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点名与学生逃课的博弈分析
(2014-11-14 21:02: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4秋季课程博客 |
一、应用理论:
博弈论
二、想法来源:
自从我们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以来,上课就变成了一件相对而言具有自主权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上课聆听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选择不去上课而去做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对于我所在的群体而言,由于我们是法律硕士,仍有大量的专业基础课要修读,原则上我们都需要去上这些专业课,但还是有不少同学选择不去上课。为了督促大家上课,有几位专业课老师采取了点名的方式。初入燕园,本来以为北大是个相对自由的学校,而且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经大致上懂得如何取舍,所以刚开始还是有一些吃惊和抵触。在上课和点名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博弈。在不同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到底该做出何种选择。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利用博弈论的知识来分析老师点名和学生逃课之间的关系。
三、分析设想: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首先确定以下几点前提:1、假设老师点名与否是根据上节课学生上课情况决定的。如果上节课上课情况人数较少,老师就会决定这次课点名。也就是说,学生和老师都知道对方要采取的纯策略。2、假定学生是经过理性思考才选择的逃课,即逃课的收益要大于上课的收益。3、假定老师点名是要付出成本的,至少是时间成本。并且当某一个学生被点到发现没有来上课是要被惩罚的。这里的惩罚应该大于老师点名的成本,否则当学生逃课时,老师就会选择不点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这个博弈中,参与人是老师和学生,老师的策略集是点名和不点名,学生的策略集是上课和不上课,并且每个策略行为的选择都会使参与人得到相应的回报,并且这个回报会受到对方策略选择的影响。报告中会根据逻辑分析为不同策略选择下各个参与人的回报赋值,从而建立收益矩阵。再通过分析收益矩阵发现均衡策略,包括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
四、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学生逃课和老师点名之间的博弈关系,发现均衡策略,找到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和老师分别应该做出何种决策,并且发现影响学生到课率的因素,为解决学生逃课现象提供一定建议。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情况,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纠正。以上就是我的初步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