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强东:揭秘京东商城帝国扩张史

(2012-08-31 11:24:18)
标签:

京东苏宁

价格战

刘强东

商界人物

柴松献

杂谈

在很多人看来,刘强东在融资15亿美元之后,这个看上去并不像互联网人的CEO,正面临人生最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达到盈亏平衡点,京东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扩大销售额,而短时间内的迅速扩容,又给京东的物流和整个服务体系带来严峻的考验,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这很像刘强东热爱的那项运动——穿越沙漠。穿过沙漠,你也许会见到最壮丽的朝阳,但如果没有充足的补给和体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考验的能力,你也许会倒在途中。

http://s14/middle/8f148847t7a73eef97dad&690

 

 “与众不同”的创业起步

“中关村很多商家最大问题是什么?老有暴利的概念,老想在哪儿拿一个五千万单子,挣两千万。我们创业至今,从来没有暴利的概念,就是细水长流、薄利多销、规模为首,这是老祖宗教的,我一直坚持这个原则。”

在形容自己性格时,刘强东用了“执拗”二字,“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比如考大学,“我是农村出来的,初中同学大部分选择了考中专或中师,但保送我也不上,我一定要上大学,而且一定要在北京或者上海,别的城市我也不去。”

1992年,他如愿以偿,考入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来到了一直向往的北京。但很快发现自己对本专业并没有多少兴趣,反倒对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心仪不已。为了学习编程技术,他天天赶公共汽车跑到研究所抢占机位,把90%的大学时间花在了编程上。早在大学期间,他就通过技术接了不少社会上的项目,赚到了很多零花钱,并成为校园内最早使用大哥大的学生之一。据说,直到2008年,北京还有一家不小的饭店用的是他当年编写的收费系统,京东最早的ERP系统也是他自己写的,自认为“在第一代程序员中还算是比较出色的”。

大学毕业后,刘强东加入了当时一家如日中天的日资企业——日宝来福,先后担任过销售、物流、IT等多个职务。1998年,他从日宝来福离职,在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如今,在互联网上查询日宝来福的信息,所看到的最后一条新闻发生在2000年,题目是《日宝来福溃败如泥,传销神话一去不返》。

这段经历,日后刘强东虽不刻意隐瞒,却也很少提及。如今已无从了解,他从中学会了什么,但他确实从创业之日起,就显示出了一些近乎笨拙的“与众不同”。1998年,是一个被大宣传、大策划的暴力营销所统治的年代,典型如史玉柱(博客)——正是从这一年起,他开始策划脑白金的市场推广,开启了巨人的复兴之路。但刘强东却反其道行之,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当时看起来很笨、很傻、很不“商业”的发展之路。

他成为了中关村第一个明码标价的商家,尽管这让他初期差点无法生存。“没有钱、没有人、没有渠道、没有客户、也没有技术,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相信你。”刘强东将那段日子形容为人生最艰难的日子,但也令他至今引以为傲。

“那时我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明码标价,薄利多销,二是做好服务。但初期很难得到客户认同,很多客户砍不下价格,扭头就走,但三个月后情况好了很多。走了的客户陆续都会回来,因为他们逐渐发现我标得价格非常合理。这样口口相传,客户慢慢多了起来,我也就一个柜台、两个柜台、四个柜台这样发展起来 

同样在这一年,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身为马云日后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此时的刘强东尚未进入互联网领域,但他已经借此发现了诚信的价值、低价的魅力。几年后,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些感悟。

 

坚持规模化、低价位发展

“小时候,我就觉得父母的商业模式做不大。那种作坊式的方式,永远只能驾驶一条船,区别不过是把40吨换成80吨,再换成120吨。他们为什么不创办一个船行,来赚租船的费用?那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几百条、上千条船,而且都在海里。我曾经跟父母讲过,但他们听完后笑着说,这孩子疯了。 

2003年,非典型肺炎在北京爆发,当时刘强东经营得顺风顺水的生意一下跌到了谷底。当时刘强东已经拥有12个店铺,害怕员工因为工作感染非典,一下子全关闭了。与此同时,中关村所有IT产品的价格直线下降,降幅高达30%—40%。短短21天,刘强东亏掉了800多万元人民币,占其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http://s12/middle/8f148847tc88757639f6b&690

