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傳媒HSEEMEDIA|“品类战略”

标签:
品牌广告品牌运营商业美陈新媒体运营元宇宙 |
分类: 整合推广 |
品牌只是品类冰山的一角
品牌只是营销中直观可见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每个强大品牌底下都有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类在支撑,就像冰山尖角下面才是冰山的主体,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一个品牌的强大和品类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品类时代来临
品类时代的营销,其核心以成为潜在心智中品类代表为目标,通过把握商业发展趋势,发现品类机会,成为心智中的品类代表,并推动品类发展,不断进化,最终主导品类,创建真正的强大品牌。
心智及心智模式
心智:所谓“心智”就是人们过滤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方式和空间。
心智模式: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他人、周围世界的既有认知就是“心智模式”。
心智资源与心智份额
心智资源:人们对事物认知中的正面部分
在营销中如果能够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心智资源,将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比如云南白药推出的众多产品中,都充分借助了百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止血良药”的心智资源。
心智份额:就是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占有率。
品类的两种定义品类:消费者心智对商品信息的归类
消费者面对成千上万的产品信息,习惯于把相似的产品进行归类,而且通常只会记住该类产品的代表性品牌。消费者心智对信息的归类,我们就称之为“品类”。
形象地说,品类就是消费者心智中储存不同类别信息的“小格子”。品类的打造是一个动词而非名词,在此我们使用"categoring"这个词来表达“品类化”这个动态概念。
市场角度的品类与心智角度的品类有何不同?有时候,二者是一致的,例如,在市场中,汽车和卡车并不属于同一个品类,在心智中也一样。但很多时候,二者并不一样。例如,从市场的角度,浓缩果汁与非浓缩果汁属于一个类别,但是从心智的角度看,它们属于不同品类。
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
只有在消费者决定了品类之后,才说出该品类的代表性品牌,我们把消费者的这种行为特征称为“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
消费者想要购买一瓶饮料的时候,通常会先考虑购买可乐、纯净水还是绿茶或者果汁,一旦确定了购买可乐,他会说出可口可乐的名字。
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品类之争
在消费者心智中相互竞争的并非品牌,而是品类。宝马与奔驰的竞争,实质是窄小灵活的驾驶机器与宽大气派的乘坐机器之间的竞争;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实质是经典可乐与新一代可乐之间的竞争;
品牌价值的两个决定要素
第二是所在品类的价值大小比如:可口可乐在可乐品类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可乐曾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有数百亿美金的市场规模,所以可口可乐品牌长期占据最具价值品牌榜首。
创建品牌的本质:
锁定品牌与品类完整意义的品牌应该包含两个部分:品类和品牌名。品牌名和品类一旦产生关联,锁定在一起,就完成了品牌的创建;创建品牌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将品牌名与品类名锁定在一起。比如:不仅要宣传推广劳力士这个名字,而且要把劳力士和心智中叫做豪华瑞士手表的品类锁定在一起。
品类源自分化
分化不同于市场细分
