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2012-11-16 21:29:53)
标签:

杂谈

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阅读是幼儿学习、认识周围世界的主要途径,可以丰富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并获得情感、社会性等全面发展。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如故事书、图片、录像、符号、标志、电视、碟片等,让婴幼儿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接受早期阅读教育外,家庭则又是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渠道。因为幼儿各方面的发育还未成熟,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成人的温暖陪伴和正确指导,而且亲子阅读还能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亲子感情。

经了解发现,幼儿阅读的物质环境较好,精神环境欠佳;幼儿阅读兴趣较高,阅读习惯一般;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够,指导缺乏方法。针对家庭早期阅读的一些现象,我们为家长提供了以下几种指导策略: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1物质环境首先要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适合幼儿的图书。内容不一定局限于故事类,知识类、游戏类、百科书等均可,其次,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不要很华丽,只要有一块孩子独立阅读、轻松舒适的小空间,如一个角落,一块地毯,一张小桌子,一盏小台灯等等,让孩子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身心愉悦的阅读。

2)精神环境 用书来装点日常家居环境,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气氛,是让孩子爱上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时常有家长抱怨,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买了不少书,也坚持经常为他读书,可这孩子就是“对书不感兴趣”。经过再深入一点的了解,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家庭存在书香不浓的情形。读书并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只为孩子买书,只关注孩子读书的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爱上书,关键是大人对书的态度。如果大人只爱看电视,很少为自己买书,更少自己去读书,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再多的书,要想不爱看电视而爱读书,这恐怕是很难的事情。
  用书来装点家居环境,不单包括装点孩子的生活环境,还包括装点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儿童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这样描述:“如果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 这当然很夸张,但如果我们能将书作为家居的重要组成,日常的书籍、报刊、杂志放置在随手可亲近的地方,大人能经常很自然地进入阅读状态,这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家庭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在亲子间进行,还可以在整个家庭中进行。大家一起闲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只要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而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开始的。因此,当我们开始让孩子阅读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时专注、细心,看书时一页页翻看,爱护图书,看过后会摆放在原来的地方,等等。特别是要让孩子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不论时间长短,但一定要每天坚持。要让孩子觉得这是我每天必做的事,并且愿意做、喜欢做。天长日久,自然形成了习惯,不论多忙都会抽空看看书,这个好习惯会伴随他一生。

3、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

在培养孩子看书、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策略,绝不能强迫硬逼,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积累阅读经验,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在共同探讨中得出以下家庭早期阅读指导十法:

  听读启蒙法——家长抑扬顿挫、饶有兴致地朗读文字作品,引导孩子听和看的阅读;

  讲述提问法——家长与孩子拥坐在一起,采用家长讲述,边提问,解释疑难,;

  重复讲述法——常听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每次都让我给他讲同一个故事,他也不嫌烦,真没意思。”心理学家认为,“重复”对年幼的孩子是很重要的,大人认为“没意思”的重复,对孩子来说,却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当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时,在不断重复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能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并逐渐达到真正的理解。

  讲演合一法——阅读是多元的、立体的学习。在亲子阅读中家长要在游戏和活动中进行,可以玩玩演演、画画说说、唱唱跳跳。其中,亲子共同表演故事是非常受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表演重现书中角色与情节,发挥孩子想象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延伸阅读行为。在与孩子共同制作道具、共同表演中会不知不觉地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巩固和强化学得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还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阅读,将带给孩子精神的满足,也发展欣赏、观察、判断、表达、记忆等多元的能力。

  故错法——在阅读指导中,家长故意把故事情节漏讲或讲错,使幼儿作出反应更正的阅读指导手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随机引导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早期阅读指导的契机,对孩子加以引导。这种教育由于往往在孩子好奇或遇到问题时,而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更具实效性,它对激发幼儿求知欲,培养幼儿洞察力,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往,具有独到的作用;(例:孩子不想刷牙,家长就可以联系绘本里面讲的关于蛀牙的描述)

  猜猜、认认法 ——在阅读指导中让孩子观察封面,猜猜书名,或猜猜下一个情节,猜猜角色的语言,认读书名等;

  延伸想象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还有什么办法呢?)

