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屋顶花园(组图)

标签:
杂谈 |
分类: 鱼菜共生 |
鱼菜共生——屋顶花园(组图)
“鱼菜共生”——“人工湿地自动补水栽培法”示意图:
传统盆栽容器的结构存在诸多弊病,浇灌时会有大量水从花盆的排水孔白白流走,对水资源造成很大浪费。污水横流还会影响到楼下住户,时常引起邻里纠纷。
我现在可以这样浇水。
以前安装的滴灌装置,虽然浇灌比较省时省力,但当出现停电、停水的情况时,就无法解决植物水分供应的问题。滴灌装置省力却不省心,节水效果不理想,其结构也比较复杂,现已淘汰。
植物叶片覆盖屋顶和外墙体,有效减缓紫外线强光对建筑体的损害,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
对除草剂说“不”,用“见草即除”或“遮光除草”这类物理的方式消灭杂草。
“见草即除”就是看到杂草立即人工拔除,尽量避免其开花结籽后四处扩散。
如果因杂草太多,难以人工拔除时,可采用“遮光法”除草。具体措施是用黑色薄膜等不透光的材料,覆盖在栽培基质上,隔绝阳光大约一两个月之后,大部分杂草即枯萎。
“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被当作饲料或肥料加以利用,实现了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
预设利于燕雀、蛙类等有益生物栖息的环境,采取“引入天敌”等生态的方式消灭害虫。
以“组合式可移动屋顶人工湿地”为例,其中构建了“生物链微循环自净系统”,水生动、植物共生互补,达到长年不必换水、不滋生蚊虫的效果。摇蚊幼虫等有害生物,成为鱼类等有益生物的高蛋白口粮。
“空中绿化”全部采用组合式栽培容器,可以比较方便的拆卸移动,不会影响建筑物日后的维修养护工作。植物根系只能局限在容器内生长,无法渗透至建筑体表面,可确保建筑防水层不遭受植物根系的破坏,对建筑物外表面只产生保护作用。
按照“组合式人工湿地自动补水栽培法”建造的“空中农园”,其结构更为合理,达到省水、省力、省心的理想效果,并能十分可靠地控制水中的摇蚊幼虫等有害生物……
用水管向“组合式水池”中注入水,栽培容器中的“自动补水系统”即按照植物的需求,源源不断地自动向根系输送水分。或将洗脸水、洗菜水、洗锅水、淘米水等倒入“组合式水池”中存储待用,生活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摇蚊幼虫等成为鱼类的食物,对降雨的存储利用,亦可大大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组合式水池”适宜屋顶大面积绿化)。
针对蔬菜栽培需肥量大的问题,首选有机肥。上图栽培容器中的“有机垃圾转化装置”,将“厨余垃圾”分解转化成有机肥。在不断地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同时,从源头上处理利用生活有机垃圾,变废为宝。
============================================================
只要科学合理利用建筑物自身空间、光热等资源,师法自然,从源头上融入环保理念。预先设计有利于保护、利用环境的基础设施,对建筑物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就可以化害为利,向建筑要绿,向建筑要粮,向建筑要瓜果蔬菜……
“生态住宅”并不意味着高技术、高成本。实际上,只要转变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是生态的技术,成本越低。
“生态住宅”简易草图如下(重建城市之肺——生态住宅)
http://t2.qpic.cn/mblogpic/20890024dbb9122bc3c4/460
目前城市的大面积”屋顶绿化”,几乎都是采用种植草坪(景天科类多肉植物‘佛甲草’),这对于单位和共用屋顶是可行的,但对于私人屋顶和千家万户的阳台,是不可行的。因为老百姓不仅要绿化,他们更要实惠。
“空中菜园”开拓城市屋顶和阳台种菜,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热岛变绿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强烈的阳光照射城市建筑体外表面,产生的光热污染。从另一个角度看,太阳光其实是一种光热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人类的食物、电、日常使用的燃料等,都是太阳能通过某种形式转换而来的。
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在炎热季节的晴天,2平方的受光照面积,其能量每天可以烧开一百多公斤水,这就是太阳光蕴含的巨大能量。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强烈的阳光就会持续不断地轰击损害建筑体外表面,并产生是“热岛效应”等光热污染。
我们对待“热岛效应”的态度应该是:充分开发利用,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物质。
氟利昂空调的工作原理是用电能与太阳能对抗的方式为居室降温,只会加剧“热岛效应”。
而“空中菜园”是对太阳光进行充分利用转换,通过绿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遮挡覆盖,将太阳能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能(瓜果蔬菜)。
相比而言,采用“立体绿化”为建筑“穿衣戴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方式,更为科学、合理。绿叶在为建筑体提供最佳保护的同时,还担负了调节建筑体温的任务。绿叶让建筑有了灵气,绿叶赋予建筑生命。有大量绿叶覆盖、会呼吸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生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