但一次无意中的尝试挽救了刘强东。在一个IT人常去的技术论坛,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了一个卖产品的帖子,最开始无人问津,但深知他为人的版主以自身信誉为其担保,公开扬言:“在中关村,刘强东是我认识的唯一不卖水货的商人”,再次让刘强东的生意火了起来。

“可以说,如果没有SARS,就没有今天的京东。” 深知诚信价值的刘强东,在见识到互联网的威力后,做了一个近乎破釜沉舟的决定——关掉占生意90%的线下门店,全力发展线上业务。到2004年京东成立,初期仅有36名员工。

尽管刘强东也内心打鼓,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真的正确,但他确实发现了电子商务和传统渠道的商业本质。在他看来,互联网上的所有创新模式,说穿了不过两种:或提高交易效率,或降低交易成本,二者必居其一,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成立,否则所有的创新都没有意义。零售强调规模效益,有规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能的。与利润相比,低价和规模才是京东首先应该追求的东西。

这让刘强东走上了一条外人看起来极为“疯狂”的扩张之路。刚开始没有量,京东只能让出利润,这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别人卖内存赚10元,我只赚1元,甚至要赔钱。早期想跟品牌厂商直接合作,他们都不愿意,甚至有些厂商的分销商、代理商都觉得我们太小,不愿意合作。我们也不着急,我们继续努力,量翻两倍,如果还不行,那我们再翻两倍。到我们占市场10%以上份额时,他不谈也得谈,我不找他他也得找我。”

“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做,但京东当时就能做到进货价2000元/台的冰箱,1980元/台卖出去。”好乐买总裁李树斌,时任京东竞争对手搜易得的技术总监,对刘强东当年的扩张手段记忆犹新。当时中关村有很多家小快递公司,既给京东也给我们送货。连他们都说,刘强东是个疯子,京东那家公司早晚完蛋。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京东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

李树斌坦言,刘强东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也让他在创办好乐买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他让我懂得了衡量企业家最重要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战略,一个是魄力。刘强东的战略很简单,就是正品、低价、规模第一、渠道为王,同时他有魄力坚持到底,既不封闭试听,也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让京东在没花一分钱广告费的前提下,获得了每月10%以上的增长,但同时也让刘强东的资金链到了崩溃边缘。2006年底,今日资本集团总裁徐新首次见到他时,正是刘强东最缺钱的时候。

“京东当时的流动资金非常紧张,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当时他已经谈好了另外一个基金,合同都签了,对方承诺给他500万美元,但由于京东是亏损的,最终拿到手的只有100万美元。我们谈了两天,在香格里拉聊到凌晨2点,他要200万美元,结果我给了他1000万美元,而且他说什么价就是多少。刚签了框架协议,就给了他200万美元的贷款,一部分用来从上一家基金手中赎回股权,一部分用作流动资金。”徐新回忆说。

两个因素打动了徐新。一是数据,月增长高达10%;二是诚信,京东当时非常小,做账请的临时工,企业的ERP系统是刘强东自己设计的,财务也并不规范。但抽查京东的存货和现金,发现每一笔都对得上。此外,她发现京东团队从心底里相信、尊重刘强东,既忠诚又有执行力。

“老刘很有本事,平时不爱说话,关键时刻很有煽动力。”徐新回忆说,比起缺钱,刘强东更缺的是人才。京东当时老员工的工资是5000-10000元,这个价格很难招到很好的人,但刘强东坚持认为新员工的工资不能超过老员工,即便能力出众也不成。“比如陈胜强,我们给小陈画了张大饼,他去跟老刘谈。老刘谈了很长时间,把工资砍了一半还多,现在小陈是京东的财务总监。我先后给他引荐了几个人,他都有本事把工资降低50%—70%,但大家真的愿意相信他,也相信他承诺的期权。”

投资人喜欢刘强东,是因为他大局观好,执行力强,既讲原则又很灵活。“当他发现1万元的人确实比2000元的人好用,就会立刻去市场找人才;他不喜欢公关,但当他发现品牌的威力和营销的影响后,他能迅速调整自己,不因个人好恶耽误公司发展;而且他比较喜欢用户体验,经常看用户体验、回信,这些掌握得很好。” 徐新表示。

