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思想】论“忠”的道德内涵

(2016-03-13 11:13:01)
分类: 儒家思想

摘要:“忠”字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其道德内涵却很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忠”与“中”古字相通,表示公中、公正、大公无私;二是“忠”为“尽己”“尽心”;三是“忠”为“诚”、“信”、“敬”等。“忠”在传统伦理思想中,无论与何种德目联系,它都是成立的。总之,忠的道德内涵是广泛的,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令德”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忠;道德;内涵 

 

“忠”字出现得比较晚,最早在战国中期中山国青铜器上,有“竭志尽忠”的字样。尽管它是晚出的字,但却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只是一种臣对君的道德规范,更不是指“愚忠”。它表示“公正”、“正直”、“尽心”、“尽力”、“尽己”、“忠诚”、“忠信”等广泛的道德内涵。作为一种德性,它具有“令德”的意义和价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忠”为“忠诚”的意思,如忠良、忠烈、忠实、忠顺、忠心、忠言、忠义、忠勇、忠贞,等等。[1](P169)《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忠”,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办事尽心竭力,二是指忠于君主,三是通“中”。[2](P2033)《汉语大词典》解释“忠”有四种意思:一指忠诚无私,尽心竭力;二特指事上忠诚;三指忠厚;四指姓。[3](P4242)《辞源》解释“忠”,主要指忠诚。[4](P1207)本文将“忠”的道德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并据此进行讨论。

一、“忠”与“中”古字相通,表示公中、公正、大公无私

“忠”与“中”相同,这是“忠”较早的内涵,大概在“忠”字出现之前,“中”代替“忠”被人使用。这或许是“忠”字出现比较晚的原因。

《尚书·仲虺之诰》记载大臣仲虺称赞成汤的话:“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卷三《古文尚书音义上》解释说,中字“本或作忠字”。《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这里的“中”,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释为,“中,犹忠也。”《诗经·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唐风·有杕之杜》:“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这里的“中”,都可以作“忠”解。清代学者惠栋在《九经古义》中考证说:“‘中’与‘忠’,古字通。汉《吕君碑》云:‘以中勇显君。’义做‘忠’。《后汉书》:‘王常为忠将军’,《冯异传》作‘中将军’。《古文孝经》引《诗》云:‘忠心藏之。’今《毛诗》作‘中’。”《隶辨》卷一说:“《张迁碑》:‘中骞于朝’,《金石文字记》云:‘中’者‘忠’之误。按:《书·仲虺之诰》:‘建中于民’,《释文》云:‘中’,本作‘忠’,‘中’‘忠’字古或通用。又《魏横海将军吕军碑》:‘君以中勇,显名州司’,亦以‘中’为‘忠’。”《两汉金石记》也说:“‘中’为‘忠’。”《授益堂金石跋》:“顾氏所指‘中’为‘忠’之误,‘中’、‘忠’自通用,非误也。”[5](P3-4)因此,“忠”与“中”是可以互训的。

“中”字本来为“徽帜”,后来引申为“公正”、“公中”、“中正”等内涵。著名学者唐兰先生说:“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周礼·司常》所谓‘皆画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各象其名,家各象其号’,显为皇古图腾制度之孑遗。此其徽帜,古时用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民至,仆之,诛后至者,亦古之遗制也。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列众为阵,建中之酋长或贵族,恒居中央,而群众左之右之望见中之所在,即知为中央矣。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6](P53-54)唐兰先生的推测是合理的。古代民族往往有自己的“图腾”和“禁忌”或“神物”,这些“图腾”、“禁忌”、“神物”是最初的道德规范。它们被赋予该古代民族原始的集体意志,是他们集体意志的象征物,也是道德调节和伦理控制的工具。“中”原来是一种“徽帜”,也是古代民族意志的一种象征物。它树立在地上,“群众左之右之望见中之所在”,是民众集合的中心,后来就引申为“中央之义”,也就具备了公正、正义的原始内涵意象。

