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观赏石
(2011-10-10 12:47: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玉奇石研究类 |
河洛石,又称洛水石,洛阳黄河石,产于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的黄河、洛河、伊河中。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流经熊耳山,进入洛阳,汇集涧河、漯河、伊河等,东入巩县注入黄河;伊河发源于熊耳山,流经河南的栾川诸县,经伊阙龙门进入洛阳,再东北流至偃师入洛河。洛阳市山脉纵横,河流交错,伊河洛河两条古河道处于市郊,奇石资源非常丰富。
河洛石属河卵石,由多条河流汇集,经过长期水流的搬运、冲刷、打磨、浸染而成。洛河伊河中的石头主要来自熊耳山脉,在河床中经过漫长磨励,形状圆浑,姿态万千,石表温润,纹理变化无穷,色泽典雅,多为褐、棕褐、深黄、浅黑等色,亦有白色者,体量小者如拳,大者不过尺余。洛阳段黄河汇纳了洛河、伊河、汝河等支流,其石质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石质坚硬细腻,古朴典雅,色彩斑斓,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有机幻变,石上纹理绮美,构图奔放、粗犷,妙趣横生。小者可置于几案,大者可立于厅堂。
河洛石温润典雅,图纹造型繁多,色泽艳丽斑斓,古时已有观赏和利用。《云林石谱》洛河石:“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其最白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变假玉或琉璃用之。”
2、洛阳牡丹石
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产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县寇店乡万安山中。该石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掘出的新石种,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故名。
洛阳牡丹石为辉绿玢岩和白色斜长石混合体,质地细腻,硬度6~7度,整块石头呈墨绿色,石中分布着状若牡丹花的斜长石斑晶,其斑晶多为白色,少许粉绿,花形逼真,花瓣宽厚,花姿百态,布局自然,图案清晰,淡雅高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洛阳牡丹石蕴藏量较少,是稀有石料,一般经打磨后作观赏石欣赏,也可精雕细琢制成形态各异的工艺品。
洛阳牡丹石形成于距今数亿年前,白色花纹是斜长石晶体,墨绿色基质是细粒的隐晶质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富含铁、镁质为主的矿物。当地下岩浆上升到地表附近温度下降时,早期结晶的斜长石颗粒较小位于中心,形似花蕊;相继结晶出的斜长石颗粒长,既大又多,聚集其外围,恰如花瓣。同时被大量结晶相对较快,皆以细粒或隐晶质形态出现的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隔开,斜长石则以斑状分布在以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为主的基质之中。
3、梅花石
梅花石,又名梅花玉、汝州石,也称汝州玉,产于河南省汝阳县上店乡关帝沟。该石磨光后,纹理美观,有的呈现出梅花状花枝花瓣图案,故名。汝阳梅花石的开采利用始于商周,鼎盛时期为东汉初期。
梅花石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多呈黑色、墨绿色,少数紫红色;石中常呈现出白、红、青、绿、黄、紫等斑纹,形如梅枝、梅花,花朵似含苞,似怒放,簇拥成团,图案异常艳丽。尤以底色为黑,石上梅枝虬曲,各色花朵同时出现者为佳。梅花石具斑状结构、杏仁状及块状构造,显油脂光泽、玻璃光泽,微透明,硬度6~7,密度2.74克/厘米3,可雕性良好。
梅花石是一种杏仁状安山岩,由火山喷流的岩浆冷凝而成,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众多气孔和裂隙,后被多种矿物所充填。其中红色杏仁体为正长石或含铁的玛瑙,绿色杏仁体为绿帘石或绿泥石,白色杏仁体为石英或方解石。奇形怪状的杏仁体经加工磨光后,极像梅花的花朵,气孔间的裂隙被矿物充填后,则形似梅花的枝干,极具观赏价值。
4、黄河日月石
黄河日月石,也称日月星辰石、洛阳太阳石,产于河南省洛阳一带的黄河河床。该石属砾石家族,石上色纹似日月星辰,故名。色艳者似日,色淡者如月,图纹富有变化,对比强烈。色彩有红、桔黄、白、黑等,构成圆、半圆、月牙圆等图案。有的淡黄套淡红,或圆周镶一圈墨褐色边,或套色、间色,恰如日食月食及环食;有的在圆纹周围点缀多个大小不一的点状色斑,恰似群星灿烂;还有的在日月周围形成一条或多条云纹,如东海朝晖,长河落日,彩云追月;也有的一块石上出现多个同类圆,又似九大行星。
日月石主要观赏其图纹,岩质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以石英岩和沙粒岩为主,硬度一般在5度左右。原岩大部分来自黄河沿岸的山体中,由暴雨洪水冲入黄河,并撞击破碎成大小石块,经河水冲刷磨砺后光滑细腻,其沙粒岩因河磨损程度不同有的则非常粗糙。由于卵石长圆不等,形成的图案多偏向一边,要采到一块较佳的石品,亦需发现机遇。日月石品种独特,色调丰富,图案逼真,但产地狭、蕴藏量较少。
