脸。她的坚韧,绝对可以给每一个人都留下印象。据说,许多观众在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秉爱》应该是去年以来内地名气最大的一部纪录片,因为在著名的山形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当然这个“著名”应该也仅限于对电影这个东西了解较多的观众),也因为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不少的放映——在google上搜索关键词“秉爱”,竟然有超过200万个结果;虽然实际有效的搜索结果并没有那么多,但其中确实有许多在不同场合看过此片的观众写下的观感。这对于一部2007年的、没有盗版碟的内地纪录片来说,确实蛮令人惊讶的。当然也还有许多网友是在问:哪儿能看到这部电影?

哪儿能看到这部电影?在不知道《秉爱》是否会发行音像制品之前,没人能够回答。当然在我们这个只要有正版就会有盗版的国度,只要你的片子有一定的吸引力,无论是把音像版权卖给国内或国外,都一样有人会出老翻。这当然也凸现出内地纪录片在传播上的困境,有观众想看,纪录片作者们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只在小范围内流传,但中间的渠道却是空缺的。都说现在进入了“长尾时代”,小众的需求也可以养活创作者;可是内地纪录片在这方面,似乎还缺少可资参考和复制的范例。《秉爱》的对策是:尽量多地放。比如在广州,这部纪录片就至少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放过三次。

《秉爱》在山形电影节得的是亚洲新浪潮小川绅介奖,奖的名字来自于该电影节的创办者小川绅介,据说《秉爱》也颇有些小川绅介作品的味道。虽然内地的大部分艺术电影观众一部小川绅介的纪录片都没看过(一个有趣的事实是,google“小川绅介”只有2万多个结果,是“秉爱”的百分之一。这位大师的作品对许多内地观众来说,暂时还只是某种传说。),但可能很多人都有一本《秉爱》导演冯艳翻译的小川绅介著作《收割电影》,都听说过小川绅介拍摄反对成田机场建立的农民时,和他们一起与政府抗争。《秉爱》的故事与此颇有些神似,是关于三峡移民中不愿搬走的一家;这一家的主心骨,是名叫张秉爱的妻子。秉爱的丈夫腿有毛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夫妇俩和两个孩子主要都是靠秉爱务农养活。秉爱不愿搬的原因很现实,她只希望村里能给一块离田离水近一点的宅基地。

冯艳对秉爱进行了长达7年的拍摄,影片记录了她与村干部的交涉,但更多的时间是她如何劳动、如何与丈夫和家人共同生活,以及她对着摄像机——其实是她和冯艳的——聊天,说自己的故事和心事。一个农村底层女性的生活在冯艳的镜头前舒展开来,里面是太多的劳累与辛酸,然而秉爱总是面带坚毅常有笑容,没有一点气馁。对三峡移民来说,可以选择拿一笔钱进城——但秉爱知道进城之后的生活会让自家更穷困,她也不愿接受村里安排的宅基地,因为离种地的生产资料太远。读过高中的秉爱,只能拿着移民的政策条例手册,向村干部据理力争,说着手册上的“要以就近安置为原则,要方便移民的生产生活”。我们大概都知道中国基层的状况,冯艳也没有去探究村里对此事的处理是否有什么内情,我们只看到秉爱无力地抗争着,直到全片结束也未果。我来自湖北的同事,老家就在秉爱家那一方,他看到片中的许多段落,比我有更多的感触:秉爱的儿子上的那所镇上的中学,就是他小时候上过的;而片尾在山坡上与秉爱谈判的眼睛男干部,就住在他们家楼上。同事的感慨是,他看到了人的另一面。

我们看到的,是秉爱的这一面。她不愿离开土地,因为土地是她唯一有把握的东西。“土能生万物”,“只要我还能动,在土里刨一天,我就能有吃的。” 所以秉爱说城里的生活也没有多好,就是可以玩,自己也没本事在城里赚钱……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在找一些理由支撑自己的生活?人要想活得踏实,大概总要对自己的生活建立某种笃信。秉爱和土地的关系,与一个三轮车夫和三轮车的关系,应该没有太多不同。事实上,广大的中国底层社会,不就是靠着这种“勤劳、善良、勇敢”在维系着么?

而人要活得踏实,还要有目标——或曰理想愿景,其实都是一回事。秉爱的是什么呢?“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只想两个孩子。真的,一切希望都在两个儿身上,我再苦再累,人家哪个不说我苦,我觉得不苦不累。哪怕累得没办法,累得要死,累得晕了,站都站不稳了,心目中还是想的两个儿,想两个儿以后能够有个美丽幸福的家庭。人家说我嫁了个没用的男人,我偏偏的,我要把男人、孩子捆到一起,把一家人捆得团团圆圆的。将来我死了以后,我也留个好名声,某某人的妈,再造孽,她还是把她的丈夫照顾得好好的。” 同理,这种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笃信,也是维系中国底层社会稳定的要素之一,尽管它已经相当脆弱动荡。

当然,这并非是说秉爱坚强的性格不令人钦佩,并非是说秉爱深情的讲述不令人动容;只是,这确实是多数中国人的面貌。而《秉爱》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冯艳用她的耐心、坚持和诚恳,如此贴切地还原出了,这许多中国人的面孔。

(文/howi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