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求最大乘积》
(2015-04-06 12:18:26)“国培计划(2014)” ——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
课题 |
数学活动《求最大乘积》 |
||||||||||||||||||||||||||||||||||||||||||||
省份 |
安徽省 |
市 |
阜阳 |
区/县 |
界首 |
||||||||||||||||||||||||||||||||||||||||
单位全称 |
界首市王集中心学校 |
||||||||||||||||||||||||||||||||||||||||||||
教师姓名 |
王素敏 |
学科 |
数学 |
||||||||||||||||||||||||||||||||||||||||||
学科(版本) |
沪科版 |
章节 |
第八章 |
||||||||||||||||||||||||||||||||||||||||||
学时 |
1 |
年级 |
七年级 |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二元一次方程、有理数的乘法、整式的加减等有关知识,本课时让学生充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
||||||||||||||||||||||||||||||||||||||||||||
教学目标 |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最大最小积问题的原理及解题思路;从而理解并掌握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掌握最大最小积问题的原理及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数学原理的掌握. |
||||||||||||||||||||||||||||||||||||||||||||
教学准备 |
计算器 |
||||||||||||||||||||||||||||||||||||||||||||
多媒体教学环境 |
多媒体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设计 |
时间 |
学生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 |
在数学计算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几个数相乘,使得乘积最大最小的问题。如何排列呢?
我们先看一个问题: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所得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简称“接近原则”, 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顺利解决今天的这个问题。 |
5 分 钟 |
1.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2.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学生发现:两个数的差值越小,乘积越大。 |
创设情境,探索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在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打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产生学习的需要。 |
|||||||||||||||||||||||||||||||||||||||||
二. 探索新知 |
1. 将数字1,2,3,4,5组成一个3位数和一个2位数,每个数字仅用一次,怎样分这5个数字,使组成的两个数的乘积最大?我们怎样思考这个问题? 2.请你任选5个不同的数字,按问题1的要求,组成一个3位数和一个2位数,使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实验时可借助计算器)。 |
10 分 钟 6 分 钟 |
学生自主解决,再小组讨论。 几位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 学生分组展示劳动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 531×42 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交流 |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 |
|||||||||||||||||||||||||||||||||||||||||
三、 类比发现 形成规律 |
3.(1)根据问题1和问题2,猜想合乎要求的3位数和2位数的特点; (2)若这5个数字分别是a,b,c,d,e,且有a>b>b c>b >d>e(e≠0),根据你的猜想写出这两个3位数和2位数. 如果把上面所有问题1和问题2中的“最大”改为“最小”,又该怎样排列呢? 请认真观察、比较,要使组成的两个数乘积最小,这两个数必须符合什么特点? |
5 分 钟 10 分 钟 |
乘积最大:①大数尽可能排在高位。②两个两位数的差尽可能小。 简单地说就是:数越接近,乘积越大。 100b+10c+e 10a+d 乘积最小:①小数尽可能排在高位。②两个两位数的差尽可能大。 简单地说就是:数越悬殊,乘积越小。 |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从数字到字母,符合学生有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
|||||||||||||||||||||||||||||||||||||||||
四、 反观课堂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哪些困惑?你认为你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
3 分 钟 |
学生集体交流,总结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教师根据情况补充、纠正、点评. |
课堂小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
|||||||||||||||||||||||||||||||||||||||||
五、 作业设计 |
1.用
9.8.7.6.5.4.组成三位数乘三位数,乘积最大和最小的算式 |
1 分 钟 |
学生课后练习 |
巩固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
|||||||||||||||||||||||||||||||||||||||||
板书设计
一、实验操作、引入新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数越悬殊,乘积越小。 |
|||||||||||||||||||||||||||||||||||||||||||||
教学反思:本设计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的教学模式,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针对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我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给学生观察、表达、类比、概括的方法,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规律,教师只是起点拨、补充的作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初步培养其创新意识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