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灿,独木舟冒险家记录现代黄河史
任天军
驾驶单人独木舟跨越9省,漂流黄河一万里,这项壮举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冒险证明自己,更是为了对母亲河来一次全面深入的探求,为世人呈现一份关于当下黄河最详实的观察记录报告。
他就是中国独木舟漂流冒险家李华灿,网名叫“闪米特”。
一见钟情的独木舟漂流
李华灿的家乡是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红旗村。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华灿参加了一次独木舟推介活动。在活动的进程中,出于好奇的本性,他登上了独木舟,划动船桨的那一刻,就像将军喜欢上一匹千里马,他也对独木舟也情有独钟了。
李华灿立即开始了独木舟漂流训练。不久,闪米特干脆辞掉收入颇丰的工作, 只偶尔为公司画图纸挣点钱, 其余时候都漂在了水上。2008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闪米特和一个朋友打算从江门漂流到珠海东澳岛,来检验自己的训练效果。然而从江门下水不久,由于没有及时收听天气变化消息,在横琴附近海域时,风浪越来越大,李华灿不得不在横琴登岸。第一次漂流就此失败。
面对亲朋的劝退,李华灿有过一段时间的郁闷,可他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实力,不能就此放弃,于是潜下心来继续训练。两年后,李华灿打算漂流琼州海峡。然而,因为招募的同伴有一部分人经验不足,而下水那天风浪又太大,很多同伴被风浪激发了“斗志”,越划越远,甚至几人的独木舟翻了船,李华灿奋力救人,并向海上救援队求助,最后人都救了回来。事故之后,面对很多人对他“没责任心”的指责,李华灿自责又痛苦,将自己关在家里,不敢上网,不敢去看相关报道,半年都没有碰独木舟。
经历了两次失败,就在人们以为他会被击倒时,李华灿却在妻子的开导和指点下,恢复了再战的勇气。这一次,除了加强自身训练和尽可能完美的准备,李华灿开始思考活动的主要意义,他逐渐明白:成功不在于获得多少名气,而是全力以赴地完成目标,细小的疏忽都会毁坏全局,活动有时参加的人多了反而是累赘。
2011年端午,李华灿和一个同伴开始横渡琼州海峡,这次旅程出人意料地顺利。尽管只有短短的30公里,但成就感释放出惊人的力量,它坚定了李华灿海洋独木舟探险的信心和决心。这一年,李华灿顺利穿越了130公里的渤海湾。
在冒险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天,李华灿忽然听说有台湾人驾驶独木舟环绕台湾岛漂流了一圈,就心生羡慕地想:台湾现在去不了,那环海南岛该可以吧?心动立即行动,一番准备后,2012年3月,李华灿带着两个同伴开始了环岛之旅。环岛300多公里后,有同伴体力不济,登岸放弃;400多公里后,另一个同伴发起高烧,也放弃了。因登岸照顾同伴,为弥补耽误的时间,李华灿只好加速前进。最长的一次,他竟一口气划了27个小时,103公里。可喜的是,李华灿终于按时完成了环岛航行。
休整时间,李华灿从电视上知悉一个名叫八幡晓的日本人完成了从澳大利亚到日本的独木舟之旅。就像一计闪电划过脑海,闪米特的愧疚感突然而生:作为泱泱大国,竟然连独木舟漂流运动都比不上别人,不是太丢人了吗?我一定要有比他更宏伟的目标。
2013年,李华灿决心就近开始广东深圳到海南海口的海上漂流。此时,独木舟漂流运动就像海洛因,李华灿感觉自己上了瘾,且服用的量越来越大。”此次因为准备充分,600公里的旅程在人们的期待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接着,李华灿在2014年圆满地完成了台湾岛300公里的环岛漂流;2014年1月,又成功完成了泰国到柬埔寨海域900公里的独木舟漂流。2015年3月23日到5月26日的65天里,他又完成了珠江的漂流计划。
面对一次次的困难,有人劝他就此放弃,可闪米特依然痴心不改地坚持。 “漂流是我的梦想,如果能够因为我的报道,影响到哪怕一个其他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珠江的状况,我就觉得值得了。况且,不管多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的!”