萧兵先生认为,“设‘中’于心就构成了‘忠’的意象。”[7](P820)其实,不仅仅“中”于心构成“忠”的意象,而且当“中”立于“心”时,就已经具备了“忠”的某种道德内涵。现存中国最古最长的文献《尚书·盘庚中》,曾经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一次训话:“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盘庚要求臣民同心同德,团结一体,把“忠”立于心中。孔安国对此解释说:“群臣当分明相与谋念,和以相从,各设中正于汝心。”

《说文解字》说:“中,内也。”[8](P14)段玉裁训为:“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作内,则此字平声,去声之义无不赅矣。”这里“内”,实质上具有“别于外”、“别于偏”、“合宜”三种含义,而这正是“忠”的重要实质内涵。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生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这里的“中”体现为不偏不倚。又如《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虽然没有出现“中”字,但是其实却隐含了“中”的公正、正直的道德内涵。《国语·周语》说:“考中度衰。”这里,“忠”与“中”应该是相通的。《韩非子·五蠹》:“则有仇雠之忠”。这里的“忠”,高亨先生就解释为“忠,借为中。”

由上述可见,“忠”与“中”可以互训。“忠”表示客观公正,正直,大公无私等道德内涵。所以《左传·文公二年》中说:“忠,德之正也。”《左传·僖公五年》说:“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矣,可不谓忠乎?”季文子相君王三代,而没有为自己积赞财富,可以说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忠”。《左传·僖公五年》说“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也,忠也。”只有那些为公,不为私的德性才是“忠”。《忠经·天地神明章》也说:“忠也者,中也,至公无私”,“不正其心而私事,与忠相反也。”

事实上,“忠”作为“公中”、“公正”、“正直”、“大公无私”等含义,慢慢地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发展成了道德行为主体和道德实践的重要伦理原则。

二、“忠”为“尽己”、“尽心”

最早对“忠”做解释的文献见于《左传·桓公六年》。该文献记载了季梁对随侯的一次谈话:“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季梁是春秋时代随国的贤臣。当时楚武王侵略随国,随国派了一名少师主持议和,在议和的时候,楚武王故意让自己的军队纪律松散,军容不整,这让狂妄自满的少师认为楚国的军队不堪一击,于是回到随国后,少师建议随侯出击楚国。季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劝阻随侯出军而说这番话的。所谓的“道”,包括“忠”和“信”两个维度。孔颖达解释为:“所谓道者,忠恕于民而诚信于神也。”[9](P3799)这里的“而”应当做顺承连词,“民”是第一;“神”是第二位的。只有“忠于民”然后才能“诚信于神”。季梁接着对随侯说的“吾牲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这句话进行了反驳,说:“夫民,神之主也。”[10](P111)因此,这里我们可以确立季梁的“忠于民”比起“信于神”来说,“民”是第一位的。“上思利民,忠也”中的“上”,孔颖达注释为“上位者”,也就是指统治者。统治者如何“利民”?就是要求统治者“在上位者思利于民,欲民之安饱。”[9](P3799)统治者要尽心尽力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就是“忠”。这里的“忠”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有时候,“忠”的对象是下对上,孔颖达注释“忠、肃、共、懿、宜、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时说:“忠者与人无隐,尽心奉上也。”[9](P4042)这里孔颖达认为尽忠就要“尽心奉上”,与《左传·桓公六年》的注释刚刚相反。由此,从上述引用的《左传》文献可知,忠的主体有时候指统治者,有时候指被统治者。这说明,春秋时代“忠”的主体和对象具有多元性,也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指统治者,在一定语境下又指被统治者。但是,无论是统治者的“尽心”,还是被统治者的“尽忠”,“忠”作为“尽心”、“尽力”的内涵是确定的。因此,许慎在《说文解字》卷十中说:“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从声。”这是符合当时“忠”的语境的。

