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2014-01-07 10:57:06)
标签:
校园 |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3.知道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能理解日、地、月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是决定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
【技能目标】
1.能说出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月相。
2.能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解释月相变化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初步意识到月相变化与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有关、与太阳光反射月球表面有关、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3.通过小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月相成因示意图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通过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电灯(大瓦数电灯模拟太阳)皮球(涂成一半白一半黑来模拟月球的亮面与暗面)、圆纸片等
学生准备:皮球(画成一半白一半暗来模拟月球)、活动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今年大年初一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了店偷东西。”李四说:“我没有偷东西,昨晚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推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 正月初一 ,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请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3.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4.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发放圆纸片让学生画月相)
5.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请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
6.你知道这些月相分别什么时候能看到?你认为月相变化有没有规律?
(出示月相图引导学生明确:
上半月:初一到十五,月相从无到有、逐渐变到圆;
下半月:十五到初一,月相由圆到缺、逐渐变到无。)
二、模拟月相,自主探究
1.质疑提问:按说月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太阳光反射到月球,我们地球上的人应该看到一个圆形的月相。可是我们却看到月相天天都在不断变化。难道月球是不断变化的吗?难道月球时常被其他星球遮挡吗?请大家分组讨论,预测月相变化的原因。
2全班.汇报猜测原因。
3.再请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的成因。
4.学生汇报后请两名学生到台前示范模拟实验方法。
(将大瓦数的电灯点亮代表“太阳”,一名同学站在空地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另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 请“月球”围绕“地球’进行公转,请“地球”的观察者观察月相的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让“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表示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当“月球”分别运行到1---8的位置时,在记录纸上画下你所观察到的“月相”。)
5..学生分小组进行月相变化的模拟演示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观察:在1---8的位置,观察到得“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6.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小结: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像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7.提问:你认为月相变化与什么有关?(预设学生回答: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其根本原因是日、地、月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所决定。)
8.教师小结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三、知识巩固,课外延伸
1.谈话: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要知道规律是否存在,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若农历的上半月观察月相,选择傍晚去观察;若农历的下半月,则选择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3.提问: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4、巩固提升,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
板书设计:
下半月: 十五到初一,月相由圆到缺、逐渐变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