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龙脊》简评
(2012-04-30 20:49:14)
标签:
纪录片简评影视评析文化杂谈 |
分类: 网络转载 |
纪录片《龙脊》拍摄于1994年,讲述了发生在广西一个偏远山区——龙脊的故事。龙脊位于大山深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但这里的人们尤其是孩子表现出的却并不是愚昧落后的状态,而是一种勤劳质朴、求知若渴、积极向上的状态,《龙脊》向我们呈现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群在贫困中积极向上的人的生活状态。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龙脊》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的地方。
在选题上,《龙脊》着眼于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显示出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极大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这些背后所隐藏的极大社会责任感。义务教育普及和贫困问题是中国山区曾经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和矛盾,作者将镜头聚焦于一个小山区的几个人身上,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记录,用影像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生活、求知的历程。影像语言在表现社会问题上虽然比不上文字直白、深刻、有力,但其形象具体的特点更容易唤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感受以及再思考。本片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更加增强了观众的感受,如片中9天9夜的大雨的场景,给人以真是、紧迫感,使得我们不由得为大雨中龙脊人的生活担忧;再如,教室外那一个个失学儿童的身影以及他们趴在门口听课的表情,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我们意识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迫切性。作者通过记录片不仅仅是在向我们讲述问题,他更是在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引导人们来解决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影片不仅表现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更体现出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在主题表现上,《龙脊》别出心裁,有众多值得揣摩的地方。首先,在选材方面,《龙脊》以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活片段为素材,给人以极强的真实感。例如,放学后潘能高和番军权在放牛时背课文、潘军权犯错 后被老师罚冲厕所、能高爷爷买米后抱怨米价上涨等等,这些生活化的场景,看是与主题无关其实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将观众深深带入到了主人公的生活中。同时,影片在素材上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典型性,避了免落入琐碎与繁杂。例如,片中的淘金、考试、希望小学的修建等主要情节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其次,在结构上,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以空间转换为辅线,穿插着几个主人公的生活历程,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是影片显得生动、丰富,但又避免了混乱,不失严谨。在时间上,影片记述了主人公从开学到放假再到开学(也就是从四月到九月)的生活历程;在空间上,影片的主要镜头集中在学校和几个主人公的家庭上,记录了他们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在内容的组织上,主要围绕潘能高、潘军权、潘纪恩的生活展开,这几个人的故事有交织,但各有不同。这种复合式、多线索的叙事编排手法,增加了影片的内容容量,使影片的表现灵活而富有张力,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龙脊》在拍摄技巧、画面色彩、剪辑制作等方面都有其成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