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情感少年爱情友谊 |
分类: 教育 |
曾经有一个女孩上初中三年级时结识了一个比她大几岁已经工作的男孩,他们因为谈得来而常在一起。女孩把男孩当作哥哥一样关心,纯洁的她从没有一点非份之想。可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同学们议论纷纷,传出了令她从不曾想过的话;那个男孩也闪烁其辞地多了一些测试。天真的女孩被搅在扑簌迷离中,她的好友告诉她那男孩喜欢她,当然是超出普通朋友的喜欢。女孩害怕了,开始躲避,用“恶”语对待男孩,找借口不再见面,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暗示男孩,她只想做普通朋友。然而在她不知中,她不仅伤害了对方,也深深伤害了自己,从而割断了友谊,两人各自一方。女孩在又想保持普通朋友联系,又害怕超出普通朋友关系的矛盾中苦苦地煎熬着,心痛地不能自拔。她从此拒绝和排斥一切她不想接受的东西,食不甘,寐不安,学不进,思无绪,生活在无名的烦躁中。
这是一个故事,又不是一个故事,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少男少女在友情和爱情的迷团中纠扯不清,困惑、迷茫,以致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令人扼腕的悲残结果。他们确实需要帮助啊!
上苍给世界创造了两种性别的人——男人和女人,因而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异性的交往就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交往在每个人成长的各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少男少女心理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与同性同学交朋友,就会缺乏一种健全的情感体验,减弱与异性沟通的社交能力,人格完善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从好的一面来看。从另一面看,处于花季年龄的中学生,对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的就会因为对正常交往处理不当而影响和妨碍了学习及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上述故事中的女孩即为一例。她在与那男孩割断友谊后,并没有真正忘记他,反而是在内心朝思暮想,可表面上却又是排斥他、拒不接纳的姿态(这正是她痛苦的原因所在),以致产生了对所有异性同学都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回避或拒绝与异性同学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结果怎样呢?她把自己囚进了阴暗的心理地牢,把太阳拒在心灵窗口之外,任自己手中的矛和盾刺过来挡过去,最终发出一声:“哦,我好累!”的叹息。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样的孩子呢?下面的煲汤但愿同学们还能喝得惯。
1.自然交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都应该保持一种自然的心态,那么异性交往,更应注意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的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也就能避免由不自然引起的误会,这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我记不得在哪看到过这句话:战争中只有中性。我以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还不只是在战争中,在很多特殊场合,恐怕都要淡出性别身份,因为那是需要。当我们还未进入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同学间也应保持一种中性的关系,这样可能会让你在交往中更容易流露出自然。
2.适度、真诚、留有余地。异性同学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既不为交往过早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当你发现一方有超出友谊的表现时,就应该真诚、善意地告诉他(她),你们这个年龄友谊更重要,恋爱尚需再成熟一些才适合谈。如果对方能接受当然更好,如不能接受,说明他(她)并不重视友谊,一个人连友谊都可以不要,他的爱会是真的吗?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严格地说,中学生还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因为你的人生阅历还没有教会你这些。假如说异性间有了某种好感,那也未必真的是情感上的呼应,所以要注意,千万别把好感误为情感,既而做出让自己和对方后悔终生的事。交往中的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有空间感,避免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引出冲动。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同学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精神和生理的完美结合,是神圣的、充满光明的。同学们在辨不清异性间是爱情还是友情时,就看一看你们之间是否有一种神圣感(而不是随意)、光明(而不是阴暗)、完美(而不是缺憾),你们之间是否因了爱情而彼此间升起一种责任意识,愿为对方负责。如果没有,那就不是爱情,就要以友情的方式正常对待,彼此伸出友谊之手,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互相帮助、友情支持的力量。这才能让你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朝气,充满友爱,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