首先,立足点不同。市场细分理论诞生于营销竞争的市场时代,立足于市场,而分化诞生于心智时代,立足于营销战争的终极战场——潜在消费者心智。
其次,市场细分的重点是对现有市场和需求的聚类,目的在于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展开营销;分化则重点研究潜在消费者心智认知的归类,目的是发现可能的新品类机会。
从结果来说,市场细分更多的在于更好地满足现有的消费者需求,分化则更多的是创造新的顾客和需求。
比如:“随身听”的发明,能说是发现消费需求并满足了需求吗?显然不是,“随身听”实际上是索尼公司创造了需求,引领了需求。
以一个试图进入啤酒领域的品牌为例,市场细分的重点在于将现有的啤酒消费人群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数个群体作为目标,并根据其需求特点设计产品,有针对性地展开营销。而从分化的角度,重点则在于寻找开开创新品类的机会,然后界定新品类可能的潜在顾客。最终,市场细分角度诞生的可能是更适合于某一个人群口味的啤酒,分化角度诞生的则可能是市场上并不存在的一种啤酒。
第3章 开创新品类
开创新品类是手段,核心的目标是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的代表。
技术创新开创新品类
第一种方式是技术革命。GE就是由科技革命创建的品牌。众所周知,GE的创始人爱迪生是电灯的发明者,GE正是借助这种强大的势能以照明起家,并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品牌。
第二种方式是技术创新。与技术革命不同,技术创新只是对现有技术进行较小的革新甚至是升级或改良。比如:苹果公司从图形界面电脑到触屏手机,再到平板电脑,事实上,苹果所开创的每一个新品类都没有借助任何的革命性技术。
新趋势开创新品类
开创“市场中有,心智中无”的新品类
喜之郎抢占果冻品类
聚焦开创新品类
开创新品类是手段,核心的目标是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的代表。因此品牌甚至可以在一群延伸品牌中通过聚焦,打造专家品牌,从而占据品类代表的位置。
比如,格力通过长期聚焦“空调”品类,成为该品类的领导者。
对立开创新品类
对立面战略可以让品牌与既有的领导者产生很好的关联效果,心智总容易把好和坏、正和邪、黑和白等概念关联起来,当想到其中一个概念时,也容易想到相反概念,起到借助领导品牌建立认知的作用。因此,在一个成熟的品类中,消费者会分成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倾向于选择领导者,另一个群体则不愿意选择领导者,并且通常选择与领导者对立的产品。
关键点:找到战略性对立
新品类四要
如何判断新品类的市场规模?
一个重要的参照是新品类对手(可能是完全替代性品类,也可能是部分替代性品类)的现有市场有多大。例如在预计液态豆奶品类的前景有多大时,理论上讲可以参考液态牛奶品类今天的市场大小。
新概念并非都是新品类
比如:国内曾有企业推出过“纯净酒”,宣称“经过高科技处理、不含甲醛”,实际这种概念在心智中形成不了品类。
避免过度分化
这正是品类分化的规律:从主流到支流。绿茶无疑是瓶装茶饮料最主流的品类。
警惕新品类杀手
在瓶装茶饮料市场,冰红茶、茉莉花茶等都有开创新品类的机会,但由于领导品牌康师傅采用品牌延伸的方式推出了相应的产品,统一也采用同样的策略跟进,这样,康师傅依旧占据冰红茶的第一。今天,消费者已经不认为冰红茶还是一个新品类,这个机会已经被新品类杀手康师傅和统一成功扼杀了。
刻板印象与领导品牌
1、心智认为领导品牌比其他品牌好。“好产品自然好卖VS好卖的的自然是好产品”
2、第一品牌意味正宗;
第一的市场优势
1、进入渠道的成本更低;
2、具备新闻性,容易受媒体关注。
成为心智中的第一,而非市场中的第一。
品类化的五大要点
品类化的五大要点:启用新品牌、为新品类命名、为新品牌命名、标志性视觉、聚焦核心品项。
启用新品牌
首先,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一个品牌名通常最能代表的只是某一品类;其次,当品牌名称在心智中和某个品类紧密挂钩时,品牌就无法被移动。
此外,消费者的心智更容易接受一个标注新品类的新品牌,新品牌可以带来新奇效应,令消费者和媒体更容易关注,同时也更容易引发对新品类的话题和口碑效应。
比如:蒙牛推出特仑苏、娃哈哈推出营养快线、奔驰推出迈巴赫
延伸品牌可以节约广告和营销预算吗?
康师傅为什么能在方便面与茶饮料中同时成功?