河洛石属河卵石,由多条河流汇集,经过长期水流的搬运、冲刷、打磨、浸染而成。洛河伊河中的石头主要来自熊耳山脉,在河床中经过漫长磨励,形状圆浑,姿态万千,石表温润,纹理变化无穷,色泽典雅,多为褐、棕褐、深黄、浅黑等色,亦有白色者,体量小者如拳,大者不过尺余。洛阳段黄河汇纳了洛河、伊河、汝河等支流,其石质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石质坚硬细腻,古朴典雅,色彩斑斓,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有机幻变,石上纹理绮美,构图奔放、粗犷,妙趣横生。小者可置于几案,大者可立于厅堂。
河洛石温润典雅,图纹造型繁多,色泽艳丽斑斓,古时已有观赏和利用。《云林石谱》洛河石:“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其最白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变假玉或琉璃用之。”
2、洛阳牡丹石
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产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县寇店乡万安山中。该石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掘出的新石种,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故名。
洛阳牡丹石为辉绿玢岩和白色斜长石混合体,质地细腻,硬度6~7度,整块石头呈墨绿色,石中分布着状若牡丹花的斜长石斑晶,其斑晶多为白色,少许粉绿,花形逼真,花瓣宽厚,花姿百态,布局自然,图案清晰,淡雅高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洛阳牡丹石蕴藏量较少,是稀有石料,一般经打磨后作观赏石欣赏,也可精雕细琢制成形态各异的工艺品。
洛阳牡丹石形成于距今数亿年前,白色花纹是斜长石晶体,墨绿色基质是细粒的隐晶质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富含铁、镁质为主的矿物。当地下岩浆上升到地表附近温度下降时,早期结晶的斜长石颗粒较小位于中心,形似花蕊;相继结晶出的斜长石颗粒长,既大又多,聚集其外围,恰如花瓣。同时被大量结晶相对较快,皆以细粒或隐晶质形态出现的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隔开,斜长石则以斑状分布在以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为主的基质之中。
3、梅花石
梅花石,又名梅花玉、汝州石,也称汝州玉,产于河南省汝阳县上店乡关帝沟。该石磨光后,纹理美观,有的呈现出梅花状花枝花瓣图案,故名。汝阳梅花石的开采利用始于商周,鼎盛时期为东汉初期。
梅花石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多呈黑色、墨绿色,少数紫红色;石中常呈现出白、红、青、绿、黄、紫等斑纹,形如梅枝、梅花,花朵似含苞,似怒放,簇拥成团,图案异常艳丽。尤以底色为黑,石上梅枝虬曲,各色花朵同时出现者为佳。梅花石具斑状结构、杏仁状及块状构造,显油脂光泽、玻璃光泽,微透明,硬度6~7,密度2.74克/厘米3,可雕性良好。
梅花石是一种杏仁状安山岩,由火山喷流的岩浆冷凝而成,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众多气孔和裂隙,后被多种矿物所充填。其中红色杏仁体为正长石或含铁的玛瑙,绿色杏仁体为绿帘石或绿泥石,白色杏仁体为石英或方解石。奇形怪状的杏仁体经加工磨光后,极像梅花的花朵,气孔间的裂隙被矿物充填后,则形似梅花的枝干,极具观赏价值。
4、黄河日月石
黄河日月石,也称日月星辰石、洛阳太阳石,产于河南省洛阳一带的黄河河床。该石属砾石家族,石上色纹似日月星辰,故名。色艳者似日,色淡者如月,图纹富有变化,对比强烈。色彩有红、桔黄、白、黑等,构成圆、半圆、月牙圆等图案。有的淡黄套淡红,或圆周镶一圈墨褐色边,或套色、间色,恰如日食月食及环食;有的在圆纹周围点缀多个大小不一的点状色斑,恰似群星灿烂;还有的在日月周围形成一条或多条云纹,如东海朝晖,长河落日,彩云追月;也有的一块石上出现多个同类圆,又似九大行星。
日月石主要观赏其图纹,岩质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以石英岩和沙粒岩为主,硬度一般在5度左右。原岩大部分来自黄河沿岸的山体中,由暴雨洪水冲入黄河,并撞击破碎成大小石块,经河水冲刷磨砺后光滑细腻,其沙粒岩因河磨损程度不同有的则非常粗糙。由于卵石长圆不等,形成的图案多偏向一边,要采到一块较佳的石品,亦需发现机遇。日月石品种独特,色调丰富,图案逼真,但产地狭、蕴藏量较少。
|
|
|
|
|
16、浮光石
