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通:鱼渔兼授寓教于用

标签:
电子科技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章文通 |
分类: 团队媒体新闻及信息转载 |
成电师想(33)︱章文通:鱼渔兼授 寓教于用
原创
一路走来,我在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导中不断成长,自己也从学生慢慢转变为老师,始担“传道、授业、解惑”之责,倍感光荣。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让同学们在我的带领下能学有所得。鱼渔兼授、寓教于用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摸索并坚持的方法。
01
课堂知识联系学科前沿,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因此,我在《半导体物理A》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投递论文,并给学生讲授该研究与课本知识间千丝万缕联系。如论文主题是一个新型超结LDMOS器件,我会讲明白其掺杂浓度设计应用了课本第二章半导体中杂质类型及杂质能级、第三章半导体载流子统计分布等知识;导通电阻计算过程完全采用了第四章半导体导电性的分析方法;源漏电极形成源于第七章的欧姆接触;沟道区以及场板的设计则与第八章MIS结构直接相关。讲到相关章节的时候会给同学展示论文中相关论述具体用了课本上哪部分知识,以此让知识活起来。
02
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术自信
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首先需要帮同学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科研学习氛围。入学时我会告诉同学,将你们培养为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人才是大家与我的共同责任,因为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国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源地,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数次学科评估中都名列前茅,振兴祖国功率半导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应立志在本专业做到最好,才能真正名副其实。
有时研究生入学后可能会比较迷茫,不知道研究生几年做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清楚研究结果对不对、获得特性好不好?对此,我会给同学们介绍整个功率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以及我们团队在张波教授带领下三十年薪火相承,硕果累累的奋斗历程,让他们认清目前我们正在做的科研项目,在整个学科历史长河中处于哪个位置,目前国际上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更为具体的是,我们如果要做到领先,研究的器件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特性水平等。
有这些铺垫之后,同学会对为什么做,以及要做到何种水平方能领先有较清晰的认识,如果能在某一个阶段,某个时间点上,同学做出来的成果确实达到了领先水平,他们会产生一种“创造历史的自豪感”。这样一届届同学传承下来,同学会深刻理解自己的研究是整个学科发展中某个分支的前沿,研发的东西具有很显著的科学意义,从而在团队内部构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科研氛围。
03
鱼渔兼授,寓教于用
鱼渔兼授就是在传授具体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思维能力、科研方法上进行指导,以期学生举一反三,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导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引领者,更应该做学生科研的“精确制导系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帮他们修正探索方向,最终精确命中目标。最近指导一名研一同学科研,中午在我的启发下刚产生的新idea,晚上他就反馈了很好的仿真结果,还很高兴地告诉我“本来觉得我们的XX概念太妙了,今天发现它还顺带解决了XX问题,现在我的感觉是很神奇!”目前我们正着手把这些科研中的“神奇”进一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我相信经过这种独立发现的经历,同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会极大提高,你会发现学生给你汇报工作的时候眼中有光。
黄昆先生曾说:“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我一直带领同学们在应用中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一到两次流片,把idea变成真正的器件,并且通过他们自己测试看到器件特性的改善。我们强调学以致用,但在实际研究中,因用致学可能效果更好。学生发现问题之后,首先分析清楚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需要再针对性学习特定知识,这是一种高度聚焦的学习。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也会非常牢靠,这些知识经过应用激发后会变成可随时取用的“活知识”。
我一直铭记博士入学时导师张波教授对我的鼓励“追求卓越,勇创先锋,路在自己脚下”;李肇基教授在学术指导的时候让我“勿追两兔、烧开一壶”,乔明教授指导我在研究中“不要闭门造车,要更多考虑工程实用”等教诲,正是这些优秀导师们的鱼渔兼授、言传身教促使我不断取得进步。现在我自己也成为一名导师,更需要建立起对思想、对学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高度责任感,力争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带领同学们一起继往圣之绝学,开学术之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