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出师表》优质课视频有感
今天下午按例是语文组的集体教研,这次教研活动,张段长主要让老师们集体备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出师表》,并且通过比较求实中学老师的备课思路与一节优质课视频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可以借鉴之处。
一、求实中学的授课与优质课的PK
通过观看这次优质课,参与教研老师们从中受益匪浅,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张段长关于求实中学的授课特色与视频当中的授课之异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张老师说到,如果是求实中学老师讲《出师表》,那思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是讲解《三国演义》,以同学们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三国故事尤其是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来引导大家学习本篇课文的积极性,同时渗透对本篇课文背景的讲解;其次是指导同学朗读课文;再次是讲述“表”这种文体;接下来是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包括重要词义、古今异义、重要句式等等;最后讲解文中其他的重点内容,如诸葛亮对刘禅的三条建议等。线索梳理下来,感觉知识点的灌输居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不高。
而这次优质课的课堂却让大家有了崭新的视野。
首先,老师继上节课讲解本课的基本字词之后,在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并且指导学生要进行合作朗读,互帮互助,争取读得步调一致。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如“开张”、“卑鄙”、“痛恨”等等,紧接着出示本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并让同学试着朗读。再接着,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朗读了这篇课文,并在此之前引导学生在听老师泛读的同时找出精彩的句子来并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刚开始由于录制视频的缘故和课文本身的难度问题,很多同学发言并不积极,但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之后,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挑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并做了点评,最后还附有深情、富有气势的朗读,课堂气氛被很好地带动起来了。在讲解文章结尾部分时,老师以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临表涕零,流的是什么泪?学生讨论、回答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多新颖的想法被提了出来。在回顾“表”这类文体时,老师比较了《陈情表》与《出师表》两篇课文,在相互比较中,让同学们发现这类文体的共通之处。接下来,老师又出示了岳飞的手书《前出师表》,以一代名将岳飞的笔迹,加之其人其事,再来理解诸葛亮的《出师表》的情意便更加地容易了。讲完课文之后,老师又适时地根据学生对刘禅比较熟悉的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刘禅,读完《出师表》后应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同学们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本篇课文的感知又加深了一层,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在课堂的最后,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学生自己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和历史当中真实的诸葛亮谈谈对诸葛亮其人其事的看法。
总的来看,这次优质课视频是及其成功的,并且有非常多的可以借鉴的地方。(1)本次课老师主要由语言的品读(品味语言入手,使学生进入文章当中去)来导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课堂中老师通过同一类文体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使学生对“表”这类问题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体验。(3)在课堂的结尾部分,作者抓住诸葛亮的临表涕零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全文感情的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4),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的课堂境界是很高的,立意也非常高。
二、文言文是否应该多一些言情?
观看今天的优质课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文言文是否应该多一些言情?优质课当中的老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及情感的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本课结束之后,对本篇课文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最为理想的。而我们老师经常的作法就是极力想把文言文中所有的重点考点一股脑地往学生的脑子里塞。最后呢?学生对文言文是越来越厌烦,看到难懂的文言文就发怵。这样的课堂,老师上课是最累的,学生是最不愿意听的,而效果也是最差的。所以,不妨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多一些言情。
而要言情,首先得让老师真正地喜欢上所要讲的课文,在喜欢的基础上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言。情自何来?情自故事来,自语言来。所以,我们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浪费”一些时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讲讲课文背后的故事,加以情感的引导,从品读文章的语言增加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讲故事,学生自然乐意听(让学生听了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是最好的,不要就当做课堂的配菜给听了);品读语言,让学生自己品味其中的好处,自己感悟、自己用心去读,这样更富有感染力。
所以,不妨“浪费”一些时间来言情,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重点,知识点渗透其中。在应试一关,平时的测试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2012.9.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