一个人要“忠”,要做到心中无私,就要坦坦荡荡面对道德主体的外在世界。《国语·晋语二》说“除暗以应外谓之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忠”的“尽心”这层含义一直被后世所肯定,并有所发展。如宋代邢昺在《论语注疏·里仁》中,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忠”的解释是:“忠,谓尽中心也。”这个疏义就体现和发展了忠的“尽心”这层含义。

理学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时,对“忠”做了充分的阐释。他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还说,“施诸己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最后,他引用了张载的话:“‘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11](P23)这里朱熹把“忠”的“尽己”内涵做了精彩的分析。在朱熹看来,作为一个道德行为的主体,只有做到“尽心”才能算作“忠”,用“忠”心推及到他人就是“恕”。“忠”是“恕”的前提和条件,“恕”是“忠”的绵延和行为方式。“忠”是体,“恕”是用,“忠即是一,恕即是实。”[12](P32)在这个层面上,“忠恕”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尽己”的意思。

其实,朱熹在《中庸章句·第十章》深刻地阐述了“忠”的伦理精神,虽然从文字看没有出现“忠”字。他说;“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这里与“尽己之心为忠”,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要做到“尽己”,自然要固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做人的道德准则。这是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尽心”之道的发展。张载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11](P23)也是“尽心”之忠的体现。

忠的尽心尽己之意,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尽己是行为主体尽自己的能力做人和做事。也就是要做到“临患不忘国,忠也”[10](P1205),“杀身赎国,忠也”[13](P35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也,忠也”[10](P328),“无私,忠也”[10](P845)。这是“尽己”之忠的精神。“尽己”就是要不留余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行动的那种行为。宋儒陈淳说:“尽己是尽自家心里面,以所存主者而言,须是无一毫不尽方是忠。如十分底话,只说得七八分,犹留三分,便是不尽,不得谓之忠。”[12](P27)尽己就是行为主体不留“余地”,“无一毫不尽”,有所保留,或者找个理由不尽己之心,那便不是忠。这是“忠”的行为主体积极进取的一面。 

另一方面,“忠”的“尽己”内涵也包括了努力克制行为主体的情感、情绪、欲望和冲动等方面。在最关键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产生“思维短路”,或者不“怒发冲冠”。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尽己”之忠包括“克己”的含义。如“外强内温,忠也”[10](P1337)、“信以守之,忠以成之”[10](P845)、“外内倡和为忠”[10](P1337)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能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感,理性地处理事情,在关键的时候不失去理智,这本身就是忠的体现。从这个方面来说,“愚忠”不是一种“忠”,而是一种打着“忠”的旗帜进行活动。至少,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愚忠”不是儒家“忠”的本意。“忠”不是毫无原则、不顾一切现实条件而进行的莽撞行动,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朱熹在注释《中庸章句·第十章》“子路问强”那段话时说,“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抑制自己的“血气之刚”,本身就是一种忠。不要“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11](P21-22)所以,忠的“克己”层面,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是带有道德理性的行为,而不是不顾原则、不顾条件的那种“盲动主义”、“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只有这样尽忠,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是真正意义上尽忠。《国语·晋语八》记载了叔向一段很有名的话:“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今我以忠谋诸侯,而以信履之,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叔向是说晋国恪守忠信之道,楚国想背弃忠信之道侵略晋国,必然自取灭亡。“忠自中”,即使发自内心的忠诚,克制自己。“忠,仁之实也。”[14](P100),正是发展了“忠”的最初的内涵。

总之,“忠”的“尽己为人”、“竭心做事”的内涵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对外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1](P146),做到“尽心尽力”,不留私情;对内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11](P47)要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理性,不至于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而使整个事情毁于一旦。“忠”字的“尽心”、“尽己”的内涵,体现了儒家“仁”的伦理精神。

三、“忠”为“诚”、“信”、“敬”

“忠”,可以指“诚”,忠与“诚”可以互训。古代是单音词,因此,有时候用诚,有时候用忠。忠与诚相通,本质上就是指一种真实无妄的状况。朱熹说:“忠,只是实心,直是真实不伪。”[15](P358)“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11](P31)朱熹是把“忠”与“诚”上升到“理”的高度,但是,忠是“诚”,这个本意并没有变化。

