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离焦虑案例

(2013-11-11 00:47:22)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教育随笔
2013-9

    案例一:爱哭闹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这是瑞瑞在幼儿园说的最多的话。刚来幼儿园瑞瑞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后的一会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可瑞瑞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不让妈妈离开,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吵着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他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着。  

 分析:瑞瑞的行为是典型的过度依恋行为。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第一信号。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依恋对象的陪伴,孩子的心理会感到紧张、压抑,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表达情感及诉求的方式就是哭闹,同时也是宣泄不满的方式。  

    案例二:过度依恋

    润润刚入园,他一进教室,就哭:“我想妈妈。”妈妈一走,他就会找上一个老师,嘴里说:“抱抱,抱抱。”老师不可能总抱他,但他看到没法抱了,就还是跟着老师,拉着老师的手,他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老师要是抱抱他,他就不哭了,或者哭得小声了。 

   分析:润润进入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离开了家人,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我能理解润润主动要求老师抱抱的想法,肌体的皮肤接触,寻求保护,尽量满足了润润的要求,抱抱,使感受到类似母亲般的爱抚,感到安全,满足润润的情感需要,让润润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缓解入园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案例三:孤单      

    思远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单。第二天哭得没有那么利害了,但是还是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不去与别的小朋友玩。如果发现有人在看着他,他会马上走开,嘴里说:“不和你们玩了”。      

    分析:思远是个胆小的孩子,一时间离开了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会感到不适应,对陌生的环境,他感到害怕,不敢主动去接触周边环境。老师应尽量给他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他产生安全感、信任感。每天来了都对他笑一笑,拉一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每天主动找他聊聊天,说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让他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老师喜欢他。 

    案例反思:  

    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 

1、加强家园联系  

像上述案例中,教师应该做妈妈的工作:请航航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航航,航航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航航哭,航航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会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轻松孩子入园后马上我们老师要求航航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窗户外面偷看。 

2、和蔼的态度,宽松的条件  

像成成这样的孩子,我们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她产生安全感、信任感。早上入园时,不管孩子高兴还是哭闹,都应该给他一个拥抱,摸摸他的头,这种身体的接触对新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之跟老师更加亲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