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浩明《曾国藩全传》

(2013-08-08 20:07:25)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虽然这本小说叙述的事件与历史史实基本相符,但因为文学的虚构和演义,很难说小说里描写的人和事就是真实的历史,而且不符合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只能就这本书的内容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书名是《曾国藩全传》,但内容写的却是曾国藩40岁之后的事,没有写他的少年、青年时代,在书中只是用了一个蟒蛇精投胎的传说来讲了曾国藩略显离奇的出生。
  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全传》这本书,一共包括《血祭》、《野焚》、《黑雨》三部。
  《血祭》主要讲的是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老家奔丧、服丧期间,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响应清政府的号召,在家乡创建地方武装湘勇,起兵镇压太平军起义。
  《野焚》主要讲的是曾国藩依靠自己创建的湘勇攻下了太平军的首府天京,也就是南京,消灭了太平军的主力部队。他因为镇压太平军有“头功”而封侯拜相,位极人臣。
  《黑雨》主要讲的是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军之后,被迫裁撤湘勇,解散地方武装。曾国藩先后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推行洋务运动,但却无力改变晚清政府衰败灭亡的历史趋势,最终晚年疾病缠身在无奈中死去。
  通过本书可以看到,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中国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人。曾国藩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曾国藩走科举之路,前期自然看得最多的是四书五经,因此儒家思想对其影响很深。在他自己所写的讨伐太平军的檄文中,也以中华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来反击太平军所倡导的 “拜上帝教”的这种外来“异教”主张。儒家思想讲究积极入世,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国藩能够积极响应清政府号召,渴望建立一番功业是因为有儒家思想作为他的行动基础。曾国藩的家庭,包括父母、子女以及弟弟们的言行中,无不传达着儒家“仁、孝、礼、义”等思想。这些儒家思想,从他所留下的《曾国藩家书》中得到非常清楚的表达。
  然而曾国藩进入官场仕途之后,特别是创建湘勇之后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同僚的刁难排挤,靖港之败,跳江自杀……种种挫折使他萌生退意,使他对自己的儒学世界观产生了困惑。后来在父亲去世回家丁忧之际,曾国藩参透到了一种新的哲理,即被后世称为曾氏黄老之术的道家思想,这种黄老之术主张顺其自然,尊重客观。强调要抓住世间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而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曾国藩将自己领悟的黄老之术与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处理当时官场复杂人际关系的思想。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不再强硬自傲,而是“无人不拜,无信不回”,特别是放低姿态去拜访了似友似敌的左宗棠,消除左宗棠对自己的敌视和双方之间的隔阂。通过示弱、交好、圆滑、变通等所谓的黄老之术,曾国藩在周围同僚中建立了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他的事业终于重现生机,取得了对太平军的决定性胜利。
  曾国藩强调“乱世用重典”,杀人无数,人送绰号“曾剃头”。另外,他能识人用人。曾国藩深知自己是一介儒生,根本不会带兵打仗。但是他知道用什么样的人带领自己的军队。书中特意描写曾国藩喜欢“相人”,通过一个人外在表现来观察他的内在本性。例如对于杨载福、罗泽南、塔奇布、赵烈文、康福等手下得力干将的发现、起用和提拔重用上都体现了曾国藩识人用人的这一特点。特别是他请出彭玉麟作为水军统帅,对于最后攻克金陵(南京),消灭太平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还喜欢结交文学名士,愿意和他们交流对于诗词文学的看法,对于学术性的文章也有很深的见解。所留下的《曾文正公全集》可见其文学才华。书中有一段文字描述,说曾国藩的手下人把曾国藩比作古代某个人的事情。曾国藩也许和曹操有些相似,如识人用人,笼络人才方面,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都做出了成绩。他们有一定共同之处,可二者性格气质相比之下,曾国藩则保守、内忍,思虑过多,而曹操则显得不拘小节,大气磅礴。在消灭太平军之后,曾国藩拥有的军事力量,已足以让当时腐朽脆弱的清政府心存畏惧,曾国藩的嫡系亲信极力主张借此时机对清朝政府反戈一击,取而代之,然而曾国藩考虑再三,始终下不了决心,最后不得不裁掉了苦心经营的部队,解散了湘勇。而曹操则能够把握时机,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掌控政治上的主动权。在军事方面,曹操指挥的“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而平定北方,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文学方面,曹操是两汉三国文坛有名的“三曹”之一,他的《观沧海》现在还被列入教科书中。这样看来曹操要胜过曾国藩一筹。当然这样比较似乎不妥,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时代不同,二者之间没法互相比较。
  在本书中对于其他人物如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彭玉麟、康福、石达开、李秀成等人也有很精彩的描写,故事情节也十分生动,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