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开 题 报 告
(2011-10-08 17:13:56)
标签:
开题报告杂谈 |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河北省沙河市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实施在沙河市已经进行了一轮多,最大亮点是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上,学校校长、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不大,或认为学校力量弱,无能力开发;还有的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的个别化开发、知识学科化或唱唱、跳跳活动化,教材编写终极化等单一的开发等。(2)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无视学生需求、学校实际、地域特点,校本课程缺乏计划性,还不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科目很少,没有真正实施。(3)在校本课程管理上,缺乏制度保障,实施混乱,评价缺乏科学性等。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为研究课题,目的是分析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007年河北省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改革,在我省由省教科所副所长赵杏梅同志主持的省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教育实践研究”,带动了校本课程的开展,许多学校确立了研究子课题,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08年在保定、09年在邯郸开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研究”现场会,10年12月在石家庄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展示”会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邯郸丛台区在以"赵文化”为基础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协作开发”开发的做法,即在校际之间组建协作共同体,在校内组建教师协作共同体,在校内外组建协作共同体的作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以往的课题研究多以学校的开发为视点,本课题以县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为出发点,从县域管理的角度去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如何去整体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整个县域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会极大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功能,从县域层面上使校本课程更为广泛深入地推进实施,更好地解决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让校本课程更好的发挥区域特点,更好的满足学生差异的需求,尤其是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去获得充分的发展,在研究中凸显办学特色,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本课题以县级教研部门为出发点,分析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如何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使每所学校都能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县域推进校本课程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我们要提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为目的,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而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过程的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中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式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而不是包办者。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1、 析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县域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在基层学校落实。
2、 通过探索、研究、提炼、总结,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3、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批让社会满意、家长认可的特色学校;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研能力; 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分析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2、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策略,探究校本课程开发县域推进的基本途径。
3、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4、研究探索校本课程评价的意义、功能和内容。
研究思路: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2011年沙河市五中、册井中学七至8年级学生。共计12个班,共计653名学生。沙河市第二小学、 沙河市第三小学、沙河市渡口小学、沙河市廿冶综合小学二分校、共计12个班,623名学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分析法:对本市的学校进行分析,分析本地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2)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目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资料深入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对成功的做法,效果佳的案例及时加以提炼总结,由实践提升至理论,以进一步指导课程开发与实践。
(4)调查法:对本市的实验学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对校长、老师、学生进行访谈,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以课堂为主的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将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一年半,即从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1.
2.
3.
(二)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所有实验教师必须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认真设计并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向课题组提供研究素材;课题组成员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及时收集素材并反思总结,深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该阶段开展以下工作:
1.
2.
3.
4.
5.
(三)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总结总结资料,提炼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1.举行汇报课展示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学生个案资料;
2.汇编教学论文、课例、案例;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4.落实推广措施,巩固实验成果。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
主持人:
主要成员:
张浩亮
(二)课题组人员分工
王尚海:主持本课题的全面工作 (研究报告的撰写)
张浩亮:组织课题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整理各种档案
刘素英:进行校本课程小学的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张书平:进行校本课程小学的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陈丽杰:进行校本课程小学的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石清云:进行校本课程的小学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杨军明:进行校本课程的初中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赵庆梅:进行校本课程的初中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李璐敏:进行校本课程的初中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郭春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材料整理与收集,课例收集。
路海涛:收集校本课程各种学习轨迹、记录、反思、反馈、调查。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
《学校校本课程有效落实的策略》
《浅析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
《校本课程县域推进的方法与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资料汇编
《校本课程读本》
(二)学生成果
1.实验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获奖情况
2.学生作品在各级评比中进行展示。
九、完成课题的基础和保障条件
课题主持人承担市级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构建“自主学习”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并已结题,参加的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国传统经典阅读的意义与实践 》并已结题,参加的河北省 “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目标教学的学生学习生活研究》并已结题,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校本课程培训,先后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等多个讲座,有效地推动了本地校本课程的开展。本课题的实验学校均为省市级“校本课程实验学校”。石清云《知我渡口,爱我渡口》杨军明的《册井抗日战争史》郭春澄《玩转魔方》获沙河市“沙河市校本课程优秀读本”
4、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整个课题组成员中青结合,平均年龄37岁。其中有中学一级教师3位,小学高级教师5位,中学二级、小学一级教师共4位,有校长、业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人员、骨干教师等,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主持人是负责本市校本课程的教研员,有较强的教研能力、组织能力。其它研究人员,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多次外出参加省、市、县的校本课程研究学习。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教学教研成果,多篇教学成果论文在省级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在研究时间上,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研究,平时学校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对实验教师以1:1.5的工作量计入绩效工资。各实验学校每年拨款1000元用于培训、印刷、外出学习等,其余部分由各研究人员自行筹资。
各实验学校有互联网和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室、音乐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各种专用教室,提供有力的资源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必备的物质研究基础。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
[2]
赵杏梅.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研究[M].中期研究报告
[3] 李玉龙.教师科研理论与实务手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4] 马增福.邢台市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经验材料选编[M]. 邢台市教育局,201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