原因:1、它是这两两个品类的开创者;2、对手全是延伸品牌;
聚焦核心品项
为新品类命名
每个创新品类的品牌都面临着两种命名考虑,一个是品类名,另一个则是品牌名,二者命名的要求截然相反。
品类名要求通俗、容易理解、具有通用性;面对新品类,消费者首要的问题是,它是什么?品类名的作用是给予消费者直观、简洁的答案,而不是令消费者更加迷惑或者浮想联翩。如红茶、绿茶、乌龙茶
为新品类命名的重要方法是尽可能借助已经具有广泛认知的概念和品类。例如,消费者对维生素和葡萄糖有普遍的认知和了解,维生素水和葡萄糖饮料就容易理解。
象征性视觉
独特的外观——可口可乐瓶子、茅台白瓷瓶子红瓶贴
聚焦核心品项
为新品类定位
确定合适的竞争对手
新品类的生意可能来自于多个不同的品类,企业需要确定一个主要的品类作为其主要的对手。例如“七喜”在推出之初,其生意可能来自果汁饮料,也可能来自其他包装饮料,但“七喜”确定了最为主流的饮料“可乐”为对手,确立了“非可乐”的定位。
如何判断和确定合适的品类对手?
第二个因素是品类对手的市场是否足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品类未来的成长空间。
针对竞争对手发展定位
推出新品类的六个要点
一、界定源点人群
源点人群也可能是品类最容易切入的人群。如百事可乐的中学生群体
二、界定源点市场
比如无锡——保健品源点市场;郑州、深圳——白酒源点市场
三、聚焦渠道
聚焦渠道也有利于企业资源的集中,使新品类获得更多展示机会
比如:脑白金——中小城市药店;劲酒——餐饮渠道;王老吉——火锅、烧烤
四、站在竞争对手旁边
第一,你的生意来源于竞争对手,所以,你必须在它出现的地方出现。
第二,这样做可以给消费者一个强烈的暗示——“我是它的对手”,从而也让消费者可以将品牌和竞争品牌(品类)联系在一起,加以比较。
五、飞机滑翔式启动
公关推动口碑传播,为品牌建立可信度。品牌只有在获得一定可信度后,跟进的广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推出新品类的最佳方式,应该是主要利用公关技巧,缓慢打造品牌,然后等待转折点出现时,马上推出大量的广告运动进行巩固和加强。
哪些情况下不适合用公关启动品牌?
1、“老品牌重新聚焦品类”对于老品牌而言,顾客可信度并非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重新明确品类,并唤起老消费者的记忆,强化新消费者的认知。老品牌本身已经缺乏新闻性,要发动一场庞大的公关战役十分困难。
2、“抢占心智中品类空缺”例如喜之郎品牌推出之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果冻产品在销售,只是缺乏一个全国公认的果冻品牌,果冻品类完全不需要教育消费者和培育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品牌的战略重心是尽快抢占心智,成为心智中品类的代表,因此大规模的广告和传播是企业最佳的选择。
六、投入时间和耐心
首先,新品类的完善和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电视机于1927年发明,二战后成为大众商品。凉茶推出后的。凉茶口味也经历调整。
其次,新品类被人们广泛接受也需要时间。红牛,9年后突破1亿美金。老干妈1996年推出,2003年突破6个亿。
当新产品销量由早期的缓慢增长变成突然加速时,转折点就出现了。从新品类的推出到出现转折点平均需要6年时间。一旦转折点出现,就意味着新产品已经由小众开始进入大众市场,此时,企业投入广告的投入产出比最佳。
大公司打造品牌为何失败率这么高?
第一、错误的市场评估方式。
第二、大规模广告推动品牌创建
第三、错误的品牌名策略
如何主导新品类
确保在心智中领先
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策略,即使在品牌已经建立起市场领先地位的时刻,不断强调自己在该品类中的领导地位仍然重要。消费者是一个流动的群体,新的消费者会不断地进入,而他们通常并不清楚谁才是品类的开创者,谁是市场的第一。
朴实而被人轻视的定位概念。销量第一、领导品牌.......
“第一”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正是消费者认知品牌的方式,很多企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认为宣传的重点应该聚焦在产品的特点或者性能上。实际上,消费者的逻辑与企业的逻辑恰好相反,企业的逻辑是“产品好、功能突出才好卖”,消费者的逻辑是“好卖的产品才是好产品”。除非品牌是品类的代表,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处于前列,否则,消费者通常不会关心某个不在自己心智中的品牌其产品究竟有何种独特的功能。
“第一”何时有效?