浮光石,产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浮光山。《云林石谱》浮光石:“光州浮光山石产土中,亦洁白,质微粗燥。望之透明,扣之无声,仿佛如阶州者。土人琢为方斛器物及印材,粗佳。”注: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17、花蕊石 花蕊石,别称花乳石、白云石,产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一带。该石为变质岩类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主含碳酸钙及含水硅酸镁。呈不规则的块状,有棱角而不锋利,表面白色或淡灰白色,夹杂有淡黄色或黄绿色的点状或条纹彩晕,阳光下有闪烁的星状光泽。体重质坚,断面不整齐,以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可用于琢制器物,亦可入药。 《本草图经》:“花乳石,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器。”注:阌乡县史称湖县,1954年划归灵宝县.1993年5月灵宝县更名为灵宝市。 18、密石 密石,又称密玉,主要产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新密市(原密县)牛店镇助泉寺村等地。该石属石英岩,硬度为7度左右;色泽鲜艳均匀,极少杂质,呈浅绿、翠绿、豆绿、肉红、黑、白等色;以红、绿色为佳,尤其是绿色翠透者最为珍贵,具有翡翠特色;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适于雕刻工艺品和首饰,在古时即被开发利用。密石因产密县而故名,在国际上亦称"河南翠"。 密石为石英集合体,致密块状。含石英97%-99%,另含少量绢云母、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磷灰石、燧石、其他金属矿物、泥质物等。矿区位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地处中原腹地,丘岭连绵,密石资源蕴藏量丰富。 19、灵青石 灵青石,主产于河南省洛阳市洛河沿岸。该石外形千壑百孔,巧而不拙,石上洞岩悬壑、曲径通幽,以似景观状者为多,颇具观赏性。 20、黄磬石 黄磬石,产于河南省洛阳市。该石形状似太湖石,呈米黄、谷黄、淡黄等色,有些夹杂有深黄色的条纹。叩之有声,音律圆润而悠长。 21、伊水石 伊水石,又称鸡血石,产于河南省河洛山区伊水沿岸。该石晶莹温润,红如艳霞,光彩鲜丽。 22、林虑石 林虑石,产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林州市。该石质地坚硬,多峰峦迤丽,嵌空险怪,产出较少。 《云林石谱》林虑石:“相州林虑石,产交口土中,其质坚润,扣之有声。石多倒生向下,垂如钟乳,融然天成。錾去粗石,留石坐,峰峦秀拨,如载山一座,亦有成物状者。石色甚碧,曾贡入内府,有蓝关苍虬洞天等名,凡十余品,各高数寸,甚奇异。又有一种,色稍斑而微黑,稍有土渍,易于洗涤,有大山势,四面徘徊,惟背稍著土,千岩万壑,峰峦迤丽,颇多嵌空,洞穴宛转相通,不假人为。至有中虚可施香烬,静而视之,若烟云出没岩岫间,此石因崇宁间方士相视地脉偶得之,大不逾三五尺,至于拳大,奇巧百怪。”注:宋相州林虑(今安阳林州市),东汉时为林虑县,南宋升为林州,明代改为林县,1994年元月撤县设林州市。 23、相州石 相州石,又名梨园石,产于河南省安阳市漳河沿岸。《云林石谱》梨园石:“相州之北数十里,地名梨园。漳河水中出石数种,或如浓墨圆点成纹,或深黄匾头,颇坚润。土人谓之姜豉石。堪琢为器物,亦磨作镇纸,其价甚廉。”注:相州,今河南安阳。 24、白马寺石 白马寺石,产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之野。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水,东望伊洛平原。《云林石谱》白马寺石:“河南府白马寺之野中,每大雨过,土中多获细石,颇碎。一种色深钳绿,类西蕃马价珠。一种色稍次。一种色淡绿。纹理多斑剥,鲜有莹净者。间有刻成物像,其大不过如梅李。色深绿者价甚穹。此石产外国,盖西洛故都之地乃有之。……”注: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 25、方城石 方城石,又称黄石、唐石,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以北9公里处的黄石山(又名小顶山、方城山)。该石质地坚润,纹理细密;石中图纹千姿百态,有何纹、玉带纹、眉纹等;呈绿、墨、灰、紫、青等色,时纯时杂多彩,其中几种组成复合色时,则形成独特灿烂的彩色画卷;其种类有青石、紫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红云石等,以紫石、墨石为佳,而稀有之凤眼石则更珍贵。方城石适宜制作砚台,曾为米芾所大加称道推崇,被称誉为砚中精品,其制砚历史悠久,始自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明之后。 方城石制成的砚台称"方城石砚"、"黄石砚",其质如玉、声如罄、色多彩,古朴典雅。具有呵气凝露,贮水不涸,磨墨无声,发墨如脂,不损毫锋的特点。 方城石岩质属微变质粉砂质绿泥绢云板岩。矿物成分有绢云母、绿泥砂、石英、白云母、赤铁矿、磁铁矿等。岩石致密,细腻,矿物颗粒均匀,直径在0.01-0.03毫米之间。尤其在紫红色泥质板岩中,有青灰色含小石英晶体或板岩砾石,形态呈圆形、椭圆形和红、灰相间的圆环形状时,则成为砚品中的凤眼石以及石眼,而“凤眼”有数个并序分布者,可视为珍品。 宋•杜绾《云林石谱》方城石:“唐州方城县石出土中。润而微软,一澹绿,一深紫,一灰白色。石质不甚细腻,扣之无声。堪治为方斛器皿,紫者亦堪作研,颇精致发墨。”宋•米芾《砚史》:“唐州方城县葛仙翁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亦有淡清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此石近出始见十余枚矣。”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