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个别谈话?
(2012-05-20 20:31:17)
标签:
赵彦 |
分类: 轻描淡写 |
与孩子谈心,是教师每天的工作之一。在谈心中可以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因材施教。那么如何与孩子谈心呢,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
丁丁带进教室一只小乌龟,并把乌龟送给同学玩,为此我要和他谈一谈。我选择的时机是立即处理。立即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它的及时性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事态发展,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但也有不足,比如,适逢体育课,丁丁已经去排队了,同学去唤时透露了有关乌龟的事,孩子过来时大概知道了事情的始末,于是怀着挨批的自觉赶过来。谈话还没开始,可从孩子低垂着头不说话的表现中我已感受到了他情绪的抵触和内心的封闭,看来我的谈话时机选择不当,这一时间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上课,且孩子有备而来,这个“备”是心理的戒备,并不利用谈话工作的顺利展开。我其实完全可以选择下课后,在孩子不设防的前提下开展谈话工作,效果可能更好。
当遇到一些涉及孩子隐私的话题或孩子犯错误后,开展谈话工作尽可能在独立的空间进行。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条件却并不具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当孩子犯错后,老师把孩子叫上讲台或在教室内谈话,虽然形式不是批评,但一人说,众人看,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改变不了众目睽睽的事实。孩子在谈话的过程中仍会有很重的心理压力,摆脱不了被批评的内心暗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通常选择的是保持沉默,消极对抗。我们总是责怪孩子冥顽不灵,对错误的认识不清,殊不知我们没有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的谈话环境,孩子又怎能向你敞开心扉?对于谈话时机的选择尤以为在无痕状态下最佳,孩子未体察到你在教育他,这只是一次愉快的谈心,教育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展开,这是最理想的境界。
二、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面对孩子的心理抵触,我及时调整了谈话方案。从小乌龟开始聊起:“这只小乌龟真可爱,哪儿买的?”孩子一愣,随即告诉了我答案。“平时都是你在喂养它吗?它喜欢吃什么?你是怎么养的呢?”孩子似乎打开了心防,和我聊起了有关乌龟的话题。感受到一种愉悦的谈话氛围,我开始切入正题,孩子很快意识到把乌龟带进教室这一做法有不当之处。我向他建议,小乌龟带进教室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应该给它一个专用的空间,比如养在玻璃缸里,下课时同学们也可以进行观察,并学会一些科学喂养的知识。
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教育首先要建立起和谐关系。著名教育家周弘曾经说过,教育首先要给孩子一种生命的安全感,否则,一切教育都是瞎子电灯——白费蜡。所以,谈话时,融洽和睦的氛围极为重要,它是谈话成功的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望进行零距离的沟通。这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绪,对谈话进行及时的调控,在一种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达成有效的沟通。即使孩子犯了错,不要一味批评,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省,对错误进行必要地体察和反思,更有利于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
三、运用灵活的谈话方式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向善的向导,还是一种对缺失的补救。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教育还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激发,一种协助,一种赞助,一种融入精神生命的支撑,这是两个生命和谐的共振和成长。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教师采取灵活的谈话方式,需要考虑孩子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与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谈话,宜选择商讨式的谈话方式。以平等、尊重和亲切的态度,采用与学生商讨的方式进行谈话,允许和鼓励学生进行辩解,有利于问题的澄清和解决。用商讨式谈话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消除成见和排除双方信息传递的障碍,为深入的交流创造条件。与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同时比较敏感的学生谈话,宜选择点拨式的谈话方式。这类学生自我意识强,独立感受能力强,用暗示手段或者借他人之事进行点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与自我防范意识比较强的学生谈话,宜采用突击式的谈话方式。这类学生犯了错误一般不肯轻易认错,别人指出还会矢口否认。教师要充分利用刚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突击性的谈话,冲破学生的心理防线,这样的谈话方能获得较好的成效。与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且自卑的学生谈话,宜采用渐进式的谈话方式。与这类学生谈话时,如果过于直截了当,言语冲击力比较强,学生往往会沉默不语,因此要选择有共同语言的话题,分步进行,缓缓推进,渐渐地将谈话引入主题。与依赖性和惰性比较强的学生谈话,宜采用触动式的谈话方式。这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弱,谈话时,可以采用语言尖锐、态度严肃的谈话方式,以使学生思想产生震动。
四、由“教师立场”转换为 “学生立场”
莫顿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什么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教师较多使用的是“单刀直入”,指出孩子的错误,强势地使孩子认错。或者把一次谈话转变为目的单一的“训话”,谈话变成了教师说,学生听,至于有没有听进去,听进去多少,有多少效果另当别论。这些我把它归结为“教师立场”,教师完全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忽略了犯错的是孩子,而孩子是允许犯错的,甚至是在犯错中成长的。也许这种教育也有一定效果,但却不能真正帮助这个犯错的孩子,他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抑制,转变来自外部强制,这样的教育无法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教师更多的需要一种“学生立场”,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和发展变化,了解其内心需求和成长规律,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反观问题本身。如约翰•密尔所说“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完成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在谈话中,教师应尽量以宽容的心态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在一种相互敞开的姿态中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变喋喋不休的训话为静默的倾听,由原本的“教师说”转变为“学生说”,在完成孩子内心诉求的同时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引导,无限激发孩子潜藏的力量,使学生顺应自身规律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