至于《中庸》中把“诚”上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这是对“诚”的发展,而不是对“诚”的抹杀。在原初意义上,忠与诚是相通的。

其实,忠最初是一种“正德”、“令德”。《左传·文公六年》云:“忠,德之正也。”《左传·成公十八年》说:“忠,为令德。”忠,既然是一种“令德”,所以,在很多语境下忠都可以与其它的德目合用。与诚互训,也是属于这类情况。

忠与诚互训,表示事物的真实状况,事物的真实性的这种状态就是忠,或者是诚,而对事物真实性的态度,就是“敬”。所以,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1](P282)荀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16](P4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17](P15)周敦颐比起孟子和荀子更加拔高了“诚”的地位,也因此他建立了以“诚”为本体论的道德哲学学说。由上述所引的文献,也就很容易理解“忠诚”为什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重要的道德规范了。

在儒家伦理学视野中,每个人都具有一种道德“良知”、“良能”。一个人只有真实面对自己和“他者”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南宋陈淳说:“天道流行,自古及今,无一毫之妄。暑往则寒来,日往则月来,春生了便夏长,秋杀了便冬藏,元亨利贞,始终循环,万古常如此,皆是真实道理为之主宰。”[12](P33)因此,忠的这层内涵,儒家把原来的自然本真的忠的状态,赋予了人的价值主体的意义,达到了主体与客体高度的融合。这是儒家一贯的思维习惯。所以,越是到后来,在儒家的视野中就更加强调了忠与诚的价值。这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后世忠与诚的发展有了区别,忠便重于事物的行动过程,而诚则是偏重于行为主体的内心的态度。这是道德规范发展的必然。但是在源头上,两者无区别,可以互训。

《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从人言。”《释名》曰:“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也。”忠,也与信的意思相通。信,也就是真实。《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1](P59)还说:“敬事而信”,“谨而信”[11](P49),“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1](P142)。陈淳在《北溪字义·忠信》中说:“有话只据实说,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便是不以实,不得谓之信。”这些都是从德性的角度说明“信”的重要性的。不过,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强调真实,强调言与行的一致,也就是说,信比较重视行动,而且也往往是通过行动体现出来的。所以,朱熹说:“信是信实,表里如一。”[15](P920)还说:“信是言行相顾之谓。”[15](P486)这些也正是“忠”的体现。

《国语·周语下》说:“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又说:“定身以行事谓之信。”[13](P284)这些表明了“忠”包括了“信”的内涵。《左传》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10](P435)还说:“信,德之固也。”[10](P516)这是“信”在理论上体现为“忠”。“君抚小民以信”[10](P137);“以信召人”[10](P1132);“不信,民不从也”[10](P1292)等,这是“信”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为“忠”。

陆九渊说:“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欺,何往而非忠;人而不妄,何往而非信。忠与信初非者二也。特由其不欺于忠而言之,则名为之以忠;由其不妄于外而言之,则名之以信。果且有忠而不信者乎?果且有信而不忠者乎?名虽不同,总其实而言之,不过良心之存,诚实无伪,斯可谓之忠信矣。”[18](P374)陆九渊从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忠是人性内在的德性,是“不欺”,是一种“诚”,而信则表现在外在行为上是“不妄”。两者“实”则是相同的,而“名”则无异。也就是陆九渊说的,“特由其不欺于中而言之,则名之以忠;由其不妄于外言之,则名之以信。”[18](P374)

朱熹说:“忠信只是一事。……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发。”[15](P486)又说:“未有忠而不信,未有信而不忠者”,“信非忠不能,忠则必信矣。”[15](P492-493)忠信从儒家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忠是体,信是用。没有信无所谓忠,没有忠无所谓信。所以,“信非忠不能,忠则必信”。

