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月入怀vb
明月入怀vb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53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正确认识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2016-07-20 05:49:02)
标签:

文化

文学作品

共鸣

分类: 老坛陈酒

    这应该是八十年代上刊大时的一篇作业。感觉打小我就是一个会思想的人,对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有想法。不管幼稚也好,成熟也好,那就是我的。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认同这篇小文。要么是我的思想早早就成熟了;要么是我原地踏步丝毫没有前进。

 

 

http://s9/mw690/002CnlCzzy73oglLn8Ac8&690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由欣赏对象引起的情绪上的激动,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融合,感情上的相通。另一种是指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当他们阅读同一部优秀作品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

这种决定文学鉴赏中共鸣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相近或相通,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是社会矛盾的类同。二是生活处境近似。三是实践经验相通。

    我认为,欣赏者(不是浏览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现象是正常的(任何有思想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应该注意的倒是,要把“模仿”与“共鸣”区别开来。我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时常发现我有的思想,作品中已写着;我要说的话,作品已替我说了。我以为,这是我在欣赏过程中与作品产生了共鸣,而不是“模仿”。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我碰到过这样的事,在我跟某人谈起我与某作品中的主人公思想相通,对某问题有相似的看法时,他竟然对我说:你不要模仿小说。很显然,他并不懂得文学鉴赏中共鸣的现象,因而,他错把“共鸣”理解为“模仿”了

 “模仿”是什么呢?就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倘若读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是“模仿”的话,那么,有许多问题就不好解释了。比如,作品中所表现的某种思想感情,为什么有的欣赏者会产生强烈的同感,而有的却无动于衷,或者是产生反“鸣”呢?可见,“模仿”与“共鸣”还是有区别的。

前一段放映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停映了,原因是有人打着“加里森”的旗号做了坏事。这是“共鸣”引起的,还是“模仿”造成的?我认为是后者。

这里不妨再看一看共鸣的概念: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

好了,这个概念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打着“加里森”旗号做坏事的人,不是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了共鸣——因为他与加里森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一个是为了打击德寇,保卫家园;一个则是危害无辜者的生命安全,得到自己心理上的满足),更不用说相通、相似了——而是地地道道的模仿(仅仅可以说从名字上模仿)。这是由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差,世界观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不正确所至。实际上他们与文学鉴赏中共鸣现象产生的三种情况:社会矛盾的类同,生活处境近,实践经验相通,没有一点联系。因而,他们的模仿不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更不能说他们是在欣赏中产生了共鸣。

当然,这里不排除确有低级欣赏者与不健康的作品产生共鸣的现象。如生活中的小偷、流氓、思想格调不高的人,与糟粕中的同类产生共鸣。但我依然认为,对低级欣赏者来说,更多的仍是模仿。因为大凡在欣赏过程中追求快感,不顾道德原则,抱着自私目的盲目追求感官刺激,甚至受本能冲动的支配简单模仿一些举动的人,都是不具备美学知识,不会带着审美理论去欣赏作品的人,所以,他们不可能震撼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产生共鸣。像学林黛玉的病态,学她焚绢,学她去死的人,就很难说是与林黛玉产生了什么共鸣,尔后才这么做的。

总之,共鸣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欣赏同一部优秀作品时,可能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然而,受欣赏者本人的政治立场制约,受自己的世界观和认识事物的方法的制约,各阶级欣赏者所产生的共鸣,又是同中有异,不完全等同和一致的,甚至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境遇中去读同一部作品,其感受、认识和理解也往往会有所不同。郁达夫的《沉沦》,在当时博得了广大青年的关注和共鸣,因为它代表了“五四”初期一般知识青年的共同苦闷和要求。作为今天的青年读者再去读这个作品,我怎么也找不出共鸣点来,甚至认为这个作品即使在当时与鲁迅的作品产生了同样的影响,也远不如鲁迅的作品那样高尚。这也许就是我与“五四”时期青年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所以感受、认识和理解也不同的缘故吧。

我在少年时期曾读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可以说,当时一点也看不懂,自然更谈不上产生任何共鸣。而今天再看,就大不相同了,我从中得到了许多新的启示,甚至有时分不清我与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仿佛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只有此时我才多少体会到列宁在一个夏天读了五遍《怎么办》,并且每一遍都从中“发现了新的激动人心的思想”是为什么。这恐怕也说明了,欣赏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愈高,生活经验愈丰富,文化艺术修养愈深厚,他的文艺欣赏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也就会愈强烈。否则,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这一事实应予承认)。如我们现在的状况,交响音乐会、芭蕾舞,就很少有欣赏者,也难得产生共鸣(并非因为过于艰深、晦涩或是由于“曲劣”);而流行歌曲、流行舞就很有市场,共鸣者的掌声能震耳欲聋(亦非全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由此来看,高雅的共鸣,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人的思想变得深刻起来,以至出现列宁这样的伟人(列宁不仅喜爱优秀的小说,还喜爱优秀的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和吴运铎这样的英雄;而低俗的共鸣,只能让人盲目的乐,甚至不可能从中发现新的激动的思想,又难有所长进;单纯的模仿,后果就更糟了。所以,除了不断奉献给人们优秀的、深刻的文艺作品外,还应重视培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若想彻底改变“曲高和寡”的现象,亦即人人产生高尚的共鸣,我以为,惟有如此。


                                    1985年6月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