及时进化
1、收集来自媒体及消费者的评价及建议。区分清楚是产品自身特点还是需要克服的弱点。如:沃尔沃车身不如奔驰气派。消费者永远是对的,但我们并不讨好所有消费者。
2、监视竞争。新品类进入消费者的心智认知需要时间,而时间站在领导品牌一边。领导品牌维护品牌的方式就是监视竞争对手,然后封杀其进步。
扩大品类
身为品类的代表和领导者,品牌必须具有从整个品类思考的远见,对品类的前景充满信心,承担起教育和推广品类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品类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回报。
比如,宝洁赞助中国教育健康协会推出“今天你洗头了没有?”的公益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洗发水品类的市场规模。
旭日升首先开辟了冰茶的市场,随后众多模仿者强化了其市场地位,旭日升也一路壮大成为冰茶品类的领导者。
发展定位
比如可口可乐就有过几次重新定位
防治头痛药水——醒脑提神饮料——全球最时尚饮料
引入竞争对手
分化品类
拯救企业重于拯救品牌
培育企业大树
伞型品牌发展战略
1、日韩政府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三星顶峰时期销售额占韩国GDP20%
2、日韩是小市场,在乡镇自然要开百货店,在大城市自然要开专卖店。
伞形品牌战略利润率普遍偏低,比如日本的企业利润率普遍很低。
灌木型品牌发展战略
大树型品牌发展战略
这如同一棵大树的成长过程,首先是一颗种子在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生根发芽,当这棵树木还幼小的时候,并不急于去扩展自己的枝叶(产品和业务),甚至还需要修建生长过于旺盛的枝叶,直到树干(主业)张高涨粗(我们强调的主导所在品类),然后开始分化发展自己的分枝(主动推动新品类的分化),这样的树木最终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样的企业和品牌才能成长为强大的企业和品牌。
大树型品牌发展战略应该把握以下五个要点。
1、形成主干
可口可乐,推出可乐数十年后,住到了可乐品类,份额最高超过70%。推出第二品牌芬达。
2、推出第二品牌
对于一棵树木而言,强壮的主干可以为各个分枝输送充足的养分,同时也更容易抵御风雨。企业的第一个品牌是推出第二品牌的基础,当第一个品牌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通常它具有了较为稳固的地位,使得管理层可以把注意力投向新的品牌,同时也意味着它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稳定的利润,为培育第二品牌提供资金支持。
比如,格力空调多年前就曾宣布,在格力空调市场份额达到40%之前,格力不会涉足其他品类。2012年格力空调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0%。
开创新品类
芬达是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第二个软饮料品牌,它开创了橙味汽水品类。雷克萨斯是丰田公司推出的第二品牌,它开创了日系豪华车品类。
逐一推出
避免“家族化”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蓝带啤酒发展了一系列的家族品牌,包括蓝狮、蓝妹等,没有一个取得成功。
五粮液的品牌家族曾经人丁兴旺,先后有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神等家族品牌,这些品牌带给五粮液的只有心智资源的透支,好在五粮液集团已经开始清理这些“家族寄生虫”。
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多品牌之间应该互相保持差异性和独立性,甚至确保相互竞争。时代华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杂志出版商,时代华纳有七个独立的杂志,分别是《时代》、《财富》、《生活》、《体育画报》、《货币》、《人物》、《娱乐周刊》。他们并没有建立一个时代报系,叫作《时代财富》、《时代生活》、《时代体育画报》。
保持视觉识别的独立性。雷克萨斯没有使用丰田的LOGO,奥迪也没有使用大众的LOGO,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品类,需要有独立的外部识别。反面的例子是,大众在辉腾等中高端品牌上继续使用大众的LOGO,导致这些品牌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LOGO,在各个方面如色彩、包装等,不同的品牌也应该保持独立性,如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产品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美汁源、天与地等。
“分立并征服”
一是促进品牌的创新和进化,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
二是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