“敬”与“忠”的内涵也是相通的。朱熹认为,“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15](P210)“敬”是对“理”的一种“整齐严肃”,“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圣贤气象”。“敬不在外,但存心便是敬。”[15](P212)在行为上要做到“坐如尸,立如齐”,“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肃”[15](P212)。这是道德主体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对“理”的居敬的态度。在内心深处要做到居敬,要求道德主体内心要“有所畏谨,不敢放纵”[15](P211),要“敬以直内”。朱熹说,“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15](P208)   

宋代理学家很欣赏程颐的“涵养须是敬,进学在致知”这句话。朱熹经常引用程颐的话说:“人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19](P3384)敬是人对自己内在“人欲”的打磨和历练,宋代理学家有时候把这种方式叫“主一”。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他们认为这是在“收拾自家精神”。只不过,朱熹在理学的高度来阐释“敬”,但是从内在精神方面来说,这个“敬”与“忠”的“尽心尽力”“克制”自我的欲望、冲动是一致的。

当然,“忠”与“诚”、“敬”、“信”等从道德范畴上来说,在后世的伦理思想发展中,就出现了不同的价值维度,无论是价值主体、价值客体还是价值实施的行为方式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因为语言是随着人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徐复观说;“我认为追求一个名词的语源,可以发现文化概念的源流演变之迹,但决不可以语源的意义,作为衡断文化中某一概念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因为语言所代表的概念,是不断地在演变,而且是人不断地作意识之创造和增加的。假定硬说千年以后的某一概念,即同于千年以前的某一概念,这固然是危险的,但硬拿千年以前的某一概念,以限定或否定千年以后的某一概念,同样也是非常不合理的。”[20](P235)

     总之,忠无论作为“公正”、“正直”、“中正”,还是作为“尽心”、“尽己”,或是作为“敬”、“诚”还是“信”等内涵,只是代表“忠”的基本的道德内涵。忠的“公正”、“正直”、“中正”等内涵,酝酿了后来忠德的行为原则;“尽心”“尽力”则体现为忠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价值;“敬”、“诚”、“信”等的内涵则包含了忠德实践主体的态度,表现为忠德主体的内在和外在的超越。事实上,任何事物的都是发展的,忠的发展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视野中,很多的德目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也很难把相似的德目做出泾渭分明的阐释,他们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忠在传统伦理思想中,无论与何种德目联系,它都是成立的。总而言之,忠的基本内涵是广泛的,而作为德目,它的道德内涵更加广泛。可以说,“忠”在中华民族心目中近乎是第一美德。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转引自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一种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6]唐兰.殷商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一个字的思想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M].阮元 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陈淳.北溪字义[M].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17]周敦颐.周敦颐集[M].陈克明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8]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朱熹.朱熹集[M].郭齐、尹波 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0]徐复观.中国思想论集续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On the Moral Connotation of “Loyalty”

OUYANG Hui-chun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bstract:“Loyalty”appeared relatively late,but the moral connotation is very rich. In summary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of connotation. First,“loyalty”is interlinked with “Zhong” and expresses justice,fair,selfless;Second,“loyalty”indicates“try one’s best to do”and“to dedicate”;At last,“Loyalty”can be understood as “honesty”,“trust”,“respe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hical thought,no matters with what the moral tie,it can set up. In short,as a kind of virtue,it ha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expressing“all of virtue”.

Key words:loyalty;moral;connotation

——易可书院——
 

弘扬圣贤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贯通国学经典,开启人生智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养浩然正气,铸国学根基,修仁义道德,讲忠孝廉礼。让我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国学课:少儿启蒙班;学而培优班;见贤思齐班等。

书法课:基础入门班;精研长训班;高级进修班;硬笔速成班,VIP会员等。

国画课:工笔画,写意画,花鸟,山水,人物等。

 
招生对象:青少年  成人
 

联系我们:

公共平台微信:yikeshuhua

易可微信号:405534879

 

合作洽谈,报名咨询:

13621110501 卫老师

13015471444 王老师

官方QQ:405534879

http://s8/mw690/002CCDN5zy704Pd0riv5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