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诞

分类: 故事 |
http://s16/middle/8f4a06b8gba50a69d26cf&690农历二月十二为“花神诞”,也称“花朝”,俗谓“百花生日”。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
这一天以赏花、种花、赏红为胜事。爱花者,剪红纸条,或以红绢条粘或扎在各种花卉的枝条上,叫“赏红”。有些园艺家还举办花神灯,在厅堂上悬挂十二花神像,都为女性。宴神桌面,都放置各种花卉,淡白深红,缤纷可爱。有的还请清曲社前来唱曲娱神。入夜,要放花神灯,且以纤巧的凉伞灯为主。出灯时笙歌齐鸣,人们手提纸扎的花篮、花灯,有的妇女还扮采茶女,且歌且舞,令人陶醉。
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
中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 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
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明清时的北京,花农一般多住在右安门外南边草桥和丰台一带。据明人刘侗《帝京景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孪枝……。”清初冯勋《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这些描述记载了旧时北京地区种花业及花卉商业的一些情况。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或红纸束缚花枝,许多养花人家亦将彩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谓之“赏红”或“护花”。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众多的花农花贩及从事其他种植业的农民,率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类似今日花展的“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在广西龙州、宁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节这天聚集平坝对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迄情深意浓处,则互抛绣球,流连忘返。
花朝节的由来与发展同佛教有密切关系。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扑蝶之戏,今虽不举,而寺院启涅盘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犹其遗俗也。”可见该节与佛教的祭祀礼仪有关,赴会进香、祭神拜佛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钱国旗《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准此,花朝又归为宗教性节日了。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有关于花神以及过花朝节习俗的专论。论者以为初民自然崇拜的内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进化至人为宗教以后,这类崇拜形式逐渐消亡。但万物有灵的观念未能彻底从人们头脑中铲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现。此说言简意赅,确为精论,但仍无法从史料中取证,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节俗形成的逶迤足迹。
杭州西溪花朝节
西溪湿地的绿堤,是花朝节的主要观赏区之一,专门开辟了12片特色花卉区,要体现“花映绿堤”的绚彩景色。
十二片特色花卉区分别为:海棠之语、琼花之魅、杜鹃之意、牡丹之韵、梅花之香、紫藤之蔓、山楂之恋、玫瑰之约、铁迷之家、樱花之舞、丁香之歌、百合之美。这些花卉区沿绿堤分片展开,每一块区域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比如,“杜鹃之意”区域里,有一棵冠幅4米,高2米,树龄450余年,开花数量达10万余朵的映山红。另外,还有马醉木、映山红、马银花,羊踯躅等百年以上树龄的杜鹃品种10余株。“铁迷之家”景点的主角——铁线莲,是一种藤蔓、攀缘植物。在国外,铁线莲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人们大量栽培应用,享有“藤本皇后”之美称,不过现在国内还比较少见。
首届西溪花朝节以西溪湿地为核心载体,将充分展示西溪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景观。首届西溪花朝节的举办,既是一次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的重大盛会,又是一场雅俗共赏的华夏传统节庆活动,对西湖区“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是一次有力的推进,对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更彰显了杭州市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新形象和新魅力。
梅花是正月的花神,春季从梅花盛放开始;花朝节,也因探梅节拉开序幕。就让西溪的梅花把我们逐步带入姹紫嫣红的撩人春色之中吧!
它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
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花朝节在唐代已形成,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盛行。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有八百余年历史,现在是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
新洲旧街花朝节始于南宋,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即使战争年代也未中断,由最初单纯的民间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民间物资文化交流的盛会,历年来旧街花朝节都是鄂东一带最大的民间赶集庙会。旧街花朝节已被列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日旧街的三庙河滩及沿岸,五彩的帐篷摊铺绵延数公里,庙会吸引来自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数万群众赴会。
壮族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壮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等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对歌。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青年男女对歌情深,歌为引子花为媒,在真挚的歌声中赠花定情,便抛绣球和互赠礼物。所得绣球不带回家,待日落分手时,挂到木棉树(民间认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树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结,心地洁白。
宁波地区,少女在花朝节这天用绸缎缝作(内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祈祷像百花娘子一样美貌聪明,会绣百花。妇女则停止刺绣和针线活,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则于农历二月十四举行“春会”,届时家家户户门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栉比的一条条“花街”,绚丽多彩,蔚为壮观。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农民身着盛装走出家门,到大理古城各条街道逛花街,赏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