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京东开始以年增长300%的速度痛苦而疯狂地生长。电脑、手机、数码产品、大家电 ,京东的经营品类持续扩张,相应的仓储物流建设也随之展开。“一天一万单,仓库保管员腿都跑细了,只能涨工资;配送跟不上发展速度,客户投诉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连电话线都不够,只能将呼叫中心搬到宿迁。办公室也一直在搬,一次只能管个半年左右 

“过去造就一个10亿美元级的公司,需要三代人,中国是把这段历程浓缩在几年之内。刘强东的压力很大,头发都白了,苏宁做到100亿规模用了多久?京东的发展对刘强东的意志力、心胸和管理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徐新告诉《东方企业家》,刘强东一直在缺钱,“京东的成长超过我们预期,我们给过他四五次过桥贷款,2008年金融危机,很多已经谈好要投京东的基金纷纷反悔,他压力大到睡不着觉。但我们还是相信他,又给了800万美元。我以前投过网易,也遇到过困难的时期,所以我相信坚持的力量。”

但京东也不断从诚信中获得回报。京东副总裁孙佳明讲了惠普的例子。2007年,与传统代理商有倍数差距的京东与惠普建立了直接合作关系,惠普看重的并不是京东的规模,而是京东出售的都是正品,而且自带发票。

15亿美元的世纪豪赌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模式,或者任何一家公司,在为消费者创造非常大的价值,却永远赚不了钱。所以我一点都不担忧盈利的问题,现在不赚钱,是因为我们还太小,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服务还没有做好。”

2011年4月,刘强东通过微博宣布,京东正式完成C轮融资,总额高达15亿美元。而早在2010年,京东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02亿元,占中国自主式B2C市场(不包括基于C2C平台的B2C)销售额的近1/3.而按照刘强东的估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提高到400亿~500亿元。

看起来,京东正处在上风上水的发展阶段,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刘强东越来越吸引公众的注意,有关京东融资“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的评论也甚嚣尘上,口水仗也越来越多。

当当网总裁李国庆坚持认为,京东高达300%的年增长率是不理性的。“京东高增长的关键,是它能够容忍亏损率超过毛利率一倍,但这样换来的市场份额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 3C市场有1万亿元规模,苏宁、国美分占1000亿元和800亿元,京东只有100多亿,一点议价权都没有,苏宁易购用价格砸你,人家进退有余。京东又该如何?”

刘强东承认,苏宁国美能拿到比他低3%左右的进货价。但是,“国美、苏宁3C类的库存周转率是京东的几倍,运营成本也是我们的两三倍。如果将其线上商城剥离出来单独运营,那他们跟京东相比完全没有优势。”

他同样对“烧钱论”提出了反驳。“大家确实都在烧钱,但钱有两种烧法:一种是烧在市场上,砸广告,烧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另一种则像京东一样,把钱烧在仓储、物流、信息系统方面,变成了有价值的固定资产。实际上,我们现在只要停止投资,马上就能盈利。但我们选择不停地追加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将消费体验做到最好。”

在2013年之前,京东要投入5亿-7亿美元,建设名为“亚洲一号”的亚洲最大的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并在信息系统方面投入6亿美元左右的研发费用。刘强东认为,一旦“亚洲一号”建成,不但会大幅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也让其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仅北京市场就将下降32%”。甚至,京东可以像亚马逊一样,向其他电子商务公司提供出租物流服务。

2011年3月,京东正式向品牌厂商开放,平台分成成为刘强东的又一笔利润来源。此外,刘强东还计划推出自营、自主品牌产品,京东已经在江苏宿迁承包了近2000亩土地,计划推出自主品牌的无公害大米。

真正令他担心的,是京东快速扩张带来的文化冲击。2011年5月18日,京东员工正式突破万人大关,预计到2013年将增长至3万人。高速的扩张,让京东老员工的比例急剧下降,早期全员持股的策略越来越难以为继。如何树立新的 凝聚力?

解决这一切,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强势的企业文化,而这才是刘强东真正担忧的地方。据悉,京东已经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团队构建企业文化,而其核心则是他提出的“诚信、客户体验和激情”。

不过,京东毕竟还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15亿美元的世纪豪赌、300%的增长速度、创业文化的被稀释、从“轻公司”向“重基因”的转型,还有电商泡沫化的隐忧、纳斯达克对中国企业的诚信质疑,以及逐渐成为行业众矢之的所背负的压力,都是刘强东所面临的艰巨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