就在对珠江的考察中,因为接触到更多的文字和音像材料,引发了李华灿漂流母亲河黄河的念想。他发现,关于黄河漂流的壮举竟然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87年中国首次漂流黄河,七位勇士竟付出了生命代价;第二次是爵士冰兄一行(十几位水友)黄河漂流,耗时72天。但这两次漂流都是团体合作,李华灿想沿着前辈们的足迹,通过10个月的独行漂流,对黄河每一寸水源与河岸进行考察,将黄河近代的变迁、生活在黄河边上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通过自己的镜头和文字,呈献给大家。
李华灿要做单人独木舟漂流黄河全程的世界第一人,要写一份关于黄河最详实的观察记录报告——一部真正的黄河史书。
圆梦母亲河漂流
为了这一伟大梦想,李华灿在体能和知识储备上两方面开始充分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黄河漂流训练计划”,大量收集、查阅国内外关于黄河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记载。为了解决最棘手的钱的问题,2015年4月, 李华灿的妻子羚羊在一家众筹网站写下她们的故事《最酷夫妻档的最酷冒险》,顺利募集到5万元资金。因为任务艰巨,羚羊还特地从高薪职位辞职,主动加入了李华灿的漂流行动。
201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他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探险计划,5月1日这天启动了黄河之行。他们计划从位于青海省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乘一艘小独木舟顺流而下,在山东东营上岸,全程穿越九省共计5464公里旅程,还要沿途登岸,进行调研。
漂流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他们的出发点是海拔4300米的冰天雪地,强烈的高原反应,再加发烧,手机信号时好时坏,藏獒凶恶,还有冻到连车子也打不着火的寒冷,都让人随时有退缩的理由。为了给试漂的橡皮艇补气,他们用嘴吹得眼冒金星,而下水试漂时,一段10米左右的河道冰封了,只好把橡皮艇当破冰船使,用桨把艇撑到冰上,利用艇身的重量将冰压碎。
航行的时侯,冲锋衣不能像干式防水服那样密封,偶尔漂起的小雨夹着雪,借着风势,从脖子、手腕和腰里往身体里钻,李华灿感觉自己像一根漂浮在扎陵湖上的冰棍。
划过一段距离,李华灿就会登岸,深入当地居民之中,多角度地去考察当地的环境、人文和生活状况,哪怕是一只鸟、一条鱼、一条狗、一头牛马,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他们要不断挑战身体的极限,克服诸多的困难,以收集最全面的关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人文、地理、污染现状等信息。
就这样,白天,在潮湿危急的水面,闪米特冒着寒冷和孤寂,一桨一桨去探求未知的水上世界;晚上,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李华灿和妻子伴着简单的饭食,一笔一笔写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一点一点地完成自己的调研报告,从未在零点前入睡过。
对于这些艰辛,闪米特说:“我不是没有过犹豫和退缩,但一路上,许多朋友打电话慰问和留言,内心觉得很温暖。黄河流域的状况也实在堪忧,很需要大家更多地了解,寻求更多更好的治理方法,这也促使我走下去。劳累过后,看着每天整理出的有意义的资料,内心就欢欣鼓舞,觉得能用自己的文字,让每一个人都看见这母亲河水上世界的绚丽与悲伤,再辛苦也就值得了。”
曾经,日本NHK拍摄制作了《大黄河》纪录片,美国人比尔▪波特写出了《黄河之旅》这本书,中国作家曹锦清只在15年前出版《黄河边上的中国》,这都不是(真正)最新记录黄河的书。李华灿说:“湖南都市频道会赞助全程跟拍,到2016年3月完成全部的旅程后,预计制作全长40集的《李华灿独漂黄河》节目,之后我会构思写作一本现代黄河史书,通过对黄河每一寸水源与河岸的考察,来全面反映黄河近十几年的变化史。在梦想面前,艰难险阻、物欲得失,对我而言都不值一提。”
-----------------摘自《风流一代》2016年1月
我的联系方式
姓名:任天军
地址;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甘洛中学校 任天军老师收
邮码 616850
电子邮箱:glzxrtj@163.com
加载中,请稍候......