  创编情节法。(猜猜我有多爱你)

4、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在阅读中提问,大致有这样一些情形:对书中的语言不明白;对故事中的事件因果关联不明白;对故事中人物的关系不明白;对故事情节的处理不理解或不赞同;强烈地喜欢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强烈地厌恶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从故事中引发的联想;故事与现实的关系;看似无意义的问题;带有一定干扰目的的问题;等等。
  大人有时会在孩子的问题面前措手不及,主要是因为不太理解孩子提问的方式。有时他们看上去在提问,实际上只需要大人来认可。但在很多情形下,他们会用非提问的方式做判断,比如说“孙悟空是真的,唐僧不是真的”,这种说法显示他们对故事人物关系和情节处理不认同,但又说不清问题在哪里。所以大人在孩子的问题面前需要特别多一分耐心,尽量理解孩子的思路,把他们真正的问题引导出来。实际上,当那些背后的问题被引导出来后,你甚至不需要回答,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半。
  小孩子往往不大容易区分虚构与现实的事件,往往从虚构故事中联想现实生活并进行比较。比如有孩子问:“白雪公主的后妈那么坏,她爸爸到哪儿去啦?”大人通常觉得故事就是故事,但孩子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大人擅加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很丰富的体验。

5、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在亲子共读中,除了大人为孩子大声读外,我们也应当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如果与学习开车相比较,孩子在大声读的活动中是看大人开车,而在自主阅读的活动中是自己开车。
   
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习惯?许多人认为自主阅读必须是要在识字量达到足够多以后,他们不认为看着图画的阅读也能算是阅读。但是你只要细致观察一下拿着卡片琢磨的婴儿,还有一页一页翻着图画书念念有词的幼儿,你就会知道他们的专注程度一点不亚于捧着文字书阅读的大人。
  对于婴幼儿而言,自主阅读的培养主要是注意力和习惯的培养,而从阅读对象中获取意义的交互作用,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深。实际上完全不识字的幼儿,翻着读过多遍的图画书,也能相当准确地一边翻书一边“朗读”,他们完全理解了那本书,只是暂时还不能区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不过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切忌操之过急。擅长教孩子认字的家长往往会更为心急,但实际上,识字多少与自主阅读的习惯之间没有当然的关系。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主要靠对大人的模仿。大人要做的事情是努力营造适合的环境,并且为孩子做好日常的表率。而当孩子表现出自主阅读的愿望,大人要热情地鼓励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6、阅读成长记录
  孩子在阅读中的童言稚语,日常活动,成长大事,都可以记录下来。大人时常翻看和回味,感到乐趣无穷。我们要求把孩子的阅读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不但会非常有趣,而且会对引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
   
最简单的记录是记下每个阶段孩子读过的书。仅仅列出时间段和书名,就已经很有价值。不过,做这样的记录最好是能让孩子一起参与,而且以有趣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来。比如,每个阶段画一幅大表,类似列车时刻表,填入孩子在每个时间段读过的书;或者,挂一幅类似地图的图表,将书名写在小旗上,逐个贴在地图上;或者做一些卡片,第一个卡片是虫子或龙的头,最后一个卡片是尾巴,书名写在中间做身体那些卡片上,孩子读的书越多,这个虫子或龙的身体就会越来越长,然后把它挂在房间里。这种直观的记录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刺激,他会迷上把图表填满或把龙的身体拉长的游戏,而这就意味着不断读下去。
  更为细致的记录还可以包含阅读的方法和孩子的阅读反应,如对某些书的好恶,读某些书时提到的有趣问题,对某些书所做的评语,读完后的感想,等等。这样的记录,大人可以时常翻出来分析孩子的阅读发展情况,孩子也可以用来重温当时阅读的快乐情景,从而进一步重复阅读或进行延伸阅读。

家长还要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新华书店去,让孩子感受其中浓浓的读书的氛围,让孩子亲身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循循善诱、正确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最是书香能致远,亲子阅读之乐乐无穷!让我们和家长一起,让孩子们以书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让亲子阅读在每个家庭生根、发芽、开花,让孩子们的生命之旅一路芬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