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药弊端说

(2011-10-07 22:58:11)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万变万化。在上有在上之阴阳实据,在中有在中之阴阳实据,在下有在下之阴阳实据。无奈仲景而后,自唐、宋、元、明以逮本朝,识此者固有,不识此者最多。其在不识者,徒记几个汤头,几味药品,不求至理,不探玄奥,自谓知医。一遇危症,大海茫茫,阴阳莫晓,虚实莫辩,吉凶莫分。一味见头治头,见脚治脚。幸而获效,自夸高手。若不获效,延绵岁月。平日见识用尽,方法使完,则又藉口曰:“病入膏肓,药所难疗。”殊不知其艺之有未精也。更有一等病家,略看过几本医书,记得几个汤歌药性,家人稍有疾病,又不敢自己主张,请医入门,开方去后,又或自逞才能,谓某味不宜,某味太散,某味太凉,某味太热,某味或不知性,忙将《本草备要》翻阅,看此药能治此病否。如治与病合则不言,不与病合,则极言不是,从中添减分两,偶然获效,自矜其功,设或增病,咎归医士。此等不求至理,自作聪明,每每酿成脱绝危候,虽卢、缓当前,亦莫能治,良可悲也。更有一等富贵之家,过于把细,些小一病,药才入口,稍有变动,添病减病,不自知也,又忙换一医,甚至月延六、七位,每每误事。不知药与病有相攻者,病与药有相拒者,岂即谓药不对证乎?何不多延数时,以尽药力之长哉!

    余观古人称用药如用兵。有君臣,有佐使,有向导,用缓攻,有急攻,有偷关;有上取,有下取,有旁取;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诸法,岂非知得药与病有相拒相斗者乎?予愿富贵之家,不可性急,要知病系外感,服一三道发散药,有立见松减些者。气滞、食滞、腹痛、卒闭之症,服行气、消导、开窍之品,有片刻见效者。若系内伤空虚损日久,误服宣散、清凉、破气、滋阴等药,酿成咳嗽白痰,子午潮热,盗汗骨蒸,腹胀面肿,气踹等症,又非三五剂可见大功。所以古人治病,有七日来复之说,或三十剂,五十剂,甚至七八十剂,始收全功者矣。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贵恶贱,以高丽参、枸杞、龟、鹿、虎胶、阿胶、久制地黄、鹿茸等品,奉为至宝,以桂、麻、姜、附、细辛、大黄、芒硝、石膏等味,畏若砒毒。由其不知阴阳虚实至理,病之当服与不当服耳。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无奈今人之不讲理何。故谚云:“参、芪、归、地,治死人无过;桂、附、大黄,治好人无功”。溯本穷源,实由于不读仲景书,徒记几个幸中方子,略记得些各品药性,悬壶于市,外著几件好衣服,轿马往来,目空一世,并不虚心求理,自谓金针在握。仔细追究,书且点不过两篇,字且画不清几个,试问尚能知得阴阳之至理乎?东家被他桂、附治死,西家被他硝、黄送命。相沿日久,酿成此风。所以病家甘死于参、芪、归、地之流,怕亡于姜、附、硝、黄之辈,此皆医门之不幸,亦当世之通弊也。余愿业斯道者,务将《内经》、《难经》、仲景《伤寒》、《金匮》、孙真人《千金翼》诸书,与唐、宋、金、元,朱、张、刘、李并各后贤医书,彼此较量,孰是孰非。更将余所著《医理真传》,并此《医法圆通》,留心讨究。阴阳务求实据,不可一味见头治头,见咳治咳,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

    观陈修园先生《三字经》,列病数十条,俱言先以时方治之,不效,再求之《金匮》,明是知道近日医生之胸中也。然时方如四君51、六君36、四物46、八珍8、十全4、归脾59、补中88、六味35、九味9、阴八70、阳八71、左归38、右归39、参苏103、五积26、柴苓132、平胃37、逍遥133、败毒6等方,从中随证加减,亦多获效。大抵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修园所以刻《三字经》与《从众录》之意。不遽揭其非,待其先将此等方法用尽,束手无策,而后明示曰,再求《金匮》,是教人由浅而深,探求至理之意也。窃以《金匮》文理幽深,词句奥古,阅之未必即解其至理,诚不若将各证外感内伤,阴阳实据,与市习用药认证杂乱处搜出,以便参究。余岂好辨哉!余实推诚相与,愿与后世医生,同入仲景之门,共用仲景之法,普济生灵,同登寿域,是所切望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落落无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