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颜色》是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天堂是一切美好事物集合的代名词,是一种抹去现实中一切负面元素而呈现出的完美境界。就像影片最后出现在男孩手上的那束光一样,无论他是生还是死,代表的都是一种希望。电影《天堂的颜色》围绕着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盲孩而展开。穆罕默德因为残疾,所以被送到离家很远的特殊寄宿学校学习。放假了,父亲勉为其难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乡下。因为自己临近再婚,为了摆脱穆罕默德这一“障碍”与“包袱”,父亲无情地将穆罕默德送去学木匠。却也因此让无比疼爱穆罕默德的奶奶痛心疾首而一病不起。奶奶死后,父亲再婚的事也随之告吹,他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却不料在回来的路上经历了一场灾难,穆罕默德被冲入湍急的河水中……
里面的每一个镜头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其中有几个镜头,让我感触特别深:其中一个是默罕默德在等父亲期间,把一只小鸟救回巢中的情景。在这个镜头中有什么打动了我呢?首先,默罕默德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小男孩,他通过听声音就可以发现小鸟身在何处,还通过声音发现猫,把猫赶走,这让我觉得他的听力超级好,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些话“眼睛看不见的人,其它的身体感官肯定会比一般人的好”;其次,这个情景让我觉得默罕默德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他自己身体都不便,但是他依然努力地把小鸟送回到它的家中,那一刻他的笑容,让人觉得特别的真诚,特别的动人。
其次在对待穆罕默德的态度上,奶奶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虽然艰辛困苦,但奶奶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她反对父亲送走盲童的行为,因为她坚信穆罕默德一定能自力更生,学会生活的本领。在电影中,只有奶奶是理解和真正爱穆罕默德的。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奶奶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奶奶对穆罕默德充满了爱,坚信通过学习小男孩一定可以独立生活。我认为对教育对象充满爱,并打从心里相信教育对象具有无穷的潜能是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充满爱和信心,以长远的眼光和多角度的思维来审视学生,而不能因为学生暂时的缺陷、错误或失败就否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里。在现实生活中,穆罕默德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在他的心灵深处,世界却是斑斓多彩、丰富多彩的。他看不见东西,但他却善于用耳朵灵敏地捕捉大自然中每一个奇妙的声音,用触觉来感受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以至于他能听懂小鸟的谈话,能抓到风。这在常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穆罕默德就是通过这种种的方式来解读周围的世界的。穆罕默德给我的启示是:不管生活多艰难,也要咬紧牙关挺过去。“就算折断翅膀我也要飞!”
《天堂的颜色》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盲人的世界,也让我走进了盲人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要向奶奶那样,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让我们的学生在阳